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期中 2022-12-09 2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音乐中的启蒙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这实际上是一种友谊的特殊表达,因为哈斯先生是犹太人,当时,他已被迫戴上了黄星标志,人们像躲瘟疫一般躲避着他。

昆德拉忘不了老师的一段话“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兴奋的。”这是一段让昆德拉咀嚼了一辈子的话。后来,哈斯先生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材料二:

诗情里的锋芒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还经常去听音乐课。

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

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堂兄是战时捷克一个超现实主义小组成员。这个小组中不仅有诗人,还有画家和雕塑家,全都赫赫有名。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与小组成员聚会论辩,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

从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中,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的捷克文坛教条主义盛行,公式化的诗歌到处泛滥,而昆德拉的诗却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精神。他有一首讽喻诗,题为《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骑着一匹小马来到一座美丽的犹如甜奶饼的城市——法拉桑城,娶了那里的公主。这座城市有个奇怪的规定:人人只许欢欣,绝对不能忧伤。一只小狗,禁不住孤独,哀嗥了几声,便被投进了监狱。公主十分美丽,乐队为他们奏乐,市民为他们欢呼,一天接着一天,没有任何变化。孩子感到厌烦,对小马说道,这里老是欢呼,老是歌颂,老是万岁,我已腻味透顶。与其如此生活,不如赶快逃走。小马善解人意,带他离开了这“甜蜜的天堂”。

这样的诗,自然会触怒不少人。因此,他的诗集一经问世,批评的声浪就接踵而至。这在某种程度上倒也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材料三: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节选自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材料四:

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

(节选自米兰·昆德拉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提时代,昆德拉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钢琴,但他练习时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
B.二战期间,人们把哈斯当作“瘟疫”一样躲避,父亲却让昆德拉师从哈斯学习作曲,这是父亲用行动表达对哈斯的认同和支持。
C.哈斯先生对贝多芬音乐中“惊人薄弱的乐段”有独特的认知,这段话或许也包含着他对人生低谷和高潮的哲理思考。
D.昆德拉把老师哈斯先生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可见他对哈斯的崇敬。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昆德拉对造型艺术的沉迷,使他成为有小有名气的画家,但后来对音乐的痴迷,使他放弃了绘画。
B.昆德拉爱好广泛,仰慕当时一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但由于腼腆的性格,最终也未能与他们结识。
C.正是由于堂兄卢德维克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推动、影响与鼓励,昆德拉的诗歌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D.通过“锋芒”一词,既可以看到昆德拉显露出来的诗歌创作的锐气和才干,也能看到他的斗争精神和批判精神。
3.下列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对于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的评论,文坛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B.作为一首讽喻诗,《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用浪漫的笔调对教条主义盛行的文坛现状和专制虚伪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直接的批判。
C.《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的“聆听”是指小说家对作品有一些感悟,而这些感悟可能超越他的理性认识。
D.米兰·昆德拉在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用托尔斯泰的例子指出,作家没有创作小说的智慧应该改行。
4.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阐述了对轻与重的思考,对此你有怎样的认知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昆德拉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文学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

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文本二∶

“伏笔”与“突转”是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一个故事是否精彩,取决于它是否足够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而怎么样才能让故事跌宕起伏呢?除了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带动力,需要的就是像“抖包袱”一样的突转。突转转得好不好,归根结底,应是伏笔的功效。

(节选自《创意写作系列小说创作技能拓展》,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处划线的语句是关于风雨的自然环境描写,既渲染了一种冷寂、萧瑟的氛围,又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间接展示吉米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吉米机敏、老练、尽职尽责的警察形象。
C.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达到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主要凸显了“重情重义”“信守承诺”的主题。
D.小说描述了鲍勃兴致勃勃地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进行回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老朋友设计抓捕了,颇具讽刺意味。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勃领带的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既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吉米以一名巡警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但并没有兴奋地马上与他相认,体现出他性格中无情无义的一面。
D.小说情节没有血腥的味道,通过心理战和智慧战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赞扬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
8.文本二中说“突转转得好不好,归根结底,应是伏笔的功效”,请找出小说中的伏笔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9.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多具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结合故事结尾便条上的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前民之未饥,越州赵公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余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B.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C.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D.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廪,指粮仓,也指粮食,而下文“岁廪穷人”中的“廪”指发放口粮。
B.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这是用月相纪日的称呼,古人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C.民不幸罹旱疫的“罹”指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的“‘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含义相同。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视事、致禄、乞骸骨、休致等词,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先介绍救灾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处理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也能突出赵公的形象。
B.赵公提前下令属县详细调查了受灾人数、河防设施、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要求各地落实成文,可见其未雨绸缪,行事严谨。
C.按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公却有突破常规的做法,通过各方筹措,总共免费发放了四万八千余石救济粮。
D.赵公仁厚爱民,在救灾中采取了各类惠民的抚慰措施,让百姓觉得有了依靠和归宿;一些举措甚至当时就被推广到天下。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取息钱者,令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2)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写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去。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①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②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③黄叔度:东汉人,学识品行俱佳。④罍:古代的一种酒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山修水”与“千峰百嶂”呼应,既写出路途的艰险,又表明山谷前途未卜。
B.“天黯淡”句创设了萧瑟又压抑的环境,衬托了词人愁肠百结、悲伤痛苦的心情。
C.下阕“樽罍”两句富有画面感,呈现因感伤不语只能不停饮酒至暮的离别场面。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16.有评论家说,本词后三句“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真乃妙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