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潍坊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跟踪检测(三)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2-09 1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是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材料三: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的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
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
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
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5.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
2020-08-11更新 | 529次组卷 | 7卷引用:同步练2020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晶店和金字塔

这天清晨,水晶店老板醒来。他已经在这个地方待了三十年,拥有一间位于斜坡路顶的小商店,很少客人经过这儿。如今再去改变什么都太迟了,他唯一会做的事,就是买进和卖出水晶玻璃用品。

男孩看见商店柜台后有一个男人。“只要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擦拭这个橱窗后的水晶物品。”男孩说,“它们现在这种样子,一点都吸不起别人的购买欲。”

“我可以帮你做到今天结束。”男孩说,“我可以一直工作到半夜,甚至直到天亮,把店里所有的水晶都擦拭干净。我要你付给我工资,好让我明天可以上路去金字塔。”

商店老板大笑,“即使你一整年都帮我擦遍店里全部的水晶玻璃……甚至你每卖出一件水晶玻璃,我就让你抽成,你也还是需要借钱才能去得了金字塔。这儿离金字塔可有好几千公里远!”

“我替你工作。”

男孩为水晶店老板工作了差不多一个月后就明白,这并不是那种会让他快乐的工作。不过他还是继续做这工作,因为水晶店老板对他很好。而且每当他卖出一件货品,水晶店老板也果真给他相当优厚的抽成,如今他已经存了不少钱在身边。

“我想作一些放水晶的陈列架,”男孩对商人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商店外面摆放货品,吸引那些路过斜坡下的人。”

“生意确实比以前要好,”他对男孩说,“为什么还去要求更多呢?”

“因为我们得去回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预兆。”男孩不假思索地说。

商人明白男孩的意思。随着时间过去,商人从未后悔他雇用了这男孩。

“你为什么想要去金字塔?”商人问,想把话题转离陈列架的事。

“因为我听过它们。”男孩回答,并未提到他的梦,宝藏的事如今变成一个伤痛的回忆,他避免去回想到它。

“我认识的人里面,没有人会越过沙漠只为了要去看金字塔。”商人说,“它们只不过是一堆石头罢了。”

“你从未梦想过旅行。”男孩转身去招呼一位刚走进店里的顾客。

两天后,商人主动对男孩提起了陈列架的事。

“两天前你说我这一生从未梦想过旅行,”商人回答,“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所有的想望,就是集资开这家商店,盼望有一天我就有了足够的钱去麦加。我开始赚钱,可是却无法放手让别人代管这家店。我看见的完成朝圣的人都比我穷困得多。那些人都高兴地完成了朝圣。”

“呃,那你为什么不现在去麦加呢?”男孩问。

“因为我是靠着想去麦加的念头活下来的。你和我不同,因为你希望去完成你的梦想。而我只想着去麦加的梦。我害怕我将会失望,所以我宁可去梦想它。”

那天,商人允许男孩去作陈列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完成梦想的。

两个月过去了,那个陈列架为水晶店带来众多顾客。

“我们何不兼卖茶给那些爬山的人。我们可以把茶倒进水晶杯出售。人们一定会觉得喝起来更有气氛,也愿意把水晶杯买回去。听说美是对人类的最大诱惑。”

“我早已经习惯了旧的样子。在你来以前,我总是想着自己一直在原地浪费时间,那让我非常沮丧。可是现在我却觉得保持现状并不一定不好。这间商店的规模大小正是我希望它能够有的样子。我不希望作任何改变,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应付改变。我只习惯原有的样子。”

然后,他告诉男孩可以开始用水晶杯来卖茶。有时候,是无法让河水逆流的。

一群人爬着山,当他们爬上山顶的时候,觉得疲倦。等他们看见山顶上有一间水晶饰品店供应清凉薄荷茶时,便纷纷进店里去享用以美丽水晶杯盛着的冰凉饮料。

就这样,几个月流逝。

男孩在天亮前醒过来。他耐心地等着商人醒来,并打开店门。然后两人一起外出喝茶。

“我今天离开。”男孩说。

男孩回到房间打包行李。临走的时候,他瞥见了墙角那个旧的牧羊袋子。

“绝对不要放弃梦想。”

他离开了。他对自己更有信心,并且觉得似乎可以征服世界。就去供货商那里打听看看金字塔是否真的那么远,这又不会有什么损失的,不是吗?

(节选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爬山的人喜欢倒进水晶杯出售的茶,觉得喝起来更有气氛,表现了人的虚荣。
B.从未梦想过旅行的人不会越过沙漠只为了去看金字塔,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一堆石头。
C.男孩来到水晶店后的生活状态一直很不稳定,虽然他勤劳工作,但是最终只能离开。
D.水晶店老板对男孩很好,果真给他相当优厚的抽成,让男孩能够存了不少钱在身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极具创意富有表现力,在奇绝险怪的藻饰语言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小说带有强烈象征色彩,旨在启示人们实现梦想需要勇气、智慧、执着和经受考验。
C.小说以作者的审美偏好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融合了中东和阿拉伯典籍等文化精髓。
D.小说通过对男孩与水晶店老板的语言描写,展示了精神追求与现实冲突的一种融合。
8.水晶店老板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依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文章最后一段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牵挛乖隔:牵制隔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B.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C.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D.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胡越,胡与越,北方称胡,南方称越。亦泛指南方和北方的各族。
C.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职。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扣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奏表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与元稹虽然身处南北异地,但是彼此牵念,情谊深厚,心志相通。三年之别,近两年未接书信,让白居易不禁悲叹人生短暂,对命运、未来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被贬时,元稹用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
C.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其俸禄不多,节俭用度,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境宜人、衣食美妙、所住草堂风景秀丽的细致描绘也显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D.白居易在拂晓之际,为元稹回赠诗篇,诗中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好友均遭受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②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14.作者在信的第三段向友人报告了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有何作用?
2023-02-02更新 | 256次组卷 | 6卷引用: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16.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琵琶行》一诗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滚滚长江,词人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2-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跟踪检测(三)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18.下列句子中引号与文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B.“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
C.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19.文本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含义?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鼓声有时候很绵密,接下来有点儿和缓,仔细听,有时高亢有时轻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作为一种建筑结构,虽然类型很多,____________。那么桥能否由液体做成呢?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                    )。气液界面之间存在着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如同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一样。___________,使得液桥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而不会“垮塌”。由于表面张力很弱,所以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____________,液桥就会无法平衡其重力而垮塌。而在天宫课堂授课时,液桥则因是在微重力环境下形成的,尺寸较大却不易垮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它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所以被称为液桥
B.它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因而称之为液桥
C.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是它被称为液桥的原因
D.之所以被称为液桥,是因为它连接在两个固体表面之间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到饭点,城市的大街小巷、商超楼宇就会出现外卖小哥奔忙的身影。配送时间短让用户享受到“美味不用等”便捷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送餐人员超速、逆行、闯红灯、边骑车边打电话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以至于不少人惊呼外卖小哥是在“以命送餐”。

据媒体报道: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发生涉及快递、外卖行业各类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伤,平均每天要发生近2起交通事故。

超速与车祸、算法与异化、资本与人性……围绕外卖骑手的相关争议不断升温。有人认为外卖小哥“勤抢单,多挣钱”但不应该置安全利益和公共利益安全于不顾;有人认为外卖公司脱不了责任,因为时间是外卖公司争夺客户的杀手锏之一,外卖平台的薪酬和用工制度设计在“催促”外卖骑手疯狂抢时间;也有人认为交管部门也要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安全监管,避免更多外卖员和交通参与者为超速外卖买单。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一名当代青年的身份选择外卖小哥、外卖平台或交管部门等相关方中的一方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收信人,并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11-16更新 | 200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白居易(772-846)  应用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岑参(715-770)  诗  表现手法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语言表达
21-220.65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65道德与社会  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