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2-12 8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村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作为理念源远流长,但作为实践探索开始于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建设成为消除贫穷、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井田制、宗族乡绅制等管理体制到清末民初的乡村实验,从革命时期的延安模式到建设时期的大寨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岗村模式到新时代的十八洞:乡村建设从理念进入实践,不断丰富、不断积累,呈现一个渐进的过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明确要求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随着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基本内容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提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发展思路。

乡村建设需要系统价值思维,要从传统的“农村思维”定式转型到全面发展的“乡村思维”上来,将乡村视作一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生命共同体。乡村建设不只是乡村经济建设,而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建设;乡村振兴也不是单纯的乡村GDP的振兴,而是让乡村文明整体复兴、全面发展的振兴。

乡村建设要体现六大价值内涵:生命价值、生活价值、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其中生命价值是生命延续发展的根本,是最深刻的价值内涵。而文化价值则是乡村发展的精神之魂,它蕴含着古老中国“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乡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加工、挖掘和提升这些文化元素的价值。

未来乡村建设是一项前瞻性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价值取向是决定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和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本化、田园化、生态化、数智化、融合化、共享化、现代化”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价值坐标,统领未来乡村建设。未来乡村是一个传统建筑与现代文明融合之地,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之地,是一个“三产”融合、产业兴旺的支撑平台,是一个现代文化和特色文化交融的体验场所,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治理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那么,未来乡村该怎样建设呢?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科学配置资源,实现组团式发展。规划运营无缝链接,寻求个性发展,实施品牌化经营。供给、需求无缝链接,科技赋能产业,形成数字化支撑。政策引领分类施策,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渐进式推进。

总之,将群众之需和政府之能、市场之手、社会之眼有机结合,有效发挥政策举措组合拳在未来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未来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创新责任落实、项目管理、农民参与、运行管护等推进机制,为乡村建设增添动力;优化项目实施流程,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分类施策,渐进式推进,真正将未来乡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摘编自唐任伍《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价值内涵和未来图景》)

材料二:

乡村建设要按照巩固、提升、扩展的路径加以推进,巩固前期与乡村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果,按新的需求标准进行功能提升,同时按乡村建设新需求扩展其建设范围,提高建设标准和建设绩效。在治理与互动中找准重点方向推进及优化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治理与优化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生产条件改善仍然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在美丽乡村、水电路网气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巩固升级,并向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和设施农业方面扩展延伸。

着眼乡村形态变化从总体上推进未来乡村建设。乡村规划建设既要在尊重农民流动规律,跟着农民需求走,在农民选择和未来趋向中寻求乡村建设的真实需求,也要在城乡双向流动关系中,形成农民进城与资本下乡间的切换机制。一是针对不同村庄的“空心化”趋势,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要顺其自然演变,对这类村庄不搞无效投资建设。二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城乡双向流动关系中,要处理好原住农民、未来农民和未来村庄的关系。

因时因地分片分类分阶段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行动不是运动,需要把握好乡村变迁的“快”“慢”关系。既要克服冒进激进思想,又要抓住时机积极稳妥推进。一是在城市圈层叠加的涟漪效应下,会出现不同的乡村圈层,原始乡村差异也会因城市半径关系,在城市辐射带动影响下呈现新的差异。二是综合考虑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差异,以及地理区域和人口代际流动差异对不同地域乡村发展走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和确定重点片区和一般片区等类型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同时,也要关注乡村内一二三产业权重关系对未来村落分布趋势的影响。

(摘编自新闻《准确理解和把握乡村建设行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消除贫穷、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伟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B.从传统农业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社会,中国人不断探索着乡村建设模式,乡村建设从实践进入理念,呈现一个渐进的过程。
C.乡村建设需要系统价值思维,“乡村思维”不是“农村思维”,乡村是一个集产业、人文化、生态和组织于一身的生命共同体,需要全面振兴。
D.乡村建设是行动不是运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把握好“快”“慢”关系,既要克服冒进思想,又要抓住时机积极稳妥推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举措,要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这顺应了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
B.乡村建设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生命价值”是其最深刻的价值内涵,“文化价值”是乡村建设的精神之魂。
C.“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统领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
D.乡村建设要按照巩固、提升、扩展的路径加以推进,目前乡村环境治理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展的重要路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尊重农民流动规律”的一项是(     )
A.陕西省榆阳区的井克梁村建有工厂式养羊产业和煤矿,村里的人口和劳动力有进有出。
B.2018年青年黄华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辞职返乡创业,如今,他已是当地的创业明星。
C.一些城市,为了保障本地居民的权益,对农民工进行户口限制,使其不能享受救助支持。
D.无锡市锡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周边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带动1500余户农民就业。
4.请概括材料二论述的内容。
5.乡村建设在过去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荆花

胡炎

日光真好,铺在山野上,不燥不烈,是那种绵软的暖。野荆繁茂,荆花星星点点,素素的,艳而不妖,像山里大姑娘似的。

老林只身上山,走走,停停,喘喘。上到最高处,汗已浸湿了衣衫。小风吹来,说不出的舒坦。眺望山下,蜿蜒的新柏油路,古朴而整洁的村舍、生态园、农家院……心里像一汪潭水漾着,幸福感像小白鲢一样,轻盈地跃出水面,绽开一圈圈涟漪

身边,一丛野荆伸着懒腰,荆花招来了好多只蜜蜂,飞舞着,吸吮着。老林瞧着蜜蜂,便笑了。笑过,习惯性拤起腰,朝着山下自语:“老林,行,是个人物!”

话落,摇头,那笑竟有了些自嘲。目光落在荆花上,忽而就潮湿了:“小荆啊,还记不记得,当初我第一次上山,说的就是这句话。”

花香淡淡,却直入了心魂。老林盘腿坐下,把一段荆枝扯在胸前。他称野荆为“小荆”,这名字亲切,就像他的女儿。

“今天我来,谁都不知道,就为和你好好说说话。”

野荆在风里点头,好像在说:“好啊,我早就想你了。”

老林沉吟一会儿,就想起三年前,单位派他来这个深度贫困村任驻村书记。说实话,刚开始他真不想来。年纪不小了,就想图个安稳。可老婆老嫌他窝囊,还笑他:“就你,还当书记?别去丢人了!”

“我偏要赌这口气,”老林脸有些热,“站直了,咱也是个人物!”

一只蜜蜂飞过来,嗡嗡的,不知是赞许还是嘲笑。倒是荆花敛静,只默默地举着花瓣,朝他。

“论头脑,我老林谁也不输!”老林的话音里一下子有了底气,“过去没机会,现在机会来了,是骡子是马,咱牵出来遛遛!”

这话还真不是吹的,老林心中有盘棋。上项目,这是头等大事。入村不久,他就有了规划:村中民居多为清末建筑,原汁原味,还是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加之山色湖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但是,要想富,先修路,解决交通问题,更是迫在眉睫。村委会上老林把思路讲了,村主任却灰着脸,说:“好倒是好,可这不是一句话的事,还是给老少爷们找个实实在在的门路要紧。”说着,嘿嘿一笑,“老林你别见笑,咱山里人没见过世面,就讲个实际。”

老林心里发凉,原本以为话出口,就是根火柴,“砰”一下,把大伙儿心中的火点着了,没想到碰了个不大不小的壁。短期见效的门路,还真不好找。心中烦闷,就一个人上山,背着手想。

“找不到门路,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老林对荆花说,“巧了,我遇到了你。”老林把鼻子凑近,深深地吸了一口:“以前,我还以为你们只能当柴烧呢。”这么说着,自己笑起来。山风猛地,野荆摇曳,沙沙作响,好像埋怨他有眼无珠。

荆花是宝。那天老林才发现,这满山野荆,是天然的聚宝盆。查了资料,荆花蜜是我国大宗蜜源中最稳收的蜜品之一。老林一拍大腿:“养蜂!”

这事成了,有政策扶持,有熟人提供市场,一户带一户,大户带小户,村里的荆花蜜叫响了品牌。打那儿起,老林在乡亲们眼里,是活菩萨、亲兄弟,山货、蔬菜、散养蛋,送到他屋里,不要都不行。“就是从那时起,我不跟自己赌气了。”老林拭了拭眼睛,“老少爷们这么厚道,给他们实打实办点事,该!”风息了一刻,野荆肃立,荆花开得庄重。

老林沉默了一会儿,又看山下的路。路像一条油亮的丝带,缠着绿野远山。有骑行的驴友,组团的中巴穿行。老林欣慰地笑笑,目光又回到荆花上。

“第一步迈出去,接下来就是修路。”老林说。办手续,跑资金,可资金是难题。虽说有扶贫资金,但狼多肉少。老林脸皮薄,不爱找领导,可那时他横下心,要找第一书记的娘家——组织部。

野荆在风中点头,似乎在说:“这招真灵,高!”

老林抬头看天,几朵闲云游弋。日头亮得晃眼,好像一个哲人,把他看穿了。老林突然低下头,长长地叹息一声。

“多好啊,生态旅游也发展起来了,这是我的梦,可这梦不是我圆的。”老林鼻子有点酸,连记忆都散发着潮湿的酸味。其实,路没修好,他就病倒了,没辙。接任他的那个年轻人,办法多,魄力大,能跑能熬能吃苦,说话间就把他的梦圆了。

“不好意思,我好多次把他想成我,”老林说,“我觉得他就是我梦里的样子。有时候,我都分不清他是我还是我是他。”失落,能不失落吗?他到底没能理直气壮地说出那句话:老林,行,是个人物!但他现在想通了,不管是谁,心里装着老百姓,真干了,干好了,都是好样的!

老林舒了口气,这话在心里憋了两年多,终于一吐为快。身上有了困意,便躺下来,不知不觉睡着了。恍惚间,他感到自己全身长出枝条,开满小花,变成了一丛野荆。

“做一棵野荆,挺好的。”老林在梦里咂咂嘴,对自己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从天气和野荆花写起,日光不燥不烈,十分温暖,荆花艳而不妖,既紧扣标题,又为下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B.老林来到这个深度贫困村工作,原因有三:一是单位安排,二是妻子的激将法,三是为证明自己有能力。
C.老林入村不久后做的规划虽十分美好,但遭到了村主任老梁的反对,主要是老梁认为他没有进行实际调研。
D.小说所写乡村振兴之事,反映了广大乡村基层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富有现实生活气息,具有时代性。
7.关于小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说老林“只身”上山,是因为老林心中有愧,不愿面对村里的乡亲。
B.“走走,停停,喘喘”看似闲笔,实则与后文“路没修好,他就病倒了”相呼应。
C.第二自然段文字写贫困村的深度变化,引出下文老林自述来到贫困村的经历。
D.第二自然段画横线句子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林内心的欢喜与幸福。
8.请简要梳理老林扶贫的心路历程。
9.小说为什么以“野荆花”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也,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信王之救己也”与“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德,文中意思是感激,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德”字含义不同。
C.弊邑,即敝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也可用于指偏僻的地方。
D.“遂绝和于秦”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艰难,于是公仲明向韩王提出与秦国讲和,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楚国陈轸明晓韩国与秦国讲和利害,担心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在被楚王召见后,向楚王阐明了自己的意见。
C.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于是停止公仲明出使秦国。
D.韩王并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上当受骗,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14.公仲明为什么断言楚国的所作所为是阴谋呢?请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九日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注]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注]落帽:典出《晋书》,据载,大司马桓温曾和他的参军孟嘉登高于龙山,孟嘉醉后,风吹落帽帽,此举在讲究风度的魏晋时期,有伤大雅,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即兴作答:“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文辞优美,语惊四座。后人以此典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之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秋景图,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
B.本诗三、四句写诗人携壶登山,开怀畅饮,而且一边饮酒,一边赏菊。
C.“地远松石古”中一个“古”字,写出了山中松柏葱茏的景象。
D.“风扬弦管清”写微风吹来,耳边传来了远处弦管齐鸣的音乐。
16.诗歌后四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