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部分学校/梅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1-04 2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构建遇到的第一个困惑不是如何构建,而是中国艺术学理论“有体系吗”的质疑。原因主要有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相关的体系性思索;另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当我们论“体系”时,标准常常是西方的体系观。那么,西方体系观有何特征呢?

从学科整体的角度来讲:第一,用区分性思维化世界整体为部分,形成有界线的学科领域:第二,以理性占比多少为据,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分类,形成金字塔状的学科体系。从学术与话语的角度来讲,西方的体系观多表现为从“原理”到“史”与“批评”的多角度观照,并表现出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有一批内涵与外延界限分明的基本概念;其二,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然而,整体性与关联性还有另外的表现方式,诗性思维和诗性之语同样可以抵达理性之思。

与西方的体系观不同,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风格,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为世界做出独特贡献。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是以“中国艺术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外、内两个向度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有机系统,体现的是艺术学理论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内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有机关联,以及艺术学理论基于功用的学科建设内容。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围绕“中国艺术”活动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其以“中国艺术”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中国艺术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关于艺术起源、本质、生产、接受以及传播等方面的理性思考。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构建同样需要立足中国本土艺术经验,在大量中国艺术经验之“体”的基础上裁中国艺术学理论之“衣”。

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既指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概念、范畴、命题等话语以及具体的言说方式,也指各话语之间形成的学理关系与结构,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最为灵动的部分。中国艺术学理论诺语体系构建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二:一是纵向考察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的产生与构建脉络;二是横向梳理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话语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命题,阐述诸话语之间的关系,总结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各种理论话语。

(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材料二:

从学科及其体制化的维度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逐渐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并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1990年被增列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百年变革的宏阔图景中,艺术学体现了它发展的曲折和必然,也显现出一条自觉、自信的发展主轴。特别是历史根源、学理和现实状况等原因,艺术学一度被文学“托管”,但艺术思维毕竟不同于文学思维,而哲学思维科学层面的“正本清源”不仅有力促进了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等的进步,还有效促进了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繁荣发展。

2017年,新时代赋予了艺术学新的发展方位和新的历史使命。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一体两面:守正是基础,只有坚持根本,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和道路;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推进内容和形式、观念和手段等的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艺术学建设和发展尤其需要立足中国语境,放眼国际环境,着力强化和突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六个特性。唯有如此,艺术学才能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大势中真正繁盛兴旺。

(摘编自彭文祥《中国特色艺术学70年成就与展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被质疑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没有自身的体系观。
B.西方体系观运用区分性思维,学科领域是有明显界线的,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
C.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就必须构建起与之相称的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D.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学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发展主轴和必然规律,对之正本清源,可以促进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的进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中,概念间关系存在交叉性与互动性,这与西方体系观中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界限分明不同。
B.中国艺术学理论中的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和现实性关怀具有别样的体系之美,可以为世界艺术学理论做出独特贡献。
C.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围绕“中国艺术”活动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是“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D.艺术学在我国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1990年又被列入“文学”门类下,2011年才升格为门类。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艺术学实践要坚持“守正创新”观点的一项是(     
A.国学大师启功取宋徽宗“瘦金体”的意境,形成“挺拔险峻、修美匀整”的风格,而自成“启功体”。
B.201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将收录小说《边城》、散文《湘行散记》等作品的书命名为《遇见许多人,都不及你好》出版,使沈从文的作品更显年轻化和和尚化。
C.2021年6月,河南卫视播出的一段绝美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再现了曹植的《洛神赋》,惊艳全网。
D.2022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不少明星跨界当戏曲学徒。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艺术学体系观的两个特征。
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如何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
2023-01-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梅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人   

汪破窑

当我和杨五子一家告别时,雪就下来了。

杨五子过完年要去深圳打工,还没到寒假他已经不来学校了。春节过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校里的学生在慢慢减少,我班上也有几个突然就不来了的。打工的娃儿总是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天花乱坠,往往他们回来一趟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莫名辍学。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

工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做,话总是绕来绕去地说,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他们一家好像都没有听进去。气氛有点僵。

到晚饭时间了,我不得不走了。

天昏昏沉沉的,要知道会下雪,我该早一点走。也不知老刘还在不在?我心里不觉有一些忐忑,现在我只能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往河边走了。

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鼻孔里嘴巴里出的热气像一团白雾。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了。

终于上了大堤。汉江河水很安静,雪落在水里,旋即融入水中,没有了影儿。河沿的浅水处残存了一点儿雪,我知道,明早河边的水会结上一层冰。

“老刘哎,老刘!”

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天没亮就起身,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镇上,坐着镇上的中巴车绕大圈子,过桥,到城里,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夏季的汉江河,最受孩子们喜爱,他们整天浸泡在河水里消暑,有些水性好的孩子会手举着书包衣服泅过河读书,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哪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那几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都坐老刘的船。现在,人们有钱了,开始考虑坐船的安全性,老刘越来越老了,他还能驾驭得了那条船吗?坐船的人一天天少了,只有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不得不坐,还有几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车费,才会很无奈地选择坐他的船。坐船的孩子们少了,老刘好像更老了,像他摆渡的那条船,越来越旧。

“老刘哎,老刘!您在不在?”

我双手捧成喇叭状,又拖长嗓子喊了几声。

“哎,哎!在,在!”随着答老的声音,老刘扶着船帮,猫着腰从远处的船舱里钻出来。他拉了拉绳索,船往岸边靠了靠。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我。“是刘老师!赶紧上船,进舱里躲躲,暖和暖和。”老刘吸了吸鼻子,又搓了搓手,然后用手捏了捏冻得微微发红的鼻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我笑着说:“还以为您回去了呢?您再不出来,我就得返回去坐车了。”

“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哪能撇下你走嘞?”老刘摆了摆手说,“雪还没下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我估计没人过河了,准备回去了,想到和你约好的,就在这里等你。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好,还是把你给等来了。”

我苦笑着说:“您要是回家了,我可要遭大罪了,得顶着北风往回走。”

“哪能呢,哪能呢,说得好好的。”

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

“刘老师,坐好喽!开船喽!”那竹篙一到老刘的手里,变得活起来。竹篙插进河水里,他用力一撑,船向前奔去。接着,竹篙又在他手里快速地提起,竹篙再下水,再撑,船再向前奔走。遇到水深处,竹篙探不到底,他双手握住竹篙的中间,用竹篙的两头挑水,左挑一下,右挑一下,船一样匀速前进。从河里带出来的水来不及从竹篙上流到老刘的手上,就汇聚成一道水线,又洒进河里。

“阿,阿嚏!”这时,老刘忽然猛地打了一个喷嚏,他吸了吸鼻子。我看见一滴鼻水从他鼻子里掉落,他却浑然不觉。

我心疼地说:“您老可要注意身体哟,可不能着凉,小心您的肺气肿又犯了。”

“哪能呢,这不都穿上棉袄了嘛。”老刘笑着盯着自己的腰,自嘲地解释,“你看看,我腰里系根绳,顶你穿三层。”

我附和着笑了笑,鼻子有些酸楚。这个闲不住的犟老头!

我寻着话问他:“老刘啊,您老今年高寿?”

“快七十了。”老刘望望我回答,“眼见着要入土啰!”

“以后让他们去坐车好了,您老正好也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我安慰他说。

“哪能呢,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老刘的脸被风雪吹成紫红色,皱纹在额头上刻着,数不清有几道痕了,两只眼睛大得有些惊人,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坚定、和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到杨五子家里做工作,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说明“我”的工作经验不足。
B.刘跃进从村支书退下来后,为了让上学的孩子省出一些时间,他开始以摆渡为生。
C.“我”在岸边多次喊老刘,老刘才从船舱出来,暗示了老刘年事已高,听力不好。
D.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照应了前面往河边走的时候内心的忐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写到风雪,既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营造了寒冷刺骨的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哪能呢”这一语句在老刘口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质朴厚道、信守承诺的性格品质。
C.小说中写老刘亲手打造渡船,强调他用防腐的桐油“涂了七八遍”这个细节,意在突出老刘对这条渡船的爱惜。
D.小说详细描写老刘撑篙的场景,表现了老刘娴熟的摆渡技艺,巧妙地回应了村里人对老刘年老之后驾船能力的质疑。
8.小说在叙述中用较大篇幅插叙了刘跃进摆渡的缘由,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标题“摆渡人”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2023-01-04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梅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树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B.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C.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D.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知见可欲”与“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季夏、仲夏、孟夏。
C.“诚不可施于百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朕安得闻此言”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之事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极力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唐太宗要求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过于豪华就必须停止供应并查处,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唐太宗认为不应为满足帝王个人的欲望而劳弊百姓,魏征趁机劝谏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抑制个人的欲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14.文中魏征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北齐【注】二首(其二)

李商隐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注】北齐:550年~577年,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导致亡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句描述了华清宫所在地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的秀美景色。
B.李诗首句“巧笑”一词刻画了冯淑妃的妩媚形态,“敌万机”讽刺了北齐后主的昏庸。
C.“倾城最在著戎衣”一句表面上赞美穿着出猎武装的冯淑妃风姿,实为反语。
D.同为咏史诗,杜诗重在议论,李诗重在叙事,但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16.两首诗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不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要远离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花”和“月”是古人诗词中常用意象,许多作者常将这两个意象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迈入20世纪中叶,工业化程度加深,空气污染物无孔不入地“钻入”紧闭门窗的家,人们的皮肤、衣服、家具每天都被肮脏的微尘包围。当时全球主要的发达工业国接连受到空气污染困扰,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伦敦烟雾事件。该事件发生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扫帚、抹布的打扫效果显得___①____,人们开始追求除尘效果更佳的机械化清扫工具,由此,家用吸尘器被推向时代舞台。

吸尘器的出现是一场家庭卫生的“重大革命”,围绕着高效捕捉灰尘、清除花粉和霉菌等居家有害污染物,科技革新在“吸尘”方面不断___②____。20世纪80年代,___③     的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载森首次将气旋分离技术应用于吸尘器,通过强大的离心力分离空气中的微尘,并推出无尘袋吸尘器,解决传统吸尘器容易堵塞、吸力变弱的问题。之后,气旋技术发展至双气旋技术、微振气旋分离技术、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技术愈发精细高效,带来了更强劲持久的除尘体验,这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愈发洁净健康,打扫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重大革命”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人称筷子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B.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
C.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
D.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表面看,建筑建在什么位置,建成什么样式,只需投资方与设计方达成一致即可,建筑是美是丑与他人无涉。然而,建筑设计并非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广义的建筑设计涵盖室内设计和外部设计。室内设计怎么进行空间布局、如何配置色彩,完全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___①___,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形象。

一个建筑一旦建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不同的建筑会传达出不同的意境:宗教建筑充满神秘,宫殿建筑充满威严,居住建筑私密而温馨。这些都是建筑的“表情”。建筑的“表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观感和心情,所以说,___②___。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人相处如此,___③____。建筑的美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共审美。精美的建筑是城市的亮丽风景线,装点着城市的外在形象,传承着城市甚至国家的文脉。我们看到斗兽场,就会想到古罗马;看到巴洛克建筑,就会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       ),(     )。与之相反,“丑陋建筑”会对公共审美造成伤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2.在括号中补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牧(803-853)  李商隐(813-858)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仿写句子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为人处世  价值理念  图画式材料  审美情趣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