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 高一 期末 2023-01-10 4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 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善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
B.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其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
D.古人用“阴阳”来表示方位,“阳”指的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由此推断衡阳这座城市起初位于“南岳”衡山的南面。
2023-01-05更新 | 4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德格尔认为,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
B.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
C.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一说的具体诠释,相比于材料一,材料二显然态度更为乐观。
D.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
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快捷,教师的知识优势必将受到冲击,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B.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效率难题。
C.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D.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7.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B.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C.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D.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
2023-01-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称“人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文本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文本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指牵引                                 目:眼睛
B.吠者犬耳                                 顾:不过
C.疑质理                                 援:提出
D.吾南矣                                 道:学说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患在好为人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又挈挈                                 吾尝终日思矣
C.以是人多书假余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则又请                                 ,月出于东山之上
10.下列选项中行为全体现好学、上进的一项是(     
①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稍长,潜心经史 ⑥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顶着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一天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13.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4.“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成语出自文本一,柳宗元讲述这两个故事有何用意?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容易(0.94)
15. 课内古诗文积累。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6)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2023-01-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6.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景阳:南朝宫殿名。②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③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④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⑤谩,同“漫”,徒然。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诗借“玉树后庭花”言隋兵灭陈的史事,直扣“怀古”,王词以“登临送目”领起,视野高远;“故国晚秋”点明地点和季节,为下片怀古作铺垫。
B.许诗结尾发表议论,写今日金陵只有山川地势与六朝相似,暗示世事多变;王词以典作结,责怪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
C.许诗用字精妙,如“拂”字写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轻盈姿态;王词用典贴切,如“门外楼头”化用杜牧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点出“怀古”之意。
D.许诗首联“王气终”与尾联“豪华尽”前后相应,照应标题;王词上阕为词人登临后所见的眼前之景,色彩丰富、动静相宜,情景交融。
(2)两处画线句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3-01-05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过来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藉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香,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温州(有删改)

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第1段的描述告诉人们,秦淮河的真实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情景。
B.第2段中“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一句中的“赏鉴”一词能表现出南京的船夫有文艺风范,他知道我们是文学大家。
C.第3段对月亮的描摹,将月色与灯光进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夸张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
D.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融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独特的滋味。
E.文章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将自然景象、真实情感融汇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
18.请概括并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19.作者善于从不同的感觉的角度来描写景物,本文中通过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3-01-0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20. 这学期,同学们阅读了《乡土中国》这部书,下面就交流一下我们的读书收获吧。
(1)假使李白有微信,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会出现在李白的朋友圈的一项是(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请结合《乡土中国》内容,分析下文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2023-01-05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话题作文 | 较难(0.4)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是的,每一次眺望、每一次外出、每一次偶遇都可以成为一次“远行”;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畅谈,每一次聆听,其实何尝不也是另外一种别具特色的“远行”呢?

在“远行”途中,我们欣赏美景,品味佳肴,收获知识,感悟人生,获得启迪。远行,让我们向往,让我们回味,让我们快乐,也让我们难忘。


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或感悟呢?请以“难忘的远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50字。
2023-01-0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3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古代诗歌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句名篇默写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40.85文学常识综合  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选择题
200.65文学常识综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5-7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17-190.4朱自清(1898-1948)  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8-140.4柳宗元(773-819)  《宋史》  宋濂(1310-1381)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0.94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五、古代诗歌阅读
160.65王安石(1021-1086)  咏史怀古
六、作文
21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话题作文话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