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襄阳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1-06 14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材料一:

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轻形似、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率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可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

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黄庭坚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晋代人物品评的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偁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

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加不计工拙,不受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的尚法大师贬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

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提倡率意”“即兴”“无意”“无法,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于新而新意自生,有法而不为法缚,挥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

(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材料二:

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他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蔡邕所说的是指书法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西晋时期,开始逐渐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他所说的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强调学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羲之则把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求书法创作要有意,表现书家的情意。至此,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道路。

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理解含糊不清,提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在书学理论中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墨趣味。古代书论中指思想感情的大概是从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赞扬其书曰: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

至唐代,唐人之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孙倩《宋代书法尚意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B.苏轼推重颜、柳、杨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臼,敢于“变古法”“出新意”,富有创新与个性,“不为世所汩没”。
C.黄庭坚的书法创作,采用了“伯乐相马”之法,只重“韵”意,不论工拙,观其作品,可以感知他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
D.“意”的概念并非宋人首创,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它是指书家创作前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并未涉及神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诗歌意境苍凉惆怅,书法也有感而作,用笔率性自由,这正是他“意造”主张的生动体现。
B.黄庭坚提出的“余意”见解,要求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其倡导“韵”的思想实质,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
C.米芾的“趣”,偏重主体性灵与意趣,带有“游”“玩”“戏”的特点,更为内在,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
D.南朝的王僧虔厘清了“意”的含义,陶弘景明确了“意”的思想感情指向,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宋代书法“尚意”观点的一项是(     
A.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B.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C.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D.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苏轼和米芾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1-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艺

第代着冬

鹤游坪有个银匠叫满满,满满十五岁那年去王官岭学艺,除了背着被褥,粮食,还揣着两颗九岁时换下来的乳牙。

王官岭离鹤游坪二十里地,除了逢年过节,满满平时不回家,吃住在师父家里。满满的师父是个名声很响的银匠,传说他能打制出比蝉翼还薄的银片、比鸟声还悦耳的响铃,比真花还迷人的花朵。满满见到师父时,感觉他没有那么厉害。师父长得尖嘴猴腮,喜欢斜眼看人,脾气很暴躁。每天早晨起来,师父一边洗脸,一边斜着目光,看满满从怀里掏出乳牙玩耍,他说:乳牙不是应该放在木柱上的孔洞里吗?

是呀,后来我把它带在身上了。

找个地方埋起来吧。师父说你快要当银匠了,不能像孩子那样只顾玩耍。

满满到王官岭学会的第一件事,不是烧炉子,也不是使用小铁锤,而是学会不要玩耍。他按照师父的要求,找了只竹筒把乳牙装进去,拿着一把小锄头。路过堂屋时,师父唯一的儿子天赐坐在板凳上看太阳,天赐有先天性眼疾。天赐听到了满满的脚步声,歪过头来问:弟弟,你到哪儿去?

我去埋我的乳牙。

好,天赐站起来说我也要去。

他们来到了桃子树下,满满把最后一杯泥土撒到竹筒上,突然觉得自己有一部分身体被埋在了王官岭。他牵着天赐往回走时,不断回头去看那棵桃子树。

回到虚楼,师父让满满坐在炉子前看他打制银器。满满问师父:师父,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银匠呢?

等你的手艺超过我,就成为银匠了。

我等不了那么久,满满往小泥炉里加上一块木炭,轻轻扯着风箱说,学得差不多就行了。

不行。

为什么?

既然给我当徒弟,师父严肃地说,手艺超不过我就别想出师。

之后,满满不敢贪玩了。他知道自己要想早点出师回鹤游坪,手艺得超过师父。可是,师父是很难超过的。在触摸师父的工具前,满满先是漫山遍野地认识植物:洗银藤、锁银草、马奶叶……他把这些东西采摘回来,放在铁锅里煎煮,直到成为能够擦除银锈或保护银饰的汁液。汁液的火候很难掌握,只有经过师父验收,满满才能带着天赐去楼廊上玩一会儿。

站在楼廊上,满满看见,空荡荡的屋檐下,师父独自一人坐在小泥炉前,把腰弯成直角,看上去跟其他老人没什么两样。但满满知道,他身怀绝技,屋檐下除了一地购声,还有人们看不见的奇妙手艺。

洗了一段时间旧银器,满满终于有机会摸到师父那把小锤子了。那是一把极小极小的漂亮铁锤,牛筋木做的长柄经过师父反复摩挲,镀上了一层桐油般的亮光。满满快乐地把它握在手里,等待师父给他一块银子敲打。师父说:你不知道铁锤的轻重,我怎么敢把银子交给你?

没银子我敲打什么呢?

铁砧呀。

我为什么要敲打铁砧?

练习手劲的轻重,动手吧,把一块银子打成薄片。

银子呢?

徒弟,你记住,你心里已经有一块银子了。

满满按照师父的要求,用小锤子在空铁砧上敲打。满满敲打空铁砧那段时间,声音显得莽撞、粗鲁、混乱,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只有天赐对他充满了信任,天赐的笑容激励了满满,他手中的小铁锤渐渐有了节奏,声音很均衡地落满了虚楼外的树梢。

过了寒露,空中已经有了很深的凉意。那时,满满不仅能够从锤声中辨识出空铁砧上那块虚拟银子的形状,还能在脑子里勾画出铁锤下的银饰模样,响铃、坐佛、鸟翅、花朵、字符。等他的锤声像鼓师的鼓点那样自如时,师父说:“徒弟,你手里的铁锤可以跟银子见面了。

师父,满满放下小铁锤,心里怦怦跳动着,像有一只出洞的兔子正用力往外撞,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师呢?

你出师容易,可要当一个好银匠很难。

什么是好银匠呢?

能够打出‘百鸟醉’的银匠。

‘百鸟醉’是什么?

'百鸟醉'吗?师父咽了咽口水说,我给你讲讲吧。

那是个月圆之夜,师父,满满、天赐,三个人围坐在小泥炉边,温暖的火光照亮了天赐的笑容和他跳动的眼皮。师父看了看天幕上银盘似的月亮,给满满讲了百鸟醉的传说。人们认为,只有打制出百鸟醉的银匠,才是了不起的银匠。

师父,你为什么不打制‘百鸟醉’呢?

我不行,师父看了一眼天赐说,我要照顾天赐,他把我的专注带走了。

那就没人能打制出‘百鸟醉’了。

你呢?

我也不行,满满遗憾地说,鹤游坪在修铁路了。人们说等到鹅游坪通了火车,大家就不需要银匠了,

瞎说,师父愤怒地说,徒弟,你答应我。你学好了手艺,好好当个银匠,将来会有出路的。

师父,我答应你。

满满答应师父后,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白天,当天赐像向日葵那样看太阳时,他跟师父下地,或者坐在小泥炉子旁边,用微火修补一些旧的银饰。到了晚上,他就在师父指点下敲打新银饰。那时,疲倦的月光在地上摊成一张薄饼,像水一样发亮。两个敲打银子的声音在王官今岭你追我赶,它们攀上树梢和月亮,然后又跟着月光的汁液从天上落下来,在安静的土地上流淌。

从睡梦中惊醒的人们听得出来,两把小锤一把是师父的,从容,安稳、张弛有致;一把是徒弟的,慌张,凌乱、时快时慢。没多久,两把小铁锤的娴熟程度已经很接近了。到了第二年秋天,人们已经无法靠声音分辨师父和徒弟的手艺了。

满满在王官岭待了五年。五年时间里,他学会了一个银匠应该拥有的所有技艺。把一块银子用铁管拉扯成纤细如发的银丝,再把银丝盘成花朵;在炉子里化开各种老银子,将它们打制成薄如蝉翼的银片,然后用银片做成各种各样的响铃,雀鸟、坐佛、胸佩、首饰和围腰链。到了满满二十岁那年春天,师父觉得教不动他了。那时,王官岭的桐梓花开了,师父说:徒弟,我教不动你了,你回家吧。

可我还是打制不来‘百鸟醉’。

那得靠你自己想办法,师父教不了你了。

满满回到鹤游坪,开始了自己的手艺之路。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得尖嘴猴腮”“喜欢斜眼看人”体现了师父的为人刻薄,满满感觉师父没有那么厉害。
B.从让满满洗旧银器到后来让他敲打自己心里的银子,表明了师父的良苦用心以及教徒有方。
C.懂事的满满跟随师父,自始至终认真学艺,不贪玩,他想早一点学成出师,回到鹤游坪去。
D.天赐占去了师父很多的注意力,所以师父想让徒弟学艺,从而完成他一直未完成的心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蝉翼还薄的银片”“比鸟声还悦耳的响铃”,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了人们眼中的师父技艺精湛。
B.师父与满满关于“百鸟醉”的谈话,是师父对满满学艺的引导,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C.满满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到后来学艺成功,小说所叙写的人物的成长历程,给读者以启示。
D.“开始了自己的手艺之路”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这种结尾类似于欧•亨利式结尾。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百鸟醉”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刻画了师父与徒弟满满的形象,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屩,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C.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D.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军事政策之一,指六国与秦结盟。
B.“以大王之贤”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和用法不同。
C.关,在险要地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文中与“距关,毋纳诸侯”(《鸿门宴》)中的所指不同。
D.镒,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一镒相当于二十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
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
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
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②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14.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3-01-0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陵即事

(唐)王建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注】①津楼:渡口修筑的瞭望楼台。②红药:指芍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瘴云弥漫,梅雨淅沥,津楼高耸,沿大堤蔓延,写出了江陵风物的特点。
B.颔联写蜀女热情迎接归来的船夫,巴童在驿站旁兜售山鸡,写出江陵一带繁忙热闹的景象。
C.颈联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使嫣红如火的芍药与绿意欲滴的青苔相互映衬,写出了初夏时节自然景物的美丽。
D.本诗前三联旨在赞美江南民俗风物,尾联卒章显志,将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使情景浑然一体。
16.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
2021-04-14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鄂州梁子湖高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