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襄阳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1-06 8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古人据此设置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现在的生命,都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生,覆水不能再收——时间之矢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上述两种经验,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到了中世纪后期,线性时间观已经深入欧洲社会。16世纪新式钟表诞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推动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德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是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现代/新时代的开端。

以新式的钟表时间为参照,所有社会活动都变得可预期、可规划,能够像钟表机械那样运转有序。同时,新式时间也将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测度时间所定义。时间如影随形——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效率更加珍贵。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

然而,尽管效率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时间始终属于稀缺资源。甚至,人们在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如同赛场上的跑者。在越收越紧的时间之网里,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试图拼命地抓住现在,甚至需要刻意打发富余的时间。就在这并驱争先、熙熙攘攘之中,世人陷入一种集体焦虑,在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绝望地怀念过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时至今日,我们的时间经验依然受到钟表的主导。但是,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钟表时间只是时间的具象。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托马斯·德·帕多瓦在《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中讲述的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经验、时间工具和时间观念,分辨于躁动的时间之网,我们才能少一点无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与坚强。

(摘编自《〈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序言》)

材料二:

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做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界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涉,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线性时间被人们看作是一条匀速流逝单向延伸的河流,它具有不可逆性,体现为现在成为过去,未来成为现在。
B.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开启了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和“新时代”。
C.“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世界末日;“没有真正的历史”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重新再生。
D.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的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效率成为市场竞争和技术装置方面极重要的因素,时间也有了价值,效率高,时间价值就大。
B.我们只有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才能探索真正的时间。
C.相对于线性模式,循环模式更容易使人接受和认同,因为这样,才可以让人获得再生和更新。
D.作为现代科学产生的思想基础,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及引起的观念改变,必将主宰人类生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诗词熟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充分利用了植物进化过程与季节固定周期之间的和谐节律。
B.“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的这两句诗体现了自然时间的流逝性以及稀缺性。
C.“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的感悟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时间的本身。
D.“时间就是金钱”,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理解,即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来获取利益。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梳理。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时间观念”及“人生启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那天晚上,是一个叫萨哈的尼日尔黑人来机场接我。他的脸憨厚纯朴,身材中等,看上去很强壮。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了。

“日落之前必须赶到。”萨哈对我说。看得出来,他是一个经验丰富、值得信赖的老司机。我们迅速出发。按原计划安排,我本应在尼亚美培训半个月,下个月初才赶往津德尔接替援非满两年的老郭,但老郭突然病倒,紧急送回尼亚美,抢救无效,前几天去世了。我和他的遗体在空中擦肩而过。老郭一走,津德尔地区医疗队就缺少拿手术刀的医生了,而那里等待做手术的病人排起了长队。我只好提前出发赶赴津德尔。

从市区出来,很快便走上了横跨尼日尔东西部全境的“铀矿之路”。此路全长有一千多公里,津德尔就在路的另一头。

萨哈给中国援非医疗队当司机有三年多了,在尼亚美就看得出来,他对中国医生的信任和爱戴发自肺腑,源自骨髓。他比我年长十几岁,总是用父亲一般的目光看我,让我有些不自在,但又觉得很有安全感。

车子驶入了一个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荒凉之地。

“萨赫勒大荒原。”萨哈说,“穿过去就是我们的驻地了。”

我想象中的萨赫勒荒原跟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它太辽阔、太平坦、太荒凉!不像新疆的戈壁滩,也不像内蒙古的大草原,这里简直看不到人类活动的痕迹。路边全是荒凉的灌木、荆棘和草甸,并朝着四周蔓延开去。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根草,都仿佛相处了千年,早已经看腻了彼此,却又不得不互相为邻,紧挨着搀扶着度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开始时我对此等风景感觉很新鲜,甚至有些兴奋,仿佛处处有惊喜,但很快便审美疲劳。因为此景近处是,远处也是,比远处更远的地方还是,仿佛全世界都是。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从荒凉通往荒凉,从寂寞通往寂寞。我问萨哈,穿过大荒原要多久。

“日落之前。”萨哈脸上的淡定让我惊讶。

何时才日落呀?这太阳似乎才刚刚升起,那么高迥无际的天空,太阳会落山吗?极目远跳,毫无尽头,山在哪里?

“山在我的心里。”萨哈说。

我刚想哂笑,萨哈突然肃然起来。

“老郭就是一座最高的山。”萨哈拍了拍方向盘,仿佛是刻意提醒我,不容我置疑。

怎么突然说到老郭了呢?

我故意对他隐瞒实情。“我不认识老郭,只知道他是天津著名的外科医生,曾给非洲几位总统做过手术,医术很高明。”

因为我说我不认识老郭而惹萨哈不高兴了,因而又走了很长的路,他都不发一言。

荒原越来越苍茫,阳光越来越刺眼。我看着干旱的土地,喉咙突然有冒烟的感觉。我拿起矿泉水吸了一大口,然后把头探出车窗,朝饱受干渴之苦的灌木、荆棘和草向,以及那些可能隐匿其中的动物用力地喷洒过去,希望能滋润一下它们。

“你真是一个傻瓜!怪不得不认识老郭。”萨哈看了我一眼,摇头道。

“我后悔没有从国内带来足够多的水,否则我能把整个大荒原都浇灌一遍。”我说。

萨哈笑了,用力踩了油门。车像一叶扁舟跃过海面。

前面是一片绵延数十里的灌木黄叶,使世界变得金黄。我相信这是大荒原为了取悦我而变换的风景。萨哈把车速放慢下来,主动跟我聊老郭。

去年,郭医生,也就是老郭,给我母亲做过摘除白内障的手术,使她瞎了十五年的眼睛重见光明。你不知道,我母亲看见了亲人和草木的模样可高兴了,一连好几天都像小孩子一样又喊又叫,还像一只野鹿在荒原上撒欢儿。去年,我的两个儿子患脑膜炎,都快死了,也是老郭治好的。我母亲对老郭感恩戴德,视他为儿子。上个月,她就是沿着这条公路,一个人走了十二天,突然出现在津德尔中国医疗队驻地。我斥责她,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她说,十二天前的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老郭被七只萨赫勒荒原恶魔缠住了,她看到老郭很难受、很危险,惊醒过来,从床上翻身下地,谁也没有告诉,马上推开门,乘着星光和月色就出发了。她是来解救自己的儿子老郭的。她要带老郭回我们的村子里做一场法事,替他驱魔。老郭不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况且,他哪有时间去做无聊的事情?那些天老郭每天都要做两三台手术,经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本来他身体就比较瘦弱,终于扛不住了。那天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他突然昏倒在手术台前……

“老郭到津德尔的那天,也是我开的车。就像今天这样,坐在你的位置。他对大荒原的风光无比喜欢,不断用相机拍照。不过那时候是春天,是大荒原最美丽的季节。”萨哈说。

一路上我竟然没拍一张照片。其实,秋天的萨赫勒大荒原也很漂亮。

太阳早已经开始西斜,我看见地平线上的霞光了。但我的视线模糊不清,因为泪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溢了出来。

地平线在遥远的前方,太阳朝着地平线缓缓下坠。大荒原很快便要到尽头了。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萨赫勒荒原多从“我”的视角来写,描绘其超出想象的辽阔、荒凉,突出了荒原带给“我”的心理感受。
B.萨哈说“老郭就是一座最高的山”,是因为老郭治好了他母亲的眼睛,救了他两个儿子,更救治了许多当地病患。
C.萨哈说我是个傻瓜,主要是因为我“后悔没有从国内带来足够多的水,否则我能把整个大荒原都浇灌一遍”的说法。
D.小说中的“我”作为援非医生,对老郭十分熟悉,因老郭劳累和疾病突然去世,“我”才急匆匆赶赴津德尔接替他的工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简洁,从萨哈到机场接我写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也介绍人物:一个援非医生,一个当地司机。
B.小说结构严谨,以“萨赫勒荒原”为线索展开情节,为日落前驶出荒原,天未亮就出发,匆匆而行,前有铺垫,后有照应。
C.小说结尾有一种象征的深长意味,“大荒原很快便要到尽头了”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些许的光明和希望。
D.小说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萨赫勒荒原作了梦幻般的描写,塑造了萨哈、老郭和“我”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
8.文中“老郭”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9.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过秦论·中篇(节选)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C.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D.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即坐南朝北,古代以南面为尊,故天子接见群臣朝拜时皆南面而坐。
B.王道是我国古代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它与“霸道”有着很大差异。
C.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王”和“五帝”并称“三王五帝”。
D.收孥,亦作“收帑”。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和儿女都连坐,没为官奴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倚仗一己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抛弃仁政王道,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先重视诡诈权势,然后才推行仁德信义。
B.秦二世登基之时,老百姓对其施行仁政充满期待,当时的老百姓受冻挨饿,苦苦哀叫,这正是新皇帝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
C.如果秦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君臣一心,割地分民,封赏功臣之后,礼遇天下贤士,树威立德,那么天下人就会归附于他。
D.作者认为,古代圣贤之王深谙存亡之道,治理天下,重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做到这点,即使有乱臣贼子,也不会有响应之人。
13.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14.秦统一天下后,天下士人为何纷纷慕风向往?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王建有赠

张藉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

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
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常常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
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
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
16.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