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期末 2023-02-06 1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感,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虽说天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它的难处在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完全凭主观的抉择。说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吧,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究竟容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工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之千里。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差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练也常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不仅欣赏,在创作方面我们也需纯正的趣味。每个作者必须是自己的严正的批评者。他在生命布局遣词造句上都须辨析锱铢,审慎抉择,不可有一丝一毫的含糊敷衍。他的风格就是他的人格,而造成他的特殊风格的就是他的特殊趣味。一个作家的趣味在他的修改锻炼的功夫上最容易见出。西方名家的稿本多存在博物馆,其中修改的痕迹最足发人深省。中国名家修改的痕迹多随稿本淹没,但笔记杂著中也偶可见一斑。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等三个因素决定。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不轻易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我们应该做的工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的体验,接收多方面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取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工夫就是普通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恃环境影响造成的趣味也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的趣味》,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深爱文学,重视文学趣味。他曾撰写《文学的趣味》《谈趣味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文学上的低级趣味》等系列文章,反复探讨文学趣味的意义和价值。他说: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他甚至认为,读文学作品,别说全篇易见出趣味的高下,即便一章一句的欣赏也大可见出一个人的文学趣味,好比善饮酒者能敏感鉴别一杯酒,就能敏感鉴别一切的酒,趣味其实就是这样敏感。离开这一点敏感,文艺就无由欣赏,好丑妍媸就变成平等无别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创作和欣赏需要具备敏锐的美丑鉴别力,否则就会有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他撰写《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下篇,从作品内容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对当时流行文学的十大弊病逐一痛加针砭。关于作品内容的五病有:侦探故事,色情描写、黑幕表现、风花雪月的滥调、口号教条;关于作者态度的五病有:无病呻吟、油腔滑调、党同伐异、道学冬烘、涂脂抹粉。这里所谈文学上的低级趣味,绝大多数易于理解,无须赘述,此处仅就侦探故事一点稍加阐释,以斑窥豹。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因此爱好侦探故事既符合人的天性,也给人带来乐趣。不过,离奇的故事、紧张的情节多半只是文学作品中的粗浅部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关键在能写出真切的境界、生动的人物和深挚的情致。如能真正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越原始的好奇心,去探寻文学家对于人生世相的洞悉和观照,以及他们表达这种洞悉和观照的艺术技巧。优秀作品里的故事多半像树枝竹条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起一园生气蓬勃、锦绣灿烂的藤葛花卉。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如果只求故事而不见其他,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鲜艳而芬芳的花,实有郑人买椟还珠之憾。

文学有不同风格和流派,各有不同的趣味与境界。朱光潜认为,不论是一个作家或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前有所承,后有所发,即都有其源流,都有一个绵延贯通的生命史。后一代继承前一代风气,自是一脉相传不用说,就是后一代反抗前一代风气,反抗的根脉也源于前一代。这样由古而今,看出承前启后的道理;再由今而古,见出推陈出新的缘由,我们就能喜好某一派别而又欣赏与其对立的风格。热衷浪漫派者而能见出现实主义的妙处,笃爱苏辛豪放词者而能领略温李"婉约派的情韵,我们的文学趣味就从偏执走向不偏,从而能凭空俯视一切门户派别"。这表明,趣味虽难以争辩,具有主观性,但可以通过修养,从狭窄走向宽阔,提升其衡量优秀作品的客观性。这个意义上,文学标准是修养出来的纯正趣味。

(摘编自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趣味就是鉴别文学作品艺术价值上的高低,进而表现出的自己的好恶。
B.民族传统和资察性情反应到个人身上,就会在文学欣赏时体现为不同趣味。
C.离开具备敏感性的趣味,文艺就会无由欣赏,好丑妍媸就会变成平等无别。
D.在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时,需要摆脱身世经历、传统习尚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作品为作家所创造,因此提升作家的趣味和境界自是重中之重。
B.通过一个人对一章一句的欣赏﹐就可以评判出这个人的文学趣味来。
C.文学虽有不同风格和流派、趣味与境界,却是绵延贯通、承前启后的。
D.文学标准是修养出来的纯正可凭的趣味,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不同的时代,对于《红楼梦》的文学批评也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潮。
B.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面颊上平添三根毫毛,看画者觉得加上确实比不加好。
C.《踏莎行》中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东坡所叹赏,王国维却不以为然:“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D.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艺术家一喊,人们都会跟他走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学趣味和境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它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

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删改)

文本二:

2019年,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淳朴坚韧、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调回来颇有疑虑。
B.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这一细节,侧面衬托了秉义平易近人又情深义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C.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秉义在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
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
7.关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
B.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
C.与秉昆聊天的群众忆苦思甜,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与畅想,为后文做了辅垫。
D.光字片群众对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
8.怎样理解“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人世间》获奖的颁奖词中反复提及“情”字,请结合文本,解读“情”有哪几层内涵。
2022-10-10更新 | 672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大雨,穀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

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矜物罪己,载怀忧惕。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安,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敝之余,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恐气尤塞;恐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祭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櫜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愿陛下思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

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
B.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
C.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
D.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食,官名,掌帝王膳食。秦始置,北齐门下省有尚食局,隋改为奉御,唐宋因之,属殿中省,金元尚食局属宣徽院,明设尚膳监,由宦官掌管。后用以指御膳。
B.中书侍郎,古代官名,中书省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汉朝开始设置官职,之后各个朝代大都有类似官职设置。
C.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斧钺,指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杀戮。斧钺在上古时代不仅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统治权的象征。这里有“重罚”之意。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上天降下涝灾,是因为自己没有修好德行,视听不明,刑罚过度,使得阴阳错乱,雨水反常。
B.岑文本认为创业难,守业更难,所以为了稳固事业需要居安思危,为了使事业发扬光大需要做事有始有终。
C.岑文本认为关心养护百姓就会繁衍生息,一旦征调徭役就会凋敝耗损,凋敝耗损程度越深就会民不聊生。
D.岑文本认为古人的话很有道理:农夫生产粮食而为地位高的人修养性情,愚昧的人说的话而为明智的人择善而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
(2)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
14.岑文本认为陛下经常施行的治理国家的常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玉蜺:长虹。②天心:君主的心意。③浑:简直,几乎。④夸俗:超凡拔俗。⑤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主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B.首联欲扬先抑,二十男儿本应容光焕发,诗人却是面色似冰,而嘘气成虹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堂堂正气。
C.颔联表明诗人的志向,身世虽微但不甘虚度岁月,时刻等待被君主任用,为国纾难,使乱世回到太平盛世。
D.颈联“狂”字是诗人兴酣落笔的自我写照,“过人声”表面指歌声美妙,实则指诗人有过人才学、远大志向。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相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思想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