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2-07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暗示了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麑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历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承认,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历史学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来当作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美国学者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B.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暗示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
C.一些学者不大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父子的评价,认为司马迁在叙事时主观色彩太浓烈。
D.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B.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C.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
D.葛兆光不认同安德森对“国家”的理解,认为“国家”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事实存在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与材料二作者的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评价《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B.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C.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前言中写道: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学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
D.历史学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母子“隧而相见”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石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菜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2007年3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的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也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
B.文章交代“战事频仍”是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不仅交代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也表明了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
D.作者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写到了家乡的“戏楼”,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B.“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历史沧桑变化。
C.“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是作者对“三五位妇女”身份的推测,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写村姑时,作者说“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对此你如何理解?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是如何统领全文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佐着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B.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C.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D.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古代官名。舜设九官,其一为司空,由禹担任,“牢水木’主管水利。
B.孝廉,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明清两朝,也是对举人的一种雅称,
C.中正,古代官名。三国时期魏国开始设立中正一职,负责区别人物出身的贵贱
D.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最高、最隆重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寿在蜀国担任观阁令史一职时,宦官黄暗专擅权柄玩弄权术,朝中大臣大都依附于他,而陈寿却与众不同,因此多次遭到贬黜。
B.陈寿撰写了《三国志》,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看了《三国志》后,竟毁掉自己编撰好了的《魏书》。
C.陈寿的母亲去世时,有遗嘱要求将其就近安葬于洛阳。陈寿遵从了母亲的遗愿,未送母亲回乡安葬,竟被朝廷责备,而受到贬黜。
D.除寿年少好学,师从同乡谯周。谯周认为他能凭才学成名,但容易遭受挫折,并告诫他要谨慎对待。观其一生果如谯周说的那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
(2)荀勖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
14.在著史方面,虽然有人认为陈寿有良史之才,但也有不少人看不起他。请概括人们看不起他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惜黄花·菊

赵以夫

众芳凋谢。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照眼如画。烂然满地金钱,买断金钱无价。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

襟期问与谁同,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此时一段风流,赖得白衣陶写。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注]。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


[注]三雅:泛指酒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众芳已经凋谢,反衬出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的风姿。
B.“照眼如画”“满地金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菊花之美。
C.词人着野服,戴黄冠,充满古香逸韵,对暖春开放的桃李不屑一顾。
D.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
16.“故园茅舍”为什么让词人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
2022-06-08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