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赤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二 期末 2023-02-20 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大多以直述和顺叙为主,这种叙事方式虽能简洁地对历史进行记述,却造就了较为刻板凝滞的叙事风格。而《左传》叙事正打破了这一现象,成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另级类。它擅长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活跃文本,使叙事带有富艳的风格。尤其是它常在历史记述中运用预叙手法,将对未来的预示穿插到与人物相关的种种异象中。这一独特的手法,避免了史书记述的单一叙事,增加了叙事文本的趣味性。

而这种手法在与人物相貌有关的异象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左氏笔下,人物异貌的现象不在少数。他们一出生便带有异于常人之处,或虎状豺声,或手有异纹。此类现象往往带有某种预见性,暗示着此人今后异于他人的特殊际遇。从这一角度出发,人物的相貌之异可以理解为一种预叙。虽然不同于占卜、预言之类显而易见的预见性叙述,但其特殊的相貌就已经包含着对未来事件的暗示,如《左传·宣公四年》所记子越椒之貌。子越椒出生时便有着熊虎之状、豺狼之声,因此子文感到不详,极力劝子良杀了子越椒,并预言不杀他则必有灭族之灾,子良不肯。而后子越椒果然残虐无德,若赦氏如子文所预言,惨遭灭族。

(摘编自赵嘉鑫《预叙在〈左传〉人物异象中的功用探赜》)

材料二:

《红楼梦》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进行预叙,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大体有三种。

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这幅画不仅暗含林黛玉、薛宝钗的姓名,而且还暗示了两人不幸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云: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这实际上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作者通过贾政之思对读者作出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

材料三:

纵观我国古典小说漫长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的突出特点及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民间讲故事的艺术犹如盐溶于水般流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筋脉。

首先,讲故事的艺术是说和听的艺术。一则故事可能要说上一天两天甚至一月两月,为了使故事听起来不散漫,说起来不混乱,于是有经验的说书人一般会在整个故事情节展开之前对全书做出导向性的暗示,这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不会乱了阵法而导致结构的散逸,这样听众才会有耐心跟着说书人的节奏进入情节,小说的魅力才可能产生。

再者,讲故事的艺术是普通大众的艺术。德国本雅明说:讲故事的人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当地住户的农民代表,另一类则是商船上的水手,大家劳累了一天,点起了油灯,围在一起,于是,讲故事的艺术家便诞生了。迥然不同于现代孤独的书斋小说家,而更类似于戏剧需要观众和演员的交流,于是预叙的产生便水到渠成了,预叙通过预告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阅读的期待,同时激发读者创造的激情,同作家一起进入故事情节的设计与实现中,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参与者了。

最后,古典小说具有较强的教化意识,古典小说通过预叙使读者获得整体的情节,从而达到对人生宇宙的彻悟,不会因情节的散逸削弱感悟力量。

总之,古典小说的讲故事的特点,形成了预叙由结到解的特质,在结与解的对峙中形成了审美的张力。

(摘编自吴建勤《中国古典小说的预叙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来说,占卜、预言对于事件的预见性叙述属于显性预叙,而《左传》中的以特殊的相貌暗示未来事件属于隐性预叙。
B.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的模糊性、双关性使作品中的一些语句在表面含义之下隐藏着深层含义,这些含义都属于“预叙”。
C.一则故事可能要讲上很长时间,只要说书人对全书做出导向性的暗示,听众就会跟随说书人的节奏进入情节,感受到魅力。
D.古典小说通过预叙使读者获得整体的情节,这种整体性会增强读者的感悟力量,让读者在对人生宇宙彻悟后可以教化他人。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左传》作为史书对直述、顺叙的突破,材料二分析了《红楼梦》作为小说在预叙方式上的灵活多样。
B.材料二认为预叙与全书的人物塑造、故事叙述有机融合,才算构成了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种观点很辩证。
C.材料三引用德国本雅明的言论,直接论证了讲故事的艺术是普通大众的艺术以及预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必要的。
D.材料一、二均使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使道理深入浅出;材料二、三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
4.请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为“预叙”下定义。
5.在《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头回故事结束后,叙述人说道:“这便是一句戏言,撒漫了一个美官。今日再说一个官人,也只为酒后一时戏言,断送了堂堂七尺之躯,连累两三个人,枉屈害了性命。”请指出其中哪里是预叙,并分析预叙部分的作用。
2022-11-21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文章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
C.文章说“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特意多给他点钱,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文章中有两处“衣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避免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严肃朴素,抒情谦虚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B.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有感即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造出来的。
C.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D.文章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有些农冠人士却敷衍塞责,玩忽职守,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8.文章中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画横线句)。作者为何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请简要说明。
9.冯至先生曾经说:“无论在多么暗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请结合文本,从风景、人物两方面分析“微光”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桓公之。兹父为公爱之也,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鉏麑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寝。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楚人将与吴人战,楚兵寡而吴兵众,楚将军子囊曰:“我击此国必败,辱君亏地,忠臣不忍为也。”黜兵而退。至于国郊,使人复于君曰:“臣请死。”君曰:“子大夫之遁也,以为利也。而今诚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君臣者,皆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楚国终为天下弱矣。臣请死。”退而伏剑。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B.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C.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D.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使人往致邑焉”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致”含义不相同。
B.“桓公爱之”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话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C.“坐而假寝”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的“假”字含义不同。
D.“乃逃之卫”与“此言得之”(《六国论》)两句话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两次拒绝了鲁君的馈赠,并对鲁君使者明确表明不愿接受馈赠的理由,孔子听闻此事对曾子表示赞许。
B.“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之间。目夷、兹父出于兄弟之情推辞太子之位,即在“义”范围内。
C.上朝时间尚早,赵盾就把朝服穿好。鉏麑感动于赵盾的恭敬态度,又不愿失信于灵公,最终自杀,令人钦佩。
D.子囊向国君复命请死,虽得国君赦免,但他认为这样将会给楚国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选择伏剑自尽。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2)君曰:“诚如此,请成子大夫之义。”乃为桐棺三寸,加斧质其上,以徇于国。
14.“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与《论语》中“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观点类似。请说明此句含义,并结合文本说明是如何论证的。
2023-02-1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路(节选)

白居易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
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
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
D.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
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11-21更新 | 37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