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末 2023-03-01 1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立春到大寒,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参照天象、气象和物象等自然现象,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如何助益当代人的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刀梯、武术等活动。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在礼敬“秋”的节气文化基础上,焕发更多文化活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群众于春分社日举办的节令文化活动。集会演出、赶场交易、食药开耕,人们交流农事经验和养生之道;唱社戏、踩高跷、放河灯,文娱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传承创新“送春迎夏”仪式,对传统立夏仪式展示内容进行选择提取;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电视节目《二十四节气》讲述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画面化、具象化;图书《黄小厨的春夏秋冬》以讲述美食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化故事为亮点,受到人们喜爱;纪实节目《24节气生活》采用实景场地拍摄的记录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将知识融于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深受欢迎。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刺绣、编织等,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未成年群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自2006年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石阡说春”“班春劝农”“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送大暑船”“三门祭冬”等,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任务。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与各地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样貌,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

(摘编自林继富《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时间知识体系,它与农耕生产关系密切,既是生活经验也是生存智慧。
B.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在百姓生活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主要得益于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
C.每到立秋,庄稼成熟,花垣群众欢聚秋场,参与民俗活动,礼敬“秋”日,是谓“赶秋”。
D.电视节目、图书、童谣等多种形式对激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生命力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真正做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结合各地民俗,回归生产生活。
B.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又与传统节庆、民俗关系密切,如“清明”对应了清明节,“秋分”对应了中秋节。
C.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与哲学,可以解决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难题。
D.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体现了对节气文化的传承。
3.《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每一个节气,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都有灵动的反映。下列选项中,没有表现某种节气的一项是(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B.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材料为各地活态传承二十节气文化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5.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

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

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因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

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

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身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

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

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

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

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

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

是吗?父亲抬起头来。

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

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

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

(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
B.“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
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
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
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8.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十八)

文本二:

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B.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C.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D.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
B.黄冠,黄色冠帽,多为道士戴用,文中指做道士,文天祥以此为借口是希望逃出敌营。
C.赞,常用作议论史事的文体,附于史传后以阐发议论,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
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文天祥在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
C.留梦炎反对释放文天祥,他认为一旦文天祥回到江南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元主虽不忍心,但最终还是杀了文天祥。
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因为他能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对此两个文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2)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
14.两个文本都评价了文天祥以身许国的行为,请分别概括其主要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此诗写于开成元年,这年刘禹锡被排挤出京城,出任苏州刺史。②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③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讽刺朝廷不能任用贤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描绘了夏日午后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闲适的情韵。
B.颈联写被排挤出京的诗人深感苦闷,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享乐中排遣愁绪。
C.此诗颔联和颈联写出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形神兼备,技法巧妙,耐人寻味。
D.尾联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暗藏的不平,情感抒发蕴藉含蓄。
16.在这首诗中诗人从蜂、鹤身上领受到了怎样的教益?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