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3-10 1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大小人物各类日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如火如荼,所谓“日记学”颇具规模,也使“日记”这一特殊的文字品类,增添了更多的认知可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文化现象。日记作者大多按年月日记录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动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友朋往来、私人生活等不同侧面,内容包罗万象,蕴藏丰富。这让众多读者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得以在碎片化的阅读中,拼接日记主人的人生轨迹,汲取深厚广博的智慧。

日记犹如当下的朋友圈,作者在选择“对所有人可见”或“对自己可见”时,所顾忌的程度肯定不同。比如鲁迅先生的日记,最初具有备忘性质,不具备“作品性”,也不亲近读者。鲁迅生前并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日记,在鲁迅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中,就不包括日记。在日记体杂文《马上日记》中,鲁迅先生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的日记。对于自己日记的读者,鲁迅强调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至于日记的内容,他写道:“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

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对于那种“以日记为著述”的日记,比如“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里面”的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鲁迅颇不以为然。对这套日记,鲁迅曾以调侃的口吻评价道:“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但同时也指出此书“不像日记的正脉”。

依鲁迅先生的逻辑,“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心态偏离了日记正脉。正是由于日记具有相当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人时贤的日记很少公开,很少引起关注。

日记,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回顾自己思想变化、心灵升华的一面镜子,乃个人心灵独唱。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数十年的自牧先生,有此见解:“日记首先要真实,其次才讲文采。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可自欺欺人。修饰润改过往的日记,便等于篡改过去的历史。一个人,要敢于对过往的一切予以承认,发生了的,便是存在;存在了的,就成了历史。”

考据学者、文化史学者、传记作家特别重视日记,是因为他们从日记这个“宝藏”里,能够见到“活的”关于个人、关于当时社会的记载。如何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呢?在源头上,日记作者有所隐瞒的现象,不胜枚举。而碍于隐私和其他各种原因,日记整理过程中也存在删削。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封建文人是要面子的,为了种种原因,他们把已经写好的日记进行改删。因此,要特别注意考据的问题,否则会误入歧途,写出不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卢昱《擦亮日记中的真实镜像》)

材料二:

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日记学”也应进入学术规划之中。在《晚清日记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的前言中,张剑指出,既有的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缺乏总体性研究、日记文献整理不足、日记文献整理品质不高、缺乏新鲜视角与深入挖掘等问题,希望通过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一部具有学术导航和学术深度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精心选择一批学术价值高、流传稀少以及数据库难于辨识的稿钞本日记做有难度和深度的整理,并在整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日记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日记的产生与流转过程、日记与科举、日记与民俗、日记与身体、情感、心态等诸多关系的研究,尤其强调要加强对近代日记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高级分析功能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数据库。他呼吁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以“叙录”描绘其形貌,以“整理”锻造其骨肉,以“研究”凝聚其神魂,以“数据库”开发其潜能,注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期多角度、多方位地建立起有血有肉、多元共生的“中国日记学”。在《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中,廖太燕也提出,“中国日记学”的构建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

日记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积极推进日记研究有利于更为有效地服务当下的学术发展与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真实全面地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至关重要,建立“中国日记学”正当其时。

(摘编自唐娒嘉《中国近代日记研究的拓展、反思与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日记是特殊的文字品类,虽然给读者呈现的是碎片化的阅读,但是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某一时期的方方面面。
B.日记的作者有权选择日记是只给自己看,还是也可以允许别人阅读,只不过不同的选择带来的顾忌程度有所不同。
C.有时一些名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日记,这是日记本身的私密性决定的;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日记则敏感性较低。
D.我们需要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高水平学术著作,这样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撰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多,直接促进日记学的规模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B.日记能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也能帮人回顾个人心路历程。自牧先生认为对以前日记修饰润改的做法不可取。
C.要想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必须重视对日记的考据,这是因为有些日记存在有所隐瞒或删改的情况。
D.建立“中国日记学”,积极推进日记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这是日记文献的诸多价值决定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郁达夫所写的日记内容之丰,艺术成就之大,并不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下。
B.戊戌政变后,翁同稣怕受牵连,改换了日记中曾来拜访的“康有为”的名字。
C.上世纪60年代初,《雷锋日记》出版发行,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
D.作家小王把他的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成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为最近三天。
4.对于日记,鲁迅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
5.构建“中国日记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0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影笼罩了一切

郑振铎

“四行孤军”的最后枪声停止了。临风飘荡的国旗,在群众的黯然神伤的凄视里,落了下来。有低低的饮泣声。

但不是绝望,不是降伏,不是灰心,而是更坚定地抵抗与牺牲的开始。苏州河畔的人渐渐地散去。灰红色的火焰还可瞭望得到。

血似的太阳向西方沉下去。

暮色开始笼罩了一切。

没有月,没有星,天上没有一点儿的光亮。

黑暗渐渐地统治了一切。

我带着异样的心,铅似的重,钢似的硬,急忙忙地赶回家,整理着必要的行装,焚毁了有关的友人们的地址簿,把铅笔纵横写在电话机旁墙上的电话号码,用水和抹布洗去。也许会有什么事要发生。准备着随时离开家。

夜里,我手提着一个小提箱,到章民表叔家里去借住。温情的招待,使我感到人世间的暖热可爱。在这样彷徨若无所归的一个时间,格外地觉到“人”的同情的伟大与“人间”的可爱可恋。各个人都是可亲地,无机心地,兄弟般地友爱着,互助着,照顾着。他们忘记了将临的危险与恐怖,只是热忱地容留着,招待着,只有比平时更亲切,更关心。

白天,依然到学校里授课,没有一分钟停顿过讲授。学生们在炸弹落在附近时,都镇定着坐着听讲;教授们在炸声轰隆,门窗格格作响时,曾因听不见语声而暂时停讲半分数秒,但炸声一息,便又开讲下去。这时,师生们也格外地亲近了;互相关心着安全。他们谈说着我们的“马其诺防线”的可靠,信任着我们的军官与士兵。种种的谣传都像冰在火上似的消融无踪。可爱的青年们是坚定的。没有凄婉,没有悲伤;只是坚定地走着应走的路。有的,走了:从军或随军做着宣传的工作。不走的,更热心地在做着功课,或做着地下的工作。他们不知恐怖,不怕艰苦,虽然恐怖与艰苦正在前面等待着他们。

后来,“马其诺防线”的防守,证明不可靠了;南京被攻下,大屠杀在进行。“马当”的防线也被冲破了。但一般人都还没有悲观。“信仰”维持着“最后胜利”的希望,“民族意识”坚定着抵抗与牺牲的决心。

同时,狐兔与魍魉们却更横行着。“大道市政府”成立,“维新政府”成立。暗杀与逮捕,时时发生。“苏州河北”成了恐怖的恶魔的世界。“过桥”是一个最耻辱的名词。汉奸们渐渐地在“孤岛”似的桥南活动着,被杀与杀人。有一个记者,被杀了之后,头颅公开地挂在电杆上示众。有许多人不知怎样地失了踪。

极小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动摇了。

有一个早上,与董修甲相遇,我在骂汉奸,他也附和着。但第二天,他便不来上课了。再过了几天,在报上知道他已做了伪官。

还有张某和陈柱,同受伪方的津贴,这事,我也不相信。但到了陈柱(这个满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东西)“走马上任”,张某被友人且劝且迫地到了香港发表“自首文”时,我也才觉得自己是被骗受欺了。

可怕的“天真”与对于知识分子的过分看重啊!

虽然是两迁三迁的,校址天天地缩小,但精神却很好;很亲切,很温暖,很愉快。

青年们还在举行“座谈会”什么的,也出版了些文艺刊物;还做着民众文艺的运动,办着平民夜校。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多带着些警觉性。可爱与骄傲,信仰与决心,交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青年们活动的趋向。

有一天到了中国书店,那乱糟糟的情形依样如旧。但伙计们告诉我:日本人来过了,要搜查《救亡日报》的人;但一无所得。《救亡日报》的若干合订本放在阴暗的后房里,所以他们没有觉察到。搜查时,汪馥泉恰好在那里。日本人问他是谁。他穿着一件蓝布长衫,头发长长的,长久不剪了,答道:“是伙计。”也真像一个古书店的伙计,才得幸免。以后,那一批“合订本”便由汪馥泉运到香港去。敌人的密探也不曾再到中国书店过。亏得那一天我没有在那里。

还有一天,我坐在中国书店,一个日本人和伙计们在闲谈,说要见见我和潘博山先生。这人是清水董三,管文化工作的。一个伙计偷偷地问我道:“要见他么?”我连忙摇摇头。一面站起来,在书架上乱翻着,装作一个购书的人。这人走了后,我向伙计们说道:“以后要有人问起我或问我地址的,一概回答不知道,或长久没有来了一类的话。”

我很感谢他们,在这悠久的八年里,他们没有替我泄露过一句话,虽然不时地有人去问他们。

夜一刻刻地黑下去。

有人在黑夜里坚定地守着岗位,做着地下的工作;多数的人则守着信仰在等待天亮。

极少数的人在做着丧心病狂地为虎作伥的事。

这战争打醒了久久埋伏在地的“民族意识”;也使民族败类毕现其原形。

(有删改)

【注】①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原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1937年日军入侵淞沪,我军在上海抵御。10月26日大场陷落,师团长谢晋元率领闸北孤军八百人在此死守。31日终因敌众我寡,不得已奉命退守,后遂以“四行孤军”见称于世。②大道市政府、维新政府都是当时日本人扶植的伪政权。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带着异样的心”指对中国军人的战败不甘心又不得不接受现状的无奈心理。“我”已经做好了预备逃难的打算。
B.在作者看来,那些学生无论是从军或是随军搞宣传,无论是更热心地学习或是做地下工作,都是值得肯定的选择。
C.之所以说“过桥”是一个最耻辱的名词,是因为有人害怕战乱危机,躲进英法租界苟且偷生,这是很让人瞧不起的。
D.虽然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可有些青年学生仍然跟和平时期一样热衷文艺活动,作者认为这种“天真”是可怕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环境描写,有着浓重的悲壮氛围,呼应了题目。“血似的太阳向西方沉下去”象征日本侵略者终将走向灭亡。
B.文章将国军的节节败退与日寇的步步紧逼、爱国青年的英勇表现与叛徒汉奸的卑劣行为对比来写,使主题更加鲜明。
C.文中在写董修甲、张某和陈柱等人卖身投靠的事实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讽刺意味。
D.文章多处采用一句话独立成段的形式,这既能突出语意,强化表达效果,也使得文章的节奏富于变化,张弛有致。
8.郑振铎先生认为文学是国民性格的写真,本文通过“我”的形象展现了哪些国民性格?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郑振铎的散文随笔体现了一种更为理性客观的审视态度和视野,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10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膜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利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所刺者巨,所中者少。钧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揥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入诊之,太子股阴当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鳖,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药。”甚之之辞也。

(节选自《说苑·辨物》)

【注】①壤土之事,指埋葬之事,即丧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B.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C.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D.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王太子暴疾而死”与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两句中的“暴”,含义不相同。
B.以刍为狗,指束草为狗,供祭祀之时使用,祭后弃去。后以“刍狗”比喻轻贱无用之物或言论。
C.辱,意思相当于“承蒙”;远辱,文中指扁鹊从远方来临,与下文“粪土之息”一样都是敬辞。
D.填沟壑,是古人对死的委婉说法;先犬马填沟壑,意为在别人的狗马死去之前,自己就已死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途经赵国,得知太子生病而死,遂自荐可将其救活,中庶子接连诘问扁鹊,试探扁鹊医术。
B.中庶子听闻上古名医苗父,在行医时仅仅十来句咒语,就可以使病患痊愈如初,医术极其高明。
C.扁鹊认为太子虽已死了,但如果大腿还是温热的,耳朵里有呼啸一样的声音,是可以医治好的。
D.文章由扁鹊行医之事,联想到暴君治国之弊不可用药物医治,最后表明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之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
(2)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
14.赵王听闻扁鹊可以诊治太子,有何反应?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2023-03-05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韩元吉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注:①南宋孝宗淳熙五年秋,陆游拜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暂回山阴故居休假,在冬季启程赴任之前,作者前来送行,写下了这首赠别七律。②韩元吉:和陆游一样是坚决主张抗金志士。③觥船:载酒之船,或指代大型酒杯。④京口:即镇江通判,两人曾在此同游,互相酬唱。⑤凌风:亭名,位于福建建安,韩元吉当年主持修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陆游即将远行赴任,作者与之把酒话别,回首同游往事如在梦中。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外,感情真挚,寄慨深沉。
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一面赞赏陆游挥毫染墨,风采依旧;一面感叹自己满头霜雪,已成老翁,壮志难酬的感慨蕴含其间。
C.尾联作者自谦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充分表现福州的山水之美,恳请陆游此去代自己再游凌风亭。劝慰之意,楚楚动人。
D.本诗作为送别之作,有对过去的追忆,有对现实的感慨,有对未来的展望,不颓唐,也不虚妄,内蕴丰富,余韵隽永。
16.有论者认为,本诗的颈联“不落凡响”,请简要赏析。
2023-03-10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