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一模 2023-03-21 8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不但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如此,世界观的总倾向表现在一个文艺作家身上也是如此。它不是几句抽象的口号教条所能表现出的,要看他的具体的一言一行。一个作家总有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他毕生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时代风尚所形成的。它总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例如就人格来说,“忠君爱国”这个抽象概念可以应用到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和无数其他英雄人物身上,但是显不出这些大诗人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就不能作为评价他们的文艺作品的可靠依据。在西方,“人道主义”这一抽象概念也是如此。文艺复兴时代,法国革命时代,帝国主义时代,乃至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都宣扬或者肯定过人道主义,但是具体的内容意义各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领域里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文艺作品要有理,理不是概念而是事物的本质或客观形势本身发展的倾向。还应指出,文艺不但要有理,而且要有情,情理交融的统一体才形成人格,才形成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这种情理交融的统一体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情致”。别林斯基在他的文艺论文里也发挥了黑格尔关于“情致”的学说。近年来苏联美学界和文艺批评界有片面强调理性而蔑视情感的倾向,我们也跟着他们走,有时甚至超过他们,这是应该纠正的偏差。提“倾向性”似比提“思想性”较妥,因为在决定倾向之中,情感有时还比思想起更大的作用。最显著的例子是音乐。“四人帮”肆虐时曾掀起过对“无标题音乐”的批判,因为据说“无标题”就是否定思想性。对此,德国伟大音乐家休曼的话是很好的驳斥:批评家们老是想知道音乐家们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他们对所谈的问题往往十分没有懂得一分;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不再追问我们神圣的乐曲背后隐喻着什么意义;你且先把五度音程辨认清楚吧,别再来干扰我们的安宁!

隐喻的“意义”便是“思想”。思想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而音乐本身不用语言文字,它只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的艺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对应的,所以音乐所表达的是情感而不是只有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的思想。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强调文艺的作用在传染情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不但在音乐里,就连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里最感动人的也不是概念性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情感。以莎士比亚为例,你能从他的哪一部作品里探索出一些概念性的思想么?确实有些批评家进行过这种探索,所得到的结论不过是他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具体一点也不过像美国美学家克·考德成尔所说的,莎士比亚在政治领向上要求英国有一个能巩固新兴资产阶级政权的强有力的君主,就是这些概念使你受到感动和教育吗?就我个人来说,我至今还抓不住莎士比亚的思想体系,假如他有的话。在读他的作品时,首先是他所写出的生动具体的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其次是每部剧本里,特别在悲剧里,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强烈的爱和恨,强烈的悲和喜,强烈的憧憬和怅惘,强烈的讽刺和谑浪的笑傲,这些因素使我感到振奋,也使我感到苦闷。振奋也好,苦闷也好,心总在跳动,生命总在活跃地显出它的力量,这对于我就可心满意足了。

总之,文艺是情和理的统一,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创作或评价文艺作品都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朱光潜《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材料二:

尽管文艺思维借助形象以显现,作为思维方式,它与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但文艺思维并不排斥理性,也不应该完全排斥理性。人类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文艺思维。实际上,情感与思想难以分离。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和态度,其中就表现出主体的思想和立场。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之所以恨日本侵略者,是因为他们侵入我们的国土,还烧杀掳掠中国人民。这种恨的情感正是人们透过种种现象认识到敌人的本质而产生的。怎么能说文艺作品表现这种情感就没有理性思维呢?

文艺是情、意、象的统一,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类历史的进步中,优秀的文艺都体现出情真、意善、象美的特点。思想和情感不但是文学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愉悦性得以产生的要素。如果说,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形式,那么,思想和情感便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内容。人们对文艺的审美判断不仅在于作品的形式美,还必然包含真伪的认识价值判断和善恶的精神价值判断。虽然真和善的东西并不都表现为美,但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假的和恶的东西则很难被人认为美。假和恶只有被作家、艺术家审美的光照揭露和鞭挞,才能在艺术作品中转化为美。而真与善,只有通过美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才能格外感人,格外使人动心,使人受到春雨润物般的熏陶和感染。这是文艺作品胜于、区别于纯思想性的哲学或伦理著作的所在。情真、意善、象美不仅需要作者和受众对感性形象生动的感受,也需要作者和受众理性思考的判断。文艺作品除具有艺术性外,还具有思想性,其原因正在这里。

(摘编自张炯《高度重视文艺的思想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所以一个作家的倾向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
B.在决定倾向之中,情感的作用远远超过思想的作用,可见文艺作品中“情感”比“思想”更为重要。
C.音乐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的艺术,所表达的是情感,音调节奏起伏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对应的。
D.文艺是真、善、美的统一,善是以真、美为前提的,所以人们对文艺的审美判断不仅在于作品的形式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忠君爱国”“人道主义”等抽象概念,阐述了在文艺领域里要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
B.材料一引用休曼的话驳斥了音乐“无标题”就是否定思想性的观点,认为片面强调理性而蔑视情感的倾向需要纠正。
C.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话引出了我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恨的情感,表明文艺作品在表现情感的同时也有理性思维。
D.材料二将文艺思维与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论述,强调了文艺思维并不排斥理性,也不应该完全排斥理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恩格斯认为,要用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去克服思想上的各种偏见,作家的创作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产生更优秀的作品。
B.列夫·托尔斯泰忠实地描绘了当时俄国农民革命中农民的矛盾状态和情绪,被列宁称为农民革命的“一面镜子”
C.黑格尔强调“情致”,即情理交融的统一体;别林斯基在他的文艺论文里还发挥了黑格尔关于“情致”的学说。
D.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蛙》等小说虽然有一定的魔幻色彩,但其叙写的人物与故事仍然来自现实生活。
4.对文艺的思想性的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5.马克思曾批评德国剧作家拉萨尔的“最大缺点”是“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要求他“更加莎士比亚化”,“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请结合材料一对马克思的说法加以解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7.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
B.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
C.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一块好皮肉。
D.“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叙往事。
8.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9.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B.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其气之小大”与“其称文小”(《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称”字含义相同。
B.“见乎其文”与“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京师,京城,国都。在古代,京华、京阙、京国等都可以用来指“京城,国都”。
D.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都富有气势,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心中,跃动在他们的言词里而进入了他们的文章。
B.苏辙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都是乡党之人,见识不广,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都是古人的陈词滥调,并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C.苏辙路过了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眺望了奔腾的黄河。他到了京城,知道了天下的雄伟和壮丽。
D.苏辙述说自己还没能见到以雄才大略著称的韩太时,因此希望有幸一睹韩太尉的风采并得到韩太尉的教诲,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2)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14.苏辙写作的本意是想见韩太尉,文章为什么要大谈“养气”?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罗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16.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