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期中 2023-08-04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不但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如此,世界观的总倾向表现在一个文艺作家身上也是如此。它不是几句抽象的口号教条所能表现出的,要看他的具体的一言一行。一个作家总有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他毕生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时代风尚所形成的。它总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例如就人格来说,“忠君爱国”这个抽象概念可以应用到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和无数其他英雄人物身上,但是显不出这些大诗人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就不能作为评价他们的文艺作品的可靠依据。在西方,“人道主义”这一抽象概念也是如此。文艺复兴时代,法国革命时代,帝国主义时代,乃至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都宣扬或者肯定过人道主义,但是具体的内容意义各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领域里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反对用概念性思想来指导、约束甚至吞并具体的形象思维。文艺作品要有理,理不是概念而是事物的本质或客观形势本身发展的倾向。还应指出,文艺不但要有理,而且要有情,情理交融的统一体才形成人格,才形成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这种情理交融的统一体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情致”。别林斯基在他的文艺论文里也发挥了黑格尔关于“情致”的学说。近年来苏联美学界和文艺批评界有片面强调理性而蔑视情感的倾向,我们也跟着他们走,有时甚至超过他们,这是应该纠正的偏差。提“倾向性”似比提“思想性”较妥,因为在决定倾向之中,情感有时还比思想起更大的作用。最显著的例子是音乐。“四人帮”肆虐时曾掀起过对“无标题音乐”的批判,因为据说“无标题”就是否定思想性。对此,德国伟大音乐家休曼的话是很好的驳斥:批评家们老是想知道音乐家们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他们对所谈的问题往往十分没有懂得一分;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不再追问我们神圣的乐曲背后隐喻着什么意义;你且先把五度音程辨认清楚吧,别再来干扰我们的安宁!

隐喻的“意义”便是“思想”。思想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而音乐本身不用语言文字,它只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的艺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对应的,所以音乐所表达的是情感而不是只有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的思想。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强调文艺的作用在传染情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不但在音乐里,就连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里最感动人的也不是概念性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情感。以莎士比亚为例,你能从他的哪一部作品里探索出一些概念性的思想么?确实有些批评家进行过这种探索,所得到的结论不过是他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具体一点也不过像美国美学家克·考德成尔所说的,莎士比亚在政治领向上要求英国有一个能巩固新兴资产阶级政权的强有力的君主,就是这些概念使你受到感动和教育吗?就我个人来说,我至今还抓不住莎士比亚的思想体系,假如他有的话。在读他的作品时,首先是他所写出的生动具体的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其次是每部剧本里,特别在悲剧里,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强烈的爱和恨,强烈的悲和喜,强烈的憧憬和怅惘,强烈的讽刺和谑浪的笑傲,这些因素使我感到振奋,也使我感到苦闷。振奋也好,苦闷也好,心总在跳动,生命总在活跃地显出它的力量,这对于我就可心满意足了。

总之,文艺是情和理的统一,是形象和思想的统一,创作或评价文艺作品都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朱光潜《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材料二:

尽管文艺思维借助形象以显现,作为思维方式,它与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但文艺思维并不排斥理性,也不应该完全排斥理性。人类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文艺思维。实际上,情感与思想难以分离。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和态度,其中就表现出主体的思想和立场。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之所以恨日本侵略者,是因为他们侵入我们的国土,还烧杀掳掠中国人民。这种恨的情感正是人们透过种种现象认识到敌人的本质而产生的。怎么能说文艺作品表现这种情感就没有理性思维呢?

文艺是情、意、象的统一,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类历史的进步中,优秀的文艺都体现出情真、意善、象美的特点。思想和情感不但是文学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愉悦性得以产生的要素。如果说,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形式,那么,思想和情感便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内容。人们对文艺的审美判断不仅在于作品的形式美,还必然包含真伪的认识价值判断和善恶的精神价值判断。虽然真和善的东西并不都表现为美,但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假的和恶的东西则很难被人认为美。假和恶只有被作家、艺术家审美的光照揭露和鞭挞,才能在艺术作品中转化为美。而真与善,只有通过美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才能格外感人,格外使人动心,使人受到春雨润物般的熏陶和感染。这是文艺作品胜于、区别于纯思想性的哲学或伦理著作的所在。情真、意善、象美不仅需要作者和受众对感性形象生动的感受,也需要作者和受众理性思考的判断。文艺作品除具有艺术性外,还具有思想性,其原因正在这里。

(摘编自张炯《高度重视文艺的思想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所以一个作家的倾向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
B.在决定倾向之中,情感的作用远远超过思想的作用,可见文艺作品中“情感”比“思想”更为重要。
C.音乐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的艺术,所表达的是情感,音调节奏起伏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对应的。
D.文艺是真、善、美的统一,善是以真、美为前提的,所以人们对文艺的审美判断不仅在于作品的形式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忠君爱国”“人道主义”等抽象概念,阐述了在文艺领域里要反对教条和公式化、概念化。
B.材料一引用休曼的话驳斥了音乐“无标题”就是否定思想性的观点,认为片面强调理性而蔑视情感的倾向需要纠正。
C.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话引出了我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恨的情感,表明文艺作品在表现情感的同时也有理性思维。
D.材料二将文艺思维与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论述,强调了文艺思维并不排斥理性,也不应该完全排斥理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恩格斯认为,要用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去克服思想上的各种偏见,作家的创作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产生更优秀的作品。
B.列夫·托尔斯泰忠实地描绘了当时俄国农民革命中农民的矛盾状态和情绪,被列宁称为农民革命的“一面镜子”
C.黑格尔强调“情致”,即情理交融的统一体;别林斯基在他的文艺论文里还发挥了黑格尔关于“情致”的学说。
D.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蛙》等小说虽然有一定的魔幻色彩,但其叙写的人物与故事仍然来自现实生活。
4.对文艺的思想性的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5.马克思曾批评德国剧作家拉萨尔的“最大缺点”是“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要求他“更加莎士比亚化”,“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请结合材料一对马克思的说法加以解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姑娘山行记

阿来

冰和雪,洁白晶莹,闪耀在四姑娘山金字塔状铁青色的岩石尖峰上。

阳光透耀,峡谷深切,沟谷交错绵延,水流汇聚成湍急清澈的沃日河。沟谷上方,倾斜的山坡上覆盖的白桦林一片金黄,那是秋日交响诗的高音部,是铜管乐队,高亢嘹亮;暗绿的栎树林,和云杉与冷杉组成的针叶林,是弦乐队和木管乐队,低沉雄浑。

从成都出发,驱车将近两百公里,来到四姑娘山镇。翻过巴郎山,号称“蜀山皇后”的四姑娘山的冰雪山峰就出现在眼前。

下山,入住酒店,躺平休息。我和四姑娘山三十多年的过从,逐次展开。恍惚中,弄不清是梦境还是回忆,那是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山中的情形。也是十月,第一次到访四姑娘雪山。

骑了一天马从这个镇出发往山上去。

一天行程结束,在蓊郁的冷杉林旁扎营,钻进睡袋时故意把帐篷门敞开,为的是能看见满天星斗。起风了,林涛澎湃。半夜被冻醒,原来一场大雪不期而至。起身关帐篷门时,忽见面前立着一个黑影。是那匹马。它伸长颈项用鼻子来碰我。不晓得它是不是故意站在敞开的帐篷门前替我挡风遮雪。它在这大雪飘飞的深夜,用湿乎乎的鼻子碰我冰凉的手,呼出粗重温热的鼻息。

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如此这般以后,我才跨上它的背,穿过大片收割后的青稞地,进入沙棘、红桦和方枝柏构成的密林,向四姑娘山深处进发。路上休息时,我在手心里摊上一点盐,任它用舌头轻轻舔舐。路上好多扁刺蔷薇结了红果,我摘来,去籽,去刺毛,把果肉给它品尝。我还找到了一只硕大的红色浆果,皮厚肉多。我把柔软的浆果塞进了马嘴里,它错动牙槽咀嚼,摇晃着脑袋,同时掀动厚厚的嘴唇,露出粉红的牙床。我明白,这是它对果子奇异的味道表示惊诧,眼睛里闪出欣喜的神情。

再上路时,这匹马就更知道我的心意了。每当穿过秋天的风与霜染成一片艳红的槭树与花楸树丛时,它都会放慢脚步,也许是为了选择更加平整的道路,也许是为了给我多一点观赏的时间。马的主人对我说:这牲口灵性得很。

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

夕阳西下时,我们抵达了目的地,靠着森林扎营。

晚餐时,我分了半张饼给我的马。人和马,就这样迅速建立友谊。我钻进睡袋时,它还站在帐篷前,没有离开。雪片落在树上和地上时簌簌有声,其间还听到马粗重的鼻息。都是令人心安的声音。

早上,雪停了,空气清新冷冽。

我的马不在了。其他的马也不在了。只有几行被雪掩去大半的足迹显示它们往峡谷更深处去了。

我去寻马,雪深过踝。

半小时后,我看见了,几匹马立在一面湖边,一动不动。鬃毛上纷披着雪,睫毛上凝结着雪。它们每呼吸一次,鼻孔中就喷出一团白色的雾气。我被眼前这美景震住,不由停下脚步,和那几匹马一样,变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团团白雾的雕塑。我们站在峡谷的底部,山势从脚下升起,依次是乔木林带,高山草甸带,然后是峭拔的悬崖,起伏的山脊线,错落耸峙的山峰。瀑布冻住了,在崖上悬垂,轰然的声音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光芒。

这一切,同时倒映在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中,雄伟大野的长空,雪峰,冰瀑,连绵群山,还有湖边的几匹马和我,都倒映在湖中。

湖中倒映的世界水晶般纯净,湖泊四周的浩莽山野阒寂无声。我沉入其中,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

这个世界动了。

一只鸟飞起,从野樱桃树上摇落了一枝积雪。

我的那匹马动了,它晃动脑袋,摇落了鬃毛上的积雪,缓步向我走来。我用手拂去它额头上凝结成冰的雪。

太阳升起来了,四野银光闪烁,气温升高,哗然一声,那是高树上的积雪受热坠落。积雪坠地有声,抖落重负的树枝回弹有声。满山的高树都在抖落枝上的积雪,满耳都是积雪坠落的声音。

雪落树现,落叶松的针叶便在阳光透耀下,在白色的雪野中,显现出耀眼的金黄!深秋雪在阳光下迅速融化,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融雪水在四周流动,打湿了我的鞋子,才和几匹马一起离开了那个小湖……

我在床上醒来,室内的供氧机发出的声音,就像那匹记忆中的马咝咝的鼻息。

这么多年里,我来到四姑娘山至少有三十次了吧。

人们问我,频繁前来的原因是什么?我说,这里是我的自然课堂,或者说,是我的自然课堂之一。

不同的时间,来这里的高山之山,从树,从草,从花,从果,看生命律动。从浩大的地理中的山起水落,感受四季流转。

这一回来,却是为一场诗歌讲座。

四姑娘山管理局的朋友们,在线上听我讲过杜甫,于是突发奇想,要我把写雪山的诗,放到四姑娘山的雪峰下去讲。杜诗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雪岭界天白”、还有比杜甫晚几年到成都西川节度使府的岑参写过的“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

不知道,当我在冰峰雪野下诵起这些诗歌时,“蜀山皇后”是否会对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颂赞,荡起会心的微笑……

(有删改)

文本二:

阿来的散文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他的散文作品不会只有“现在”这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和过去、未来联系在一起,此在、曾在、将在三者合一。

阿来散文中的自然有着更丰富和博大的内涵。他经常细致地描绘山川、河流、草木、花朵,抱着一种谦卑的姿态;他不仅是为呈现一个本然的世界,也是在向自然世界学习。因为自然是如此开阔敞亮,如此彼此依辅,和谐共在,生生不息,充分展现着生命的本性。

(选自谢有顺《阿来的散文写作有一种中国式的超越精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覆盖,众水汇聚,金黄和暗绿的树林遍布山坡;文章开篇即以冷丽的色彩和视听的通感涂染出四姑娘山的独特风姿。
B.作者善用动词,“驱车”“翻过”“下山”“入住”,记录了行程中的站点;“摊”“摘”“去”,表现了“我”对马的细心关爱。
C.“我”三十多年间几十次到访四姑娘山,既由于这里是能启迪“我”思考生命和自然问题的课堂,更由于那匹马让“我”牵挂难忘。
D.作者欣赏山川之美,感受生灵之好,将自然大美与珍视自然的真实情感,潜行在字里行间,赋予作品空灵纯净的诗意氛围。
7.关于文中“我”在湖边寻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寻到湖边,发现“我”的马和它的伙伴们在湖边伫立,“我”环视四周,被自然的大美震撼,也如雕塑般肃立了。
B.“我”“它们”“我们”,作者转换着人称,叙述在湖边的情境,暗含着“我”将自己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流动与变化。
C.“这个世界动了”一句界开了上下两部分,前者重在写静,后者重在描动,动静相宜,虚实结合,视听感官交织,意境空灵,富有诗意。
D.“变成了一尊⋯⋯雕塑”“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水晶般纯净”,这些比喻的句子,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贴近心灵的表达力。
8.文本一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从文本二“多维度交织”的角度加以分析。
9.文本一题目为“四姑娘山行记”,但作者却用很多笔墨去写马,为什么?请结合两则文本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谩骂,拔刃拟之,为将剸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诣希烈,上表称臣,劝进,使者拜舞于希烈前,说希烈曰: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希烈召颜真卿示之曰: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

丁酉,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战于安州,官军大败,伯仪仅以身免,亡其所持节。希烈使人以其节及俘馘【注】示颜真卿;真卿号恸投地,绝而复苏,自是不复与人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B.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C.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D.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将避之”的“焉”与《归去来兮辞》中“复驾言兮焉求”的中“焉”意思相同。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文中便是前者之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依仗立过军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朝中将佐没人敢去规劝和阻止他,卢杞便向德宗推荐了颜真卿,德宗同意了卢杞的建议。
B.颜真卿去许州李希烈处传达圣意,满朝大臣觉得他此行凶多吉少,都大惊失色。郑叔则和李勉劝告他暂留东都,颜真卿未听,毅然前往。
C.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分别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劝他称帝,李希烈洋洋自得地让颜真卿看这些使者,遭到了颜真卿的斥责。
D.张伯仪的朝廷大军与李希烈的淮宁军作战,大败而还。李希烈叫人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给颜真卿看,颜真卿看后悲痛欲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2)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
14.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分别派遣的四位使者劝颜真卿投靠李希烈并做其宰相,颜真卿是如何痛斥他们的?请简要概括。
2023-08-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寄陆放翁

刘过

谪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


【注】①此词为陆游归居山阴后刘过所寄赠答词。刘过为陆游晚辈,二人同有整顿乾坤、誓斩楼兰的英雄气质和身在江湖、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有“桃花净尽菜花开”句,以“桃花”喻弄权的小人。③安道,指戴安道。东晋书法家王子猷雪夜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即夜乘小船寻访。④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常住洛阳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
15.下列对本词内容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主要铺叙归田生活,先以一“好”字写总体感受,接着从快乐程度、生活情趣等方面分别表现归田生活的乐趣。
B.上阕最后三句意思是任菜花葵麦之地开出桃花,增添春色,似是看破世事的无奈之语,实为对朝廷无可奈何的反话。
C.下阕前两句,以戴安道比放翁,以王子猷自比,既表现诗人对陆游的思慕,欲至山阴拜访,也暗含希望陆游出山之意。
D.全词构思新奇,笔力雄健。语言朴素通俗,但寓意深微:多用典故,扩大了词的容量和内涵,大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16.本词上阕极力铺叙归田生活之“好”,为何结尾处又希望陆游“未可向、香山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