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信宜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中 2023-06-17 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姑祖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钱镠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 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埃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我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精湛的器物文化、艺术创作技能依靠家庭的代代相传,学术研究及其思想理论成果在家族后代子孙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班彪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史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书法大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都是文学大家。钱氏世家亦然,其家学传承的成功是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

(摘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什么样的家风才算好家风?如果说100个家庭有100个家风,那么也可以说100个好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好家风就是要积善并且要谨防积不善,这是判断好家风的标准。

好家风由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很多要素构成。向上向善的家庭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良好美德与行为,向上向善的家庭会主动拒绝不良行为。有人认为家风是自家的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但家风也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因此,好家风还要处理好小家大家这两对关系,这才是好家风的模样。

行为是家风的外部呈现,当我们描述某个家庭的家风时,常常会说一些具体行为,如“他们家爱运动,一家人经常去跑步”“他们家很友善,见面总是主动打招呼”“他们家挺懒,家门口从不打扫”……这些呈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风,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家风的外显是行为,价值观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固定为习惯并传承下来,最终成为家风。

建设良好家风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要先构建好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要重视沟通,还要形成好的学习氛围,要更重视规则和习惯。

(摘自孙宏艳《好家风要有模有样》)

1.下列对吴越钱氏人才辈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祖吴越王钱缪通过三篇家训总结了各大族的家教经验,并以此作为子孙行为的指南。
B.吴越钱氏将民本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家训,形成优良的家德文化,进而影响代代后人。
C.吴越钱氏注重家风的培育,以优良家风来约束、激励子弟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D.吴越钱氏特别注重家学传承,优良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家风”,都认为优良的家风于家于国都有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关注到了“好家风”既要“积善”,又要谨防“积不善”。
C.同为说明“家风”,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材料二运用比喻的方法。
D.同为论证“家风”之重要性,材料一以引证为主,材料二以正反对比为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论述家庭:“‘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B.曹雪芹《红楼梦》:“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C.傅雷《傅雷家书》:“在家中维持有条理的常规,使一切井井有条。”
D.巴金《家》:“家隔开夜的恐惧,没有隔开夜。家隔开雨的寒冷,没有隔开雨。”
4.《礼记·大学之道》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的涵义加以分析。
5.作为家庭中的晚辈,你可以为建设良好家风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7.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
B.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
C.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一块好皮肉。
D.“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叙往事。
8.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9.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战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而枕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二年/阖闯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只能解释为“善良”。
C.“与关而枕之”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两句中的“关”字意思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毁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
②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
14.贾谊在文中借楚昭王和豫让的故事给诸侯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

张耒

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

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

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

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时间、天气、人物、心情,备极详细,颇有趣味。
B.前两句交代从酷夏到凉秋的季节转换,“苦”和“飒然”两词显现了作者的心情。
C.三、四句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
D.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写出了诗人闲来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怡然快乐。
16.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