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末 2023-04-08 1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与“间接接触”有关,传达的情意应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
B.费孝通认为我们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可以用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C.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在直接接触中,文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D.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不够了解乡村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无可补救的缺陷,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
B.在写作时我们应尽量依着文法,不合文法的字词会引起误会;说话时如果用完整的句子则显得迂阔可笑。
C.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因此,我们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D.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陈心想则认为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4.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角度有何不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直面烦恼,认清孤独

——史铁生写给侄子小水的三封信(其一)

孤独不好,孤独意味着自我封闭和满足。孤独感却非坏事,它意味着希望敞开与沟通,是向往他者的动能。以我的经验看,想象力更强、艺术感觉更敏锐的人,青春期的孤独感尤其会强烈;原因是他对未来有着更丰富的描绘与期待。

记得我在中学期间,孤独感也很强烈,但自己不知其名,社会与家人也多漠视,便只有忍耐。其实连忍耐也不意识,但确乎是有些惶然的心情无以诉说。但随着年龄增长,不知自何日始,却已不再恐慌。很可能是因为,渐渐了解了社会的本来面目,并有了应对经验——但这是次要的,根本是在于逐渐建立起了信念——无论是对自己所做之事,还是对生活本身。

那时我还不像你,对学习有着足够的兴趣,只是被动地完成着功课。所以,课余常就不知该干什么。有时去去阅览室,胡乱翻翻而已。美术老师倒挺看重我,去了几回美术组,还得到夸奖,却不知为什么后来也就不去了。见别人兴致勃勃地去了田径队、军乐队、话剧队……心中颇有向往,但也不主动参加。申请参加,似乎是件不大好意思的事,但也不愿承认是不好意思,可到底是因为什么也不深问。然而心里的烦恼还在,于是,更多时候便只在清华园里转转。若有几个同学一块儿转还好,只是自己时,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的,于是很想回家。可真要回到家,又觉无聊,家人也不懂你,反为家人的无辜又添歉意。其实自己也不弄懂自己,虽终日似有所盼,但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

现在才懂,那就叫成长的烦恼。身体在长大,情感在长大,想象与思考的能力都在长大,但还没能大到——-比如说像弈棋高手那样——一眼看出许多步去,所以就会觉得眼前迷茫,心中躁动。就好比一个问题出现了,却还不能解答;就好像种子发芽了,但还不知能长成什么树;或就像刚刚走出家门,不知外界的条条道路都是通向哪儿,以及跟陌生的人群怎样相处;烦恼就是必然。如果只是棵树,也就容易,随遇而安呗。如果压根是块石头,大约也就无从烦恼,宇宙原本就是无边的寂寞。但是人,尤其还是个注重精神、富于想象的人,在这世间便有了烦恼。人即烦恼——人出现了,才谈得上烦恼。

想象力越是丰富、理想越是远大的人,烦恼必定越要深重。这便证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注定是残缺的,理想注定是趋向完美。现实是常数,理想是变数。因而,没有冲突只能意味着没有理想,冲突越小意味着理想越低、越弱,冲突越强,说明理想越趋丰富、完美。善思考,想象,是你的强项;问题是要摆清楚务虚与务实的位置,尤其要分清楚什么是你想做也能做的,什么是你想做却没有条件做的,什么是你不想做但必须得做的。只要处理得当,这——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越强,创造力就越强。

所以,我看你从事艺术或思想方面的工作也许更合适。但不急,自始至终都是一条笔直而无废步的路是没有的。路是趟出来的,得敢于去趟。但话说回来,对每一步都认真、努力的人来说,是没有废步的,一时看不出作用,积累起来则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甚至有大用。况且,一切学习与思考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可用,更是为了心灵的自我完善。

我能给你的建议只是:直面烦恼,认清孤独,而不是躲避它、拖延它。内心丰富的人,一生都要与之打交道;而对之过多的恐惧,只是青春期的特有现象。就像你,考试之前紧张,一进考场反倒镇静下来了。就像亚当、夏娃,刚出伊甸园,恐惧尤甚,一旦上路则别有洞天。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先都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

记得有位大学问家说过这样的意思:别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比如路上有很多障碍,将其清理到你能走过去就好,无需全部清除干净。鲁莽者要学会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犹豫。目的可求完美,举步之际则勿需周全。就像潘多拉盒子,每一答案都包含更多疑问;走路也如是,一步之后方见更多条路。更多条路,又只能选其一条,又是不可能先把每条都探清后再决定走哪一条。永远都是这样,所以过程重于目的。当然,目的不可没有,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人自身的完善。而完善,惟可于过程中求得。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孤独感意味着希望敞开与沟通,但也意味着自我封闭和满足,因此作者一直以来都非常讨厌孤独。
B.伴随着人的成长,身体、情感、想象与思考的能力都在长大,但还没能大到一眼看到未来,人可能会产生迷茫与躁动。
C.人即烦恼,对于注重精神、富于想象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人有越是丰富的想象力,烦恼必定越要深重。
D.没有冲突意味着没有理想;只要处理得当,我们的创造力会越来越强,就能消除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时我还不像你”,作者现身说法,将自己与侄子做对比,将侄子的优异成绩与“我”的无所事事形成对照。
B.“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的”运用心理描写,真切地表现出“成长的烦恼”。
C.本文语言与人物的身份极为相符,具有亲切感,在平实质朴的口语化表述中,又寓含精辟入里的人生道理。
D.“好像种子发芽”运用比喻,“像刚刚走出家门”运用类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面对未知时的迷茫感。
7.面对孤独,作者的心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8.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史铁生给了侄子哪些面对烦恼与孤独的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B.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D.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B.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如洪迈《容斋三笔·词学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
C.“皆以子厚为师”中的“师”指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含义相同。
D.“仅如毛发比”中的“毛发”,比喻小小的利害冲突,与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江海”的用法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少年时就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他年轻时就已成才,崭露头角。
B.柳宗元名声轰动,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成为他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C.柳宗元到任柳州之后,想要推行政治教化,他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赎回子女。
D.刘禹锡被遣去播州,柳宗元打算向朝廷请求拿柳州换播州,体现柳宗元的高节。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2)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13.韩愈在赞扬柳宗元时,对当时的哪些现象进行了讽刺?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颀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写少室山峰各种雪后姿容: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融化,有的山峰依然被白雪覆盖。
B.三、四句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写雪峰,用“连”字写晴峰的广袤,用“峨峨”写雪峰的高峻。
C.五、六句写少室诸峰的静态之美:落日余晖,斜照山峰,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
D.诗题揭示了全诗内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宁,各个镜头都围绕“送”的行动展开。
15.简要赏析最后四句的表达效果。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____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为例论证万物都是永恒的。
(4)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2023-04-07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______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______,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__,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__。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
B.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
C.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
D.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B.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
C.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D.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名校
19. 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六、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20. 依据《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被香气熏倒,困在这热烈中”……浙江绍兴47岁的老赵一边卖水果,一边写诗。浪漫的诗歌,为自己的水果增添了热烈灵动的情感。老赵在谋生之余,顺便圆了自己的诗歌梦,“野生诗人”老赵火了。

诗和远方的生活让现代人心心念念,但人生的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远方永远只是一种形式,有诗、有发现诗意的眼光与心境才是内核。“野生诗人”得以引发舆论关注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让忙碌庸常的人们看到不一样的活法,看到如何去寻找生活中那一点点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名著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名著阅读
6
作文主题
7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学术论文  费孝通非连续性文本
5-80.65其他散文  议论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30.65韩愈(768-824)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85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190.4名著阅读  费孝通选择题
六、名著阅读
200.65费孝通  整体把握内容、主旨或观点
七、作文
21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