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期中 2023-04-20 1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史研究和文艺批评来说,个人性评价具有思想逻辑的合理性。文艺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活动,文艺批评必须具有逻辑性,具有一般科学的普遍理性;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文艺批评又必须具有情感性,具有思想的个人性。无论是从学科属性还是学术研究来看,不同学科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领域,除了具备哲学社会科学以上几个基本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独到的思想属性和审美价值要求,而在此之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个人性和情感性。

文艺批评话语的个人性首先表现在独到的思想性层面。思想性不等于理论性和逻辑性,后者可以是通过对现有思想的阐释而形成的,既可能具有思想的总结性,也可能具有思想的重复性。其中或许是逻辑自洽的,也就是自圆其说的,体现出一种话语形式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但是却缺少创新性的思想内容。而思想的重复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创新。在文学史研究中,史料性研究最容易缺失个人性评价,构成一种碎片化的资料爬梳。其实包括史料整理在内,从史料到史料从来不是文学史研究的目的,史料的思想性和逻辑化才能活化资料和历史本身。而对于文艺批评而言,个性化的思想更是不可或缺的。

文艺批评的个人性还表现在话语方式和叙述风格上。目前,在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的学术体系建构过程中,话语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玄学化和模式化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套用西方各种理论,把一种日常知识用非常深奥甚至晦涩的话语曲折地阐述出来,西方理论的某些词语成为文艺批评的关键词甚至主题。这种理论的过度哲学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玄学化倾向,其实也是一种话语方式的模式化。玄学化和模式化的共同特点,是脱离研究对象的内涵和批评实践的目的做一种纯粹形式主义的研究,其话语表达逻辑严密、概念深奥,但内容是常识性的或者反常识性的。当前许多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实质上做了哲学学科的搬运工,简单利用当代哲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从而造成了普遍接受的障碍。个性化是在对常识的反思和超越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性话语表达。文艺批评的本质特征是审美批评,其所具有的科学性不能简单地转换成空转的逻辑。其实,这一要求也体现在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上。学科体系需要固定化,强调公共性;而学术体系则应该个性化,强调创新性。个性即风格,个性不鲜明,风格就难以形成。

文艺批评话语结构的模式化,是导致批评话语个人性不足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篇关于具体作品的批评文章的文体结构往往具有大致相似的格式,多由这样几个部分构成:作家简介、作品内容简介、作品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最后点出一两点不足,而且结论也往往是“瑕不掩瑜”之类。无论是文学史研究也好,还是文艺批评也好,评价的核心就在于突出作品最独到的特色,将自己的感觉阐释出来而得到最大多数的认同。如果面面俱到,就使作品淹没于一种雷同的模式中,丧失其真正的特色,而文艺批评的个人性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尊重和鼓励文艺批评个人性话语的建构,是维护文艺创作和批评本身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对于人类思想文化和文艺创作基本规律的坚守。

(摘编自张福贵《文艺批评个人话语的思想逻辑与审美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科学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文艺批评,具有逻辑性、情感性、个人性等多种特性。
B.文艺批评话语的思想性可以通过对现有思想的阐释形成,思想的创新性更加重要。
C.一味套用西方各种理论,以严密的逻辑、深奥晦涩的话语进行表达,会使文艺批评的话语方式模式化。
D.突出作品最独到的特色是文学史研究和文艺批评的评价核心,不需要面面俱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论述个人性评价具有思想逻辑的合理性,说明文艺批评的学科性质决定文艺批评的特点。
B.文章在阐述文艺批评个人性的表现时,用“首先表现在”“还表现在”这样的提示词,条理清晰。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在具体分析文艺批评话语个人性的相关问题后,指出文艺批评最终要追求当代价值。
D.文章使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述文艺批评作品采用雷同的模式会导致文艺批评的个人性缺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个性特征,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几个基本特点,还具有其独到的思想属性和审美价值要求。
B.文学史研究中,要想活化资料和历史本身,必须重视史料的思想性和逻辑化,同样,个性化的思想对文艺批评也至关重要。
C.简单利用当代哲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难以让大众普遍接受,而个人性话语表达具有反思和超越常识的思想基础。
D.尊重和鼓励文艺批评个人性话语的建构,是对于人类思想文化和文艺创作基本规律的坚守,保证了文艺创作和批评健康发展。
2023-04-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22年中国健身房行业消费需求及投资布局监测分析报告》)

材料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民健身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第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深度融合,“运动是良医”理念深入人心,体卫融合、体旅融合逐步深化。百姓从“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主动健身、科学健身逐步融入日常生活。截至2021年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第二,聚焦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卡点堵点痛点,“硬件”“软件”短板快速补齐。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134.3%71.2%65.1%,城市闲置“边角地”变身日常锻炼好去处,更多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在健身项目覆盖上,大批便民、利民、惠民活动出现在百姓身边,冰雪运动等以往受地域性影响较强的运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三,新技术赋能全民健身,在5G技术加持下,云直播、短视频发展迅猛,时兴的各种运动设备、软件平台,正让运动的门槛越来越低、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

(摘编自解植岗《大健康理念下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材料三:

一些新兴“网红”健身运动的推广普及,传播了更丰富的体育文化,提升了人们的健身热情。但这只是第一步,提高健身运动水准要靠重复练习,强身健体需要持之以恒。健身运动潮流变动不居,容易分散人们参与健身运动的专注度,影响健身效果。尤其是,一些健身运动项目成为“网红”之后,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打卡。如若缺少专业的培训、专门的防护,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一拥而上,还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就健身运动产业而言,产业发展需要长期积累,需要经过市场的充分检验。如果因为健身运动潮流火爆一时而跟风参与,容易出现良莠不齐的产品和服务。

有时候,本应起到督促健身作用的健身运动社交会偏离正轨。现实生活中,有人热衷借分享健身运动图片和视频来炫耀消费能力、打造特定“人设”,助长了攀比之风;有人在社交平台传播“健身必须练出‘马甲线’,否则就是不刻苦”“练瑜伽必须穿名牌瑜伽裤,否则就是不专业”等错误理念,容易对他人造成误导。健身运动应当关注自身的体验,而不是过分关注健身运动数据是否好看,否则只会丢失健身运动本来的乐趣。

(摘编自孟繁哲《让健身运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数据显示人们去健身房的目的有减肥塑身、释放压力、锻炼身体、增长肌肉等,其中认识新朋友这一社交目的占比较小。
B.随着“运动是良医”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愈发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意识上正在从“要我锻炼”向“我要锻炼”转变,健身逐步融入日常生活。
C.便民、利民、惠民活动使健身项目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像冰雪运动等以往受地域性影响较强的运动也出现在了百姓身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D.“网红”健身运动固然能调动人们的健身热情,但如果一味追逐健身潮流,不能正确、持之以恒地进行健身,难以提高健身运动的水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中健身场地的问题最为突出,健身房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健身需求,城市闲置“边角地”的合理利用可缓解该问题。
B.5G技术为云直播、短视频、运动设备、软件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新技术让运动健身贴近生活,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健身活动。
C.一些“网红”健身活动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参与者,但如果人们盲目跟风,将会导致运动损伤,因而参与者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慎重选择参与。
D.当前,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但健身运动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良莠不齐,致使某些人借助分享健身运动图片和视频来炫耀消费能力、传播错误理念。
6.假如你是某社区的一员,要在社区举办的“推广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中演讲,需从个人、企业、社会三个方面阐述,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演讲提纲。
2023-04-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冷(节选)

霍达

1960年的7月。

夕阳把“博雅”宅的院墙和门楼镀上了一层厚重的金黄色,檐下那暗红色的大门便融在阴影里了。门前的古槐,龙钟的老干和婆娑的树冠都被染成了古铜色,枝叶间传出悠长的“伏天儿——伏天儿——”,仿佛在故意拖延这炎热的长昼。

一条长长的、蓝幽幽的影子从路面跳上青石台阶,随之,一个少女的身姿就出现在大门前了。她轻快地迈动双脚,脚上穿着白色丝袜和方口扣襟儿黑布鞋。双腿挺秀而白皙,被飘然下垂的白裙子遮住了大半。她的右肩挎着蓝印花布书包,放学回来的路上走得热了,象牙色的面庞上泛出微微的潮红。

她微微地喘息着,向紧闭的大门伸出手去,拍响门钹上的铜环。

随着一串橐囊的脚步声,门闩响动,大门便“呀”的一声开了。

“姑妈!”新月抬腿迈过那高高的、中间被踩得凹下去的门槛,把挎在肩上的书包拿下来,提在手里,“我们学校今天……”

“得了,得了,先甭跟我说了,”姑妈神色不安地打断了她的话,等她进来,又把门关上,往里院瞅了瞅,“今儿个家里又不安生!”

新月的脸上立时罩上了阴云,她放学回来一路上的好兴致全被破坏了。她默默地从影壁旁边的藤萝架下走过,然后,不走天井中的雨路而直接沿着抄手游廊回自己的西厢房。果然,她听到上房里在争吵,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你倒是说话呀,怎么又不言语了?”这是妈妈的声音。她在生气的时候,平时的和善、宽容一点儿也没有了,变得十分威严,声色俱厉。

“我⋯⋯我说什么呀?既然我的话在这个家一点儿用都没有,还不如什么都不说!”这是爸爸的声音,显得愤然、屈辱而又无可奈何。和妈妈正好相反,他平时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孩子们都对他有几分畏惧。而一旦和妈妈发生了冲突,他那份威严感便一落千丈,仿佛受了多少委屈而又无法申辩,敢怒不敢言似的。

……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晚饭,餐桌上的空气显得很压抑。

新月想了想,说:“爸,我们学校今天发了高考的报名单,老师让填升学志愿。”

“噢?”韩子奇似乎在想什么事儿,这时一愣,问她,“那你填了吗?”

“还没有,老师让征求征求家长的意见。”

“家长的意见⋯⋯”韩子奇重复着这句话,并没有立即表态,却反问她,“你自己的意见呢?”

“我想报北大西语系!”

“学英语?”

“对,我喜欢英语。”

“学外国话?”韩太太很不以为然地瞅着他们,“你们爷儿俩在家说外国话还没说够?还要上这样的大学?”

“妈,”新月解释说,“英语不是能说几句话就行的⋯⋯”

“这是一门学问!”韩子奇接过去说,“比如你吧,中国话说得比谁都利落,可写在纸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这就不能算汉语毕业了!”

“你拿我开什么心?”韩太太脸色一沉,“嫌我没文化,没能耐,你早干吗呢?”

韩子奇抑制住被妻子挑起的怒火,他现在挂在心上的是女儿的学业。“很好啊,新月,”他说,“这也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对你来说,没有比英语专业更合适的了!”

“太好了,爸爸坚定了我的信念,”新月愉快地吃着面说,“那我就填这个志愿了噢?表儿明天就得交呢!”

“你的志愿嘛,谁也不能阻拦你,你已经长大了,十七岁了。”韩子奇回答得很肯定。

“谢谢爸爸!”新月深情地说,“我一定要考上北大,才对得起您的鼓励!”

韩子奇一愣:“是不是在原来的燕京大学?”

新月点点头:“是啊,就是那儿!”

“啊?”埋头吃面的韩太太忽然停住了筷子,吃惊地问新月:“你干吗非上那儿上学去?”

“北大不好吗?那是全国最好的重点大学,历史最悠久,五四运动的时候,还是⋯⋯”新月似乎要把招生简章背给父母听。

韩子奇赶快接过去,“可以报个别的学校嘛,比如外语学院⋯⋯”

“不,我就要考北大!”新月却坚定不移。

“为什么?你跟那儿有缘是怎么着?”韩太太满脸的不高兴。

“因为⋯⋯”新月看着妈妈,再看看爸爸,“因为北大的录取分数最高,我想用高标准来考验自己的能力!妈,我能考上,远一点儿有什么关系?爸,您说呢?”

韩子奇却垂着头说:“你再听听你妈的意思⋯⋯”

“妈⋯⋯”新月为难地望着妈妈。

“甭问我,既然你们爷儿俩都商量好了,妈还敢挡你的道儿?”韩太太连看都没看她,只是眉毛动了动,那声调让人听了心里发冷。她把碗一推,干脆站起身来,走了,走到餐厅门口,又甩过来一句话,是说给韩子奇听的:“不是说她的事儿不让我管吗?我可就真不管喽!”

新月的心突然一沉,她明白了:傍晚时父母的争吵,毫无疑问说的就是她!那么,他们争论的是什么呢?看来就是她面临的高考问题,父母的分歧恐怕不仅仅是报哪个志愿吧,看妈妈那意思,应该对自己参加高考都不一定赞成!

天黑下来了,“伏天儿”还在悠然地鸣唱,但白天的炎热已经消退了,微风吹来,让人感到一丝凉意。夏夜的晴空,撒满了无数的星斗,闪烁着清冷的光芒。弯弯的一道新月从西南方向的天际升起,浮在远处的树梢上空,它是那么细小,像衬在黑丝绒上的一枚象牙,像沉落水中仅仅露出边缘的一只白璧,像漂在水面上的一条小船,这小船驶向何方?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在描写新月出场时,采用了动作、肖像描写等手法,如“轻快地迈动双脚”“象牙色的面庞上泛出微微的潮红”,表现了新月此时的轻松愉悦。
B.小说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韩氏夫妇的争吵,韩太太的威严与韩子奇的无可奈何形成对比,两人争吵时的状态与平日状态也形成对比。
C.小说故事发生在1960年,正是新中国新旧交替、自由与保守猛烈碰撞的时期,韩新月坚持报考北大,凸显了她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决心。
D.小说末尾部分从韩新月的心理活动入手,交代了韩子奇夫妇争吵的原因,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问,使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8.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月亮在人们心中象征着纯洁、明净,新月象征着希望与重生。文章以“月冷”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将军田聩出将,张生郊送曰:“昔者尧让许由以天下,洗耳而不受,将军知之乎?”曰:“唯然,知之。”“伯夷、叔齐辞诸侯之位而不为,将军知之乎?”曰:“唯然,知之。”“於陵仲子辞三公之位而佣,为人灌园,将军知之乎?”曰:“唯然,知之。”“智果去君弟,变姓名,免为庶人,将军知之乎?”曰:“唯然,知之。”“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将军知之乎?”曰:“唯然,知之。”“此五大夫者名辞之而实羞之今将军方吞一国之权提鼓拥旗被坚执锐旋回十万之师擅斧钺之诛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田聩曰:“今日诸君皆为聩祖道,具酒脯,而先生独教之以圣人之大道,谨闻命矣。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及见翟璜,踞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

孔子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有间,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不对。有间,又顾谓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也,士不中间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孔子曰:“由,《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我愿兮。’今程子天下之贤士也,于是不赠,终身不见也。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大夫者/名辞之而实羞之/今将军方吞一国/之权提鼓拥旗/被坚执锐/旋回十万之师/擅斧钺之诛/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
B.此五大夫者/名辞之而实羞之/今将军方吞一国之权/提鼓拥旗/被坚执锐/旋回/十万之师/擅斧钺之/诛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
C.此五大夫者/名辞之而实羞之/今将军方吞一国/之权提鼓拥旗/被坚执锐/旋回/十万之师/擅斧钺之诛/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
D.此五大夫者/名辞之而实羞之/今将军方吞一国之权/提鼓拥旗/被坚执锐/旋回十万之师/擅斧钺之诛/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倦而不敢息”与“晚有儿息”(《陈情表》)两句中的“息”字含义不同。
B.“翟璜不说”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C.“孔子之郯”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D.“适我愿兮”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将军田聩统兵外出,张生在送他时问了他许由、伯夷、叔齐、仲子、智果、孙叔敖的事情,在得到田聩的肯定回答后提出了建议。
B.魏文侯对待段干木和翟璜的态度并不相同,对待翟璜极为傲慢,魏文侯认为自己给了翟璜官职、俸禄,翟璜就没有必要责备他的礼仪。
C.孔子在路上遇到程子,让子路拿一束帛赠送给程子,但子路并不愿意,孔子引用《诗经》里的文字来说明程子是天下的贤士,可不顾大德。
D.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认为卑贱的人不能指挥高贵的人,穷人不能驱使富人,疏远的不能约束亲近的,这是影响治理国家的三个因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尧让许由以天下,洗耳而不受,将军知之乎?
(2)今日诸君皆为聩祖道,具酒脯,而先生独教之以圣人之大道,谨闻命矣。
2023-04-12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