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二模 2023-04-23 8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知行合一来概括知行关系,构成了王阳明知行学说的独特之点。知与行的合一并不表现为静态的同一,而是展开为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它以预设的先天良知为出发点,通过后天的行——实际践履,最后指向明觉形态的良知。作为出发点的良知虽然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但却尚未取得现实的理性的形式,作为终点的明觉之知固然仍以良知为内容,但这种良知已扬弃了自在性而获得了自觉的品格。

良知是先天的本体,行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通过后天的实际践履以达到对先天本体的自觉意识,无疑涉及先验之知与经验活动的关系。当然,与一般的经验活动不同,行是一种“在身心上做”的过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实有。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则在知行关系上表现了打通先验与经验的意向。从理论的本来形态看,先验与经验似乎很难相容:先验的预设是一种思辨的虚构,其旨趣在于为理性本体的普遍必然性提供某种形而上的根据;作为经验活动的践履则指向现实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关系,而在知行合一说中,二者紧密融合。

知行的统一作为一个过程,从致知(达到对良知的自觉意识)这一角度看,重要的是知—行—知总过程中的后两个环节。王阳明强调“不行不可以为学”,其内在的意蕴即在于将行纳入致知的过程,并且行并非超然于日常世界。在论证“知”的获得离不开行时,王阳明常常借助日常的经验事实,诸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王阳明在此似乎又超出了致良知之城,而旁及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并注意到了在日用常行中认识对行的依赖性。

行作为致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还在于它构成了判断真知的准则。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惟有付诸行的知,才是真知,知应当落实于行。按王阳明的理解,真正的知总是包含着运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诸实行时才具有现实性。在此意义上,行不仅是达到知的中介,而且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方式。

王阳明把知与竹的关系理解为从知(本然的良知)到行,又由行到知(明觉之知)的双重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德性的形成关联着德性的展现。匆忙的统一不仅意味着在实践中成就德性,而且以化德性为德行为指归。以孝而言,孝无疑是一种善的品格,但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并不表明真正具有了孝的德性。惟有在行孝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出孝的品格。知行之不可分,在此具体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

从总过程看、先天的良知构成了知行互动的出发点,但就其中的后两个环节而言,行又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知行过程的逻辑起点(先天良知)与现实根据(明觉之知)的分野,使王阳明多少超越了离行言知的思辨视野。

(摘编自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材料二: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鼓励青年重视学习,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来提高“知”的水平、促进个人思想的转变,从而能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知行合一观对个人学习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实践观的层次上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实践,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从知识获得的途径这一层次来看,知识结构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切知识都源自直接经验,个人所学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那么对个人而言,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知识储备,有助于青年未来的成长发展。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好学才能积极上进。新时代的知行合一观强调要努力做到四个“学”: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反复申明学习知识不是最主要的,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看到了读书学习是一门大学问,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客观过程,将所学知识系统而全面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真正实现“知”和“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摘编自王振芳《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知行合一可以概括为从“知”到“行”再到“知”的动态转化过程,但前后两个“知”的内涵并不相同。
B.王阳明在赋予良知以先天性质的同时,又强调良知只有在后天的实际践履中才能获得自觉和现实性的品格。
C.材料二认为一切“知”都源自实践,这和材料一中“知”是先天具备的这一观点不同。
D.材料二认为,一切知识都源于直接经验,因而,只有学习直接经验才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一般经验活动不同,王阳明认为后天践履更多指向先天本体,是先天本体存在的前提。
B.尽管先验与经验很难相容,但二者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实现了静态同一。
C.王阳明认为,孝的德性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具备孝的德性需孝的德行来确证。
D.材料二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知行合一。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据的一项是(       
A.就一事之中以论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B.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4.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行”的理解。
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在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东北风,微风,老人说,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他的左手抽筋还没完全好,但它慢慢能张开。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身体的背叛。有时人们会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煞风景。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个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整整一天一夜,他们俩把胳膊肘撑在桌面那道粉笔线上,前臂伸直,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都试图把对方的手压倒在桌面上。煤油灯下,他一直盯着那个黑人的胳膊、手和脸。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裁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人们走进走出,坐在靠墙的高脚椅上观看。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整个晚上,两个人风水轮流转,人们把朗姆酒送到那个黑人嘴边,给他点燃香烟。朗姆酒一下肚,那黑人就会拼命使劲儿,有一回他把老人的手扳下去将近三英寸,那时候的老人还不是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但是老人又把手扳了回来,两人成了平手。当时,他有把握击败黑人,那是个好样的黑人,一个了不起的运动员。天亮时,人们要求把比赛定为平局,可裁判却直摇头。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人们要求算作平局,因为他们得到码头上去干活儿,把成袋的蔗糖装上船,或者到哈瓦那煤行去上工。其实人人都想让比赛有始有终。可不管怎么说,他结束了这场角逐,而且是赶在大家必须去干活儿之前。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后来他又比赛过几次,就不再参加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他也确信不疑地认为,掰手腕对用来钓鱼的右手不大好。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此刻还有一点阳光,老人想直到晚上天气转冷之前,这只手应该不会再抽筋,可是到了晚上,真担心它会出什么幺蛾子。

一架飞机从他头顶上飞过,沿着航线前往迈阿密,他眼看着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有这么多飞鱼,说明附近一定有鲯鳅。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身子向后仰,他想试着向船后靠,去看看那只鱼群,但是因为海水颠簸,他只能暂时坐着不动。小船在慢慢地前进,他一直望着飞机,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尽头。

坐在飞机里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他想。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望下来,大海是什么样子?要是他们飞得不是太高,一定能从空中清楚地看到鱼。在捕龟船上的时候,我待在桅顶横杆上,在那么高的地方甚至也能看到不少东西。从那儿往下看,鲯鳅的颜色显得更绿,你能看见它们身上的条纹和紫色斑点,还有游动着的整个鱼群。为什么在黑沉沉前景的海流中飞快游动的鱼,背部都是紫色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有紫色条纹,又或斑点?鲯鳅看上去是绿色的,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金黄色的。不过,当它们实在饿极了要吃食的时候,身体两侧会现出紫色条纹,跟大马林鱼一样,这是因为愤怒吗?还是因为他们极速逃窜所引起的?

天快黑的时候,老人那根粗钓线被一条鲯鳅咬住了。他第一次看见那条鲯鳅是在它跃出水面的时候,在最后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它呈现出真金一般的颜色,在空中狂乱地挣扎摇摆。那条鲯鳅惊慌得一次次跃出水面,好像在做杂技表演。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扯回一段钓线,就用赤着的左脚踩住。等鱼到了船尾,绝望地来回乱窜乱跳,像尖刀一样砰砰地砍向船身。老人探出身去,把这条带着紫色斑点,金光灿灿的鲯鳅拎进船里。那鱼的嘴在钩子上抽搐一般急促地张合不停,又长又扁的身体、尾巴和脑袋在船底乱撞一气,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

老人把鱼从钩子上取下来,又装上一条沙丁鱼做鱼饵,扔进海里,然后他慢慢挪到船头。他洗了洗左手,在裤子上擦干。他把沉重的钓线从右手换到左手,又在海水里洗了洗右手,这当儿,他眼里望着太阳沉入大海,还有那斜入水中的粗钓线。

你们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老人说。不过,他观察着拍打在手上的水流,发觉船走得明显慢了。

我来把两只桨横绑在船尾,这样一来,夜里就能让它慢下来,他说,你们能熬夜,我也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不仅表现了比赛僵持之久,更体现了老人面对强大对手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意志。
B.作者为展现老人钓鲯鳅的过程,运用了“挪”“拽”“拉”“踩”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老人捕鱼动作熟练却又异常艰辛。
C.小说首尾老人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和鱼一搏高下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了老人将鱼视为同类和平等对手的观念。
D.作者细致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表现了老人悠闲自得的状态,凸显了老人的自信和从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大段文字描写飞机过后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老人自身角度表达所思所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和立体。
B.在掰手腕的比赛过程中,作者通过裁判、观众和黑人的不同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C.小说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叙事风格简明、生动、热烈、典雅,极具海明威个人特色。
D.小说不断切换人称视角,不仅避免了叙述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充分全面叙述故事和呈现人物。
8.小说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请分析其作用。
9.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哪怕千钧重压,依然昂首挺立。结合圣地亚哥与文天祥在困境而前的各自表现,谈谈中西方文化对“英雄”的不同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圆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节选自《柳河东集·梓人传》)

【注】梓人:指木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
B.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
C.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
D.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床阙足”中的“阙”意为缺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阙”意义不同。
B.京兆尹,官职名,始设于汉代,负责管辖京畿都城地域,职权相当于郡太守,文中指长安及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
C.“彼执锯者趋而左”中的“左”与《赤壁赋》中的“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计其毫厘而构大厦”中的“构”意为建造,与《阿房宫赋》中的“骊山北构而西折”中的“构”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梓人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起初认为梓人无能贪财而耻笑他,后来见识了他的才能而由衷佩服他。
B.在建造房屋时,梓人的功用远超群工,所以不管是受聘于官府还是给私人做活,报酬都远高于群工。
C.京兆尹装修官府时,梓人指挥群工,从容有序,并坚决辞退能力不足者,这些人也不敢有丝毫怨恨。
D.作者高度赞扬了梓人的才能,认为他是劳心的人,是有才智的人,甚至是足以辅佐天子,做天下宰相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2)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梓人和宰相在履行职责上有哪些相同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侯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杜少陵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16.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构思极妙”,对此请作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代诗词常常以鸟类为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新怨旧恨,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杜鹃的叫声与悲伤、思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鸿雁表达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再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乌鸦的意象烘托了衰败荒凉的氛围。

2023-04-19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检验自己的意志的无以伦比的场所。它既能培养人的精神,又可使人的征服精神得到实现。它以的气势、暴烈的脾性吸引和刺激昔人们去征服它,就如同一个斗牛士挥舞着猩红的披风,在征服它的过程中,只有它才能向我们提供那样的场面和使我们的胜利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机会。大海能使我们以这种显示与检验充满情感与快意。因为,大海也是生命,它是活着的,有着一颗经久不息的灵魂,吸引着人们一代一代地走向大海。

人们喜欢大海,几乎是一种本能。一位科学家通过他个人的“别出心裁”的研究,竟然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来自于大海。他否定了人与猩猩为近亲之类的说法。他一口气历数了无数条根据。比如:婴儿一出世就喜欢水,并能游泳,而小猩猩一丢进水里则会被淹死。这位科学家的结论比以前那些大家公认不疑的结论来得荒唐。但,我宁愿相信他的结论:我们来自大海。可以说,我们对大海的亲近, ,发自内心。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B.清朝末年留学日本的时候,鲁迅厌恶那些把头发盘在帽子里成为高高的“富士山”的人。
C.前段时间一直复习,累得不行,今天终于考完了,我们“自由”了。
D.我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得凉爽,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但是,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有时候,     ①     。在中国的传统中,并不缺少对于“感恩”的宣扬,无论是古诗文还是民间俗语中,都有大量关于感恩的内容。可是__ ②     ,一直习惯于用“大恩不言谢”“羞于表达”“不善言辞”之类的说法搪塞。人们往往忽视了,感恩是一种能令自己和别人感到幸福的美德。懂得感恩、乐于感恩的人,往往谦虚、善良;不懂感恩的人, _ ③     _。感恩不能只放在心里,需要表达出来,让别人感受到这是一种心的交流;感恩是一种对于善良的坚持,这种善良是能影响很多人的;当你面对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时,你会觉得温暖,并且愿意将感恩这种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苏苏州一个普普通通的早餐摊最近火了,在早餐摊的醒目的地方贴了一张字条——告诉你个秘密,我家收款码提示音关闭了……

早餐摊的摊主阿信来自山东菏泽,被问及为何关闭收款提示音,他说,之前这附近的工人经常来他这儿买早餐,有个人跟他讲价,说能不能便宜点卖给他。他没多想,给工人多加了点分量,也没收工人的钱。自此,阿信便决定关闭收款码提示音,并在一旁贴上这张纸条。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海明威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柳宗元(773-819)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欧阳修(1007-1072)  羁旅思乡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变换句式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记叙性材料  个人 他人  理解 宽容   信任 沟通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