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四)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4-20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 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和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方面的内容。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这里的利益指人类整体利益而不是某国的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从实践和意识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B.文章从人类实践活动全球化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严谨
D.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构建正是对共同利益生成和发展的一种确认和反映
B.要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世界各国有必要从维护自身利益慢慢过渡到维护共同利益
C.人类的共同利益由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形成因此我们要确保不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D.某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360百科“精准扶贫”词条)

2019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在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2019年7月10日)

材料二:

   

   

材料三:

“修了2个蔬菜大棚,但气温不太适合,种出来的南瓜、辣椒品质达不到市场要求。”贵川一名村党总支书记说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产业发展起步艰难,投了钱没起到效果,扶贫干部的公信力也打了折扣。

“一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的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设法交差,所以自己不干,扶贫干部也会帮着干。”中部某省一位扶贫干部说。

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西部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后整理更新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是在玩虚活儿,走形式。

(摘自新华社《扶贫干部喊屈:我干你看,我帮你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扶贫工作在我国早已开展,但由于扶贫的形式比较“粗放”,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是“精准扶贫”政策出台的背景和重要原因。
B.让“非遗”走到线上,能充分挖掘出贫困地区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促进当地居民就业,调动当地百姓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脱贫。
C.由材料二图1可知,2012-2015年间,来自中央财政的扶贫资金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间接说明这3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
D.某些地区“精准扶贫”演变成了“精准填表”,因而使贫困户与扶贫工作干部之间产生了矛盾,扶贫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地区有能力进行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B.综合三则材料来看,目前的扶贫工作成绩和问题同在,需要帮扶更精准,制度更有力,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由材料二图2可知,劳动力少是贫困户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鼓励生育不能立即解决问题,采取帮扶措施更加有效。
D.目前扶资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还需解决人的问题,对扶贫干部严格要求的同时,对贫困群众也不能一味纵容。
6.某贫困县地处大山山脚,竹林漫山遍野,景色秀美。当地居民“人人能把山歌唱,家家会把竹器编”,但一直无法摘掉贫困的帽子。参考以上三则材料和当地情况,你认为当地应有哪些精准扶贫措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救赎

王小东

今日要闻:“公元3018年3月18日,由于太阳能量持续衰减,地球将进一步变冷。科技界将年度科学突破奖授予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团队,该团队证实了平行宇宙的存在……

丁烈盯着新闻显示墙的眼睛猛然跳动了一下,当他听到“平行宇宙”时,脸色立即凝重起来。他用手捋了捋满脸的络腮胡须,陷入沉思。

隔离室里依旧阴冷,和二十五年前一样。二十五年前的丁烈只有十岁。

丁烈所处的这个时代正被某种“确定性”所掌控,凡事都遵循“数字分解定律”,即万物皆可用数字进行量化处理。举个例子:你喜欢吃糖吗?那便是一种编号为0100011……的信息体验。人们只需要在冰冷的触摸屏上输入一串同样冰冷的数字,再将感觉连接器与身体连接,便可享受一种甜度可调的甜蜜。在这个万物可量化为感官输入的世界里,你并不需要一颗真正的糖!更为可怕的是,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似乎更像是一部运行精密的机器,情感都量化为一串串字符,人们已经基本丧失了自身的情感输出功能。

丁烈却同其他人不同。父亲从丁烈懂事开始,便不允许他使用情感连接器。父子俩一直保持着犹如一千年前原始人般的情感体验,父亲称之为“情感反刍”。

丁烈很怀念那个时候,每次进行“情感反刍”的时候,父亲都会用充满慈爱的声音说:“小子,让我们开始吧!”

人在如今的世界里被划分为两类:守卫者和背叛者。守卫者坚定执行不与外部宇宙联系的准则,目的是保卫地球居住者的权益;背叛者则反其道行之,千方百计与外部宇宙联络,据说也是为了保护地球居住者权益。当年只有十岁的丁烈被划分到了背叛者行列,从贴上背叛者标签的那一刻起,他便再没有机会离开隔离室了,这一切皆因他的父亲丁向东。可是,父亲深邃又坚定的眼神一直深驻在他心底,他知道,父亲绝对不是所谓的背叛者,相反,父亲一定是一个担负着重大使命的“先行者”。因此,在他看来,隔离室并不那么冰冷,远离数字割裂的世界,他才感觉自己是活着的。

国家天文台射电望远镜中心,外太空信号湮灭装置接收到的一串陌生数字,让天体物理组总工程师王建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愤怒。

经过拥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银河号”计算机破译,陌生数字信息的内容为:平行宇宙存在,太阳能量衰减导致的地球能源危机,解决途径只能是在另一维度的A级宇宙中找到一个正在发育的类太阳系,然后通过特定的能量通道实现人类整体迁移。

很快,信号湮灭装置又收到第二份数字信息:特定能量通道开启的关键是,要在地球上找到一种与A级宇宙契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实现互通。请找到一个叫丁烈的人!

王建达很困惑,与A级宇宙契合的连续能量波动?这个世界所有的能量状态都是数字化且不连续的,怎么会有连续的能量波动?一定是丁烈这个背叛者在搞鬼!

最后的数字信息只有短短几个字:“小子,让我们开始吧!”

二十五年来,丁烈第一次走出隔离室。外面的天气尤其寒冷,丁烈不由得竖起衣领来御寒。王建达手里正拿着一份背叛者档案:丁向东,男,国家宇航中心资深飞行员,公元2993年,驾驶“探索号”宇宙飞船逃离地球,留下的最后信息是:我要为人类寻找一个新的家园!

国家天文台主控大厅中心一片死寂,按目前情况预计,地球的温度将在三年后降至极值。那时,等待人类的结局只有一个一毁灭!由于平行宇宙存在,信息发送者肯定来自平行宇宙的另一级。如果按信息中心的方式进行人类迁移,那今天参与决策的人将毫无疑问成为背叛者。

经历挣扎,最终选择进行平行宇宙间的跃迁!

一切都按照既定程序运行,主控大厅的电子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巨大的能量环,两级宇宙间真正意义上的连通终于开始了!

一切都很顺利。到了最为关键的能量通道开启环节!丁烈深邃的眼窝露出温和的光芒。搭接在丁烈头部的示波器有节律地抖动起来,丁烈站在能量发生器的电子显示屏前,脑海里出现了刚才王建达传送给他的信息内容:“小子,让我们开始吧!”他不由得会心一笑。

他强烈地感受到了遥远的宇宙深处父亲的存在,鼻子一酸,眼睛也湿润了。随后,示波器同步信号发生器发出了一串美妙的连续波信号!脑电波!是脑电波! A级宇宙另一端竟然也有和丁烈发出的脑电波完全契合的纯粹连续能量波动!

原来,人类自发的情感波动,才是开启平行宇宙间能量通道的钥匙!

到达A级宇宙的人类,眼前出现的景象正如千年前地球上曾出现的情景:草是青绿色的,天是蔚蓝的,人们的笑脸是真切的。

是的,人类最终抛弃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世界,在最后关头完成了自我救赎。

丁向东慈爱地望向丁烈,依然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嗓音说:“小子,让我们开始吧!”

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两则新闻开头,前一则为故事设置一个末日来临的背景,渲染紧张氛围,引起读者兴趣;后一则又为危机解决埋下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丁烈“脸色立即凝重起来”“用手捋了捋满脸的络腮胡须”,就表现出了他听到“平行宇宙”时内心的变化。
C.小说用插叙的方式描绘了当时的数字世界,如体验甜味并不需要吃糖,只需输入代码再让身体和连接器连接,这带给读者一种神奇的感受。
D.小说前面父子间“情感反刍”的情节,与后面人类的情感波动开启能量通道拯救了全人类的情节,在结构上前后照应,显示出章法的严密。
8.小说对丁向东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鲜明,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他的形象的。
9.作家哲夫认为:“科幻小说不仅是幻想,也不仅是人类对于征服自然的想象,更需要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对人类发展的反思。”请结合文本,从“反思”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之至也。”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襄子曰:“吾在拘厄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子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赵襄子可谓善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后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不应,王怫然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郄臣于君。”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东闾子尝富贵而后乞,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吾尝富三千万者,未尝富一人,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节选自《说苑·复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B.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C.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D.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之至也”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B.“使人召淳于髡曰”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王怫然作色曰”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
D.“吾尝富三千万者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大臣要做到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要通过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
B.赵襄子以自己被围困在晋阳时,只有高赫能够对他恪守君臣之礼为由,在事后重赏高赫,这件事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C.淳于髡面对齐王希望他与自己分担齐国面临楚、魏两国合力围攻之忧,巧作譬喻,使齐王赐其重金,赠其兵车,授其高位。
D.针对阳虎遭到自己培养的人的排斥而感到委屈一事,赵简子形象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阳虎对培养对象选择不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
(2)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