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验收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4-21 1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

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硕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诫、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

(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立足点相同,因此构成辩证性关联。
B.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儒家思想易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材料二论述的重心在于强调儒道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
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和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仁,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并平和面对逆境。
D.儒道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安抚了他们的心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C.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D.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4.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验收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催粮差

赵树理

催粮的差人叫崔九孩。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事派到他头上,他觉得油水少,不想去,就雇了个人。这人一到村里,闯入二先生家,不知深浅,挨了二先生一耳光。拘票也被扣下了。崔九孩只得亲自出马,先到二先生家,赔礼说好话,把票要了出来。见票上有个叫孙二则的农民,打听知道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就决定去。到了庄上一问,才知孙二则早就去世了,有个孙子叫甲午。孙甲午被找来,崔九孩二话不说,掏出小铁绳套在孙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铜锁“崩”的一声锁住。甲午和刘老汉都吃了一惊。

甲午老婆和女儿黑女都哭着跑来。甲午老婆向刘老汉哭道:“大伯!黑女他爹闯下什么祸了?”刘老汉道:“没有什么祸,粮缴得迟了。”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铜锁。

崔九孩把票折好包起来,就牵住铁绳向刘老汉道:“老邻长,你在吧!我把他带走了!”又把绳一拉向甲午道:“走吧!”说着就向门外走。

甲午老婆和黑女都急了,“哇”一声一齐哭出来。

刘老汉总还算有点经验,便抢了几步到门外拦住道:“人我保住,要说到一点什么小意思啦,也不要紧,总要打发你喜喜欢欢地起身啦!”

刘老汉又向九孩道:“老头,我保住他,你暂且把他放开吧,他是一手人,借个钱跑个路都得他亲自去。”

九孩见这老汉还能说几句,要是叫他保住,他随便给弄个块儿八毛的,又把人弄个不见面,难道真能把他这保人带走?便道:“人是不能放呀!住一夜倒可以。”刘老汉道:“不放也不要紧。你也累了,到炕上顺便歇歇,咱们慢慢商量!”九孩便把甲午拴到桌腿上,躺到炕上休息。刘老汉见他躺下了便问他道:“你且躺一下,我给你看饭去!”

刘老汉到了甲午家,天也累了,庄上人也都回来了,都挤在甲午家里话弄这件事。刘老汉一进去,大家都围着他问情形。

刘老汉说:“不怕!他不过想吃几个线,祭送祭送就没事了。”甲午老婆问:“不知道得几个钱?”刘老汉道:“你们不要多到他跟前哭闹,只要三两个人来回跑跑路,里外商量商量,要叫他看见咱不十分着急,才能省个钱。”大家又选了两个会说话的人跟刘老汉一同去,都向刘老汉说:“大伯的见识高,这会儿全凭你啦!”

九孩吃过饭,刘老汉他们背地咬着甲午的耳朵给他出了些主意。又问了他一个数目,有个青年去借了一块现洋递给刘老汉。刘老汉拿着钱向九孩道:“本来想给老头多借几个盘货,不过甲午这小家人,手头实在不宽裕,送老头这一块茶钱吧!”

那时候,一块钱可以买两斗米,数目也不算小,可是住衙门的这些人,到了山庄上,就看不起这个来了。崔九孩说:“小家人叫他省个钱吧!不用!我也不在乎这块儿八毛。带他到县里也没有多大要紧,不过多住几天。”

庄稼人最怕叫他在农忙时候误几天工,不说甲午,别人也替他着急了。那个青年又跟甲午咬着耳朵说了一会儿话,又去借了两块钱,九孩还不愿意。一直熬到半夜多,钱已经借来五块了,九孩仍不接,甲午看见五块钱摆在桌上,有点眼红了,便说:“大伯!你们大家也不要作难了,借人家那么些钱我指什么还人家啦?我的事还是只苦我吧!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把钱都还了人家吧!明天我去就算了!”

九孩接着道:“对!人家甲午有种!不怕事!你们大家管人家作甚?”说了又躺下自言自语道:“怕你小伙子硬笨啦?罪也是难受着啦!一进去还不是先挨一顿板子?”

甲午道:“那有什么法?没钱人还不是由人家摆弄啦?”

刘老汉也趁势推道:“实在不行也只好由你们!”把桌子上的几块钱一收拾,捏在自己手里向那个借钱的青年——伸。青年伸手去接,刘老汉可没有立刻递给他,顺便扭头轻轻问九孩道:“老头!真不行吗?”

九孩看见再要不答应,五块现洋“当啷”一声就掉在那个青年手里跑了,就赶紧改口道:“要不是看在你老邻长面子上的话,可真是不行”刘老汉见他改了口,又把钱转递到他手里道:“要你被屈了!”九孩接住钱又笑回道:“这我可爱财了!”

九孩把手往衣袋里一塞,装进了大洋,掏出钥匙来,开了锁,解了铁绳,把甲午放出

第二天早上,崔九孩又到别处催粮,孙甲午到集上去粜米。

文本二:

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在20世纪初,外来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现代中国小说采用连贯叙述、倒装叙述、交错叙述等多种叙事时间;全知叙事、限知叙事、纯客观叙事等多种叙事角度;以情节为中心、以背景为中心等多种叙事结构。赵树理小说则绕过了大多数人走的这条路,顽强地继承了中国白话小说脱胎而来的叙事传统。

(刘俐俐《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催粮差〉的文本分析》)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九孩在二先生家赔礼道歉,在红沙岭催粮却态度强硬,作家借比较他在工作中“方法”的不同,强化了讽刺意味。
B.孙甲午被锁住时,刘老汉说的话体现了他作为老邻长敢于担当的品格,以及他对崔九孩锁拿孙甲午真实目的的洞察。
C.孙甲午看到五块大洋还不能打发走崔九孩时,假意说要随崔九孩到城里去坐牢,崔九孩不愿放过即将到手的钱,便放了他。
D.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交代了崔九孩和孙甲午的去处,而且说明了苛政酷吏对农民的剥削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文本一中的故事背景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农民与差人的冲突中获得审美体验。
B.文本一使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且人物语言富有地域特色,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阅读氛围。
C.文本一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甲午老婆“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铁锁”活灵活现地刻画其憨痴神态。
D.文本二介绍了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区别,而《催粮差》在叙事模式上更偏重于后者。
7.文本一中画线部分连用了五个动词来描写崔九孩释放孙甲午时的动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8.《催粮差》是怎样体现赵树理独特的叙事特点的?请结合文本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方面简要叙述。
2023-04-21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验收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事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稻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不信哉!可不戒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A时B从C马D直E军F士G王H温I宿J卫K禁L中M夜N谋O乱P事Q觉R被S诛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反相附托”与“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B.“存乂见囚”与“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朝群臣于中兴殿”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D.“可不信哉”与“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庄宗才艺突出,他既通晓音乐,又能谱曲,所作歌曲流行甚广,他还常常与伶人一道演杂戏。而伶人当权,后唐走向灭亡。
B.景进深受皇宠,权位最重,可以决策国家军政事务,三司使以侍奉兄长之礼对待他。搜罗邺地美女时,他专权作奸,兴师动众。
C.郭从谦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皇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有军功而受庄宗重用,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但惮于庄宗之言而最终反叛。
D.李嗣源强势反叛,使得庄宗仓皇四处逃避。后来庄宗回至宫中,虽将叛兵赶出兴教门,又杀死了几百人,但终受重伤而惨死。
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②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
13.唐庄宗为何会一败涂地而惨死?请结合选文概述其原因。
2023-05-06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验收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注】。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乱”写花之纷繁,“碎”表莺声盈耳,凝练地写出春景的生机盎然,隐约有乐景衬哀情之感。
B.上片后四句由景及人,刻画了作者衣带渐宽、形体消瘦的形象。“空”字更显孤寂悲戚,余味无穷。
C.下片运用反问的手法写曾经西池会上的好友,而今早已不在。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朝廷的不满。
D.本词由春景触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跨越时空,由今而昔,再由昔而今,情感一波三折,含蓄蕴藉。
15.“愁”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绪,古人喜欢用“水”来喻愁。本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都有此类诗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始皇派遣优秀的将领、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的重要威慑作用。
(4)《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醒人耳目。
(5)《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6)《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10)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通感的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魅力。
(1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表达了复杂难言的情怀。
(12)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2023-04-18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验收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