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中学、淮阴中学、丹阳中学、扬州中学G4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02 8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卡尔·萨根有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然而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些科学和技术”。应该说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我们每天可能都在接触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似乎人工智能背后仍然是一个“黑箱”,有待于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当然,不懂人工智能并不会妨碍我们应用人工智能,因为在当前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甚至是某一个具体子领域的知识,这也是专业分工使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还是需要有专家这个群体的。

②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从基础研究领域的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到科技应用方面的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应该说这一系列科技词汇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发挥着支撑作用,如果我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便可能导致一些“出其不意”的后果。一方面我们对此会持有一种“不明觉厉”的认知,因为“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如果人们不理解这些科技的话,就会感觉它更像是某种魔法,“脱离了知识背景的技术离巫术本来就不远”。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更倾向于接受某种科技的成果或者产品,而对这些成果是如何产生的不太感兴趣,“一个人不必知道平底煎锅的内涂层怎么会有一种不粘的属性,对他而言只需拥有一个天真的信念:如果他付了钱,某个工厂里一位穿白大褂的巫师给这个器皿施加的魔法就会灵验”,其实这也是我们需要做科普的一个原因。基于上述方面的结果就会导出第二方面的后果,那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把这些高科技概念宣传得神乎其神,同时用来欺骗公众,牟取不法利益。

③就此而论,我们就需要加强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高科技概念背后的科学内涵,一方面是为了                           ,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                        

④曾经有一句很戏谑的话,“人工智能有多智能就有多人工”,虽然有消息曾显示Chat GPT可能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无论是Chat GPT,还是其他的人工智能应用,都是通过对一些数据的输入而对程序进行预训练,然后不断修正完善的结果,因而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的本身还有很大的差异。人类可以根据知识的输入而产生出新的知识,而人工智能离这个目标还有些距离。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是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你给它投喂的东西决定了它的产出,因而训练数据的不透明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从科技向善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更应该把向善作为更高的追求。一方面要避免人工智能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危害性的后果,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化社会给公众生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同时更要关注公平与普惠的问题,弥合技术鸿沟以及数字鸿沟。

(摘编自王大鹏《打开人工智能的“黑箱”,从Chat GPT走红说起》)

材料二:

①文学的话语蕴藉,对于读者具有特殊的共情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言意关系。创造含蓄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情志统一”的理想状态。鲁迅在《秋夜》的开头曾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陌生化的话语实际上建构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读者进入到话语体系当中会感受到一种直面而来的孤单、零落感。这同时也是人工智能文学无法创造的语言体系,它无法与作品、读者共情,因此难以开拓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话语蕴藉更有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刘亮程《寒风吹彻》中“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这是作为执笔者“人”经过构思和语言加工形成的话语,是个体对于文学世界的凝望,对于生命的感悟。而“机器”只有自然语言处理,简而言之,第一,它是将人类语言数字化,从字符变为数字,接着进行统计,通过“词向量”的形式,使文字得以表达呈现;第二,人工神经网络通过不断训练缩小处理的误差,完善算法,提高输出结果的准确率。也因为没有“人”独有的共情力,疏离了世界对于个体的关照。

②《毛诗大序》中的“情志统一”就是说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意志。在文学活动中,“人”更能达到“情志统一”的状态,也更符合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规范。而“机械”在文学话语蕴藉中,只能利用大规模的数据来剖析读者的心理状态,找到普遍的心理规律,给文本进行抒情性的加工,从而达到一种“交互”的过程。当艺术变得科学,是一种新思维方式的转变,但也使艺术能够被更加精确地观察,消解了文学语言中为了艺术而华而不实的功利性装饰,解构了人们对于艺术光晕的膜拜价值。人工智能“情志离间”的直接性,赤裸裸地拉近了读者对于文学世界的感召,不再神秘和玄幻,而是一种机械性生产。

③但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的劳动和技术的产物,文学、艺术与技术不是对立的,它们需要更多的交互和博弈,以一种全新的高度存在于文学话语蕴藉当中。

(摘编自夏雪《人工智能文学的本质探究——算法主义与文学审美的对话与博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懂人工智能背后的算法并不妨碍我们应用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的运算逻辑和知识架构只是专家的事情。
B.不断涌现的科技新词汇、新概念,常常被传得神乎其神,它们是科学研究成果重复叠加的结果。
C.因为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的本能还有很大差异,无法拥有“人”的感情,所以它们需要预训练。
D.文学创作中,人是用个体感悟世界,人工智能是利用大规模数据找到普遍的心理规律,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产出大多决定于人类的“投喂”,所以善恶的发展还应由人类决定。
B.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旦失去控制,将会使技术鸿沟与数字鸿沟的问题日益凸显。
C.“情志离间”能拉近读者对于文学世界的感召,会比“情志统一”更受欢迎。
D.随着算法主义与文学审美更多的交互与较量,人工智能文学将会迎来更高层次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举例论证“表达上的‘小’中蓄‘大’”观点的一项是(     
A.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唐·栖蟾《牧童》)
B.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唐·白居易《对酒》)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汉•《孔雀东南飞》)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4.请在材料一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两条结论性语句。
5.微软小冰正式出版100%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诗作整体表现不俗,微软小冰将1亿用户教会她的喜怒哀乐等人类情感,通过10个章节以诗词形式进行了呈现,当然,编辑们也对其作了一些修正,比如,“有燃从风雪的街心随着流漫”一句中,编辑将“有燃”改成“悠然”。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3-05-01更新 | 3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中学、淮阴中学、丹阳中学、扬州中学G4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

陈忠实

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着席棚,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气里——是给幸福订媳妇吧?

房东杨大叔跑出来,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说:“咱幸福考上大学[注]咧!”

“叔!”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那天,幸福奶走出来,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问。

“吆车送菜去了。”大婶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

“他怎么会吆车?”我不由一愣。

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

我住在厦房南间,和幸福是隔墙邻居,住过半个多月,幸福从来没有跷过我的门槛。

一天,他却破例走进我的房子。顺炕站着,问我:“你过去念过的中学课本还在不在?”

“唔,说不定。”我毫无准备,又怕他失望,“大约还在,不会全的……”

“你礼拜天回去,给我捎来。”他说,“听说老课本深,我想试试。”

我找了几本残存的数理书,带给幸福。之后的夜晚,总看见邻居窗上亮着灯光。

期间,我常常听见村里人说到幸福的聪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见一个景象。

是个星期天,队里要分当月的粮食,会计把幸福叫走了。仓库门口,中年会计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笔,一手打算盘。幸福坐在会计旁边,袖着的双手搭在桌沿上。会计念过一户的人数(按五级定量,人数折合后有整有零),就急忙拨拉算盘珠儿。幸福薄薄的嘴唇嚅嗫一下,侧过脸报出一个数字。会计和他算盘珠儿的数字对照,没错,就给过磅的社员大声呼报……

他怎么会赶大车呢?他那细条条个头儿,比姑娘还腼腆、还柔静的样子,说话像蚊子一样的细声,怎样呵斥、驾驶那些活蹦乱跳的骡马二骡子呢?

“这娃野了!谁也管不下!”大婶烦怨地说。

这天晚上开完会,我和宝全队长搭伴走。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朦朦月光洒在街巷里,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清冷的空气中。宝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转过头,说:“这几个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闻,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却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着,跟着宝全走进一个独庄孤园门。瞧见靠墙的一张方桌上,摆着一只大瓷盆,几个青年围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声笑着,看见宝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队长,算你运气好,还有一条腿……”我却一眼瞅见靠墙坐着的幸福,心里一震。

幸福侧身对着我,低着头。我叫了一声,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暂的难堪之后,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块狗肉,轻狂地笑着。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这哪是我记忆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来。一进门,他懒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惫,很烦厌,似乎希望我快点走开。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式,用时间和忍耐,终于打开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筹办农业社的热火年月里,受了半辈子苦的爷爷,给新生的孙子起了个带着时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

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

杨大叔和大婶只怕孙孙变瞎了,自己劝,把亲戚友人请来劝,全没有效果。

……

一阵胡弦响,我回头,和幸福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走进院子,提着板胡,拿着鞭鼓、梆子。他们看见我,嘻嘻哈哈说:“啊呀,你鼻子真灵!从城里也闻见这儿的香味咧?”

“我闻见狗肉咧!”

“你闻不见了,‘狗肉铺子’关门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来。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来,梆子砸出清脆的响声,二胡手在调弦……

好!听小杨村自乐班的乱弹吧!

1979年4月(有删改)

[注]1977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来,既有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借助“我”的观察视角,展现分粮食时会计和幸福一个紧张一个潇洒的计算姿态,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幸福的聪明。
C.“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是对南塬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D.小说结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的群像上,预示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样迎来新的希望。
7.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写,下列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运用通感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大叔发自内心的无比的喜悦之情。
B.“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是“我”眼前的、也是“我”记忆中幸福的神态,“悄声抱怨”则隐晦地表现了幸福的一丝不安。
C.“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写细腻地反映了杨大婶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出下文。
D.“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与“头发蓬乱,衣裤邋遢”的外貌描写相呼应,展现幸福不为人知的丑陋的一面。
8.回忆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9.陈忠实曾就自己的创作谈到:“这个或欢乐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过程,铸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自然就会呈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来。”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颜率A曰B不敢C欺D大国E疾F定G所从H出I弊邑J迁鼎K以L待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美好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无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
B.九鼎,相传为大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将之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C.危国,意思是面临着危险的国家,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
D.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对自己国家或守地等的谦称,文中是指周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无理询问,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
D.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14.材料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运用孔子“在陈绝粮”的典故,表现自己谪居时的生活窘状。
B.作者向农人学习种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幻想出丰收后的场景。
C.末两句尤能表现作者对农事活动的投入,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
D.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地袒露个人内心,给人以不疾不徐之感。
16.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4-25更新 | 34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中学、淮阴中学、丹阳中学、扬州中学G4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