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三模 2023-05-23 7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文学虽然在传统上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鉴于它产生于以“伊甸园”与“新大陆”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从一开始,它就注定是一首“土地的歌”。

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也有人形象地将它称作:“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为一身的美国荒野文学。”

自然文学的主题,由最初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如今探讨自然与整个人类及其文明和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这一主题也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不容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自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西方自然文学作家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兴趣,看到了多种文化的相遇。

无论是在爱默生的《论自然》还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我们都能看到东方思想的影响。当代自然文学作家苏珊兹温格在其著述中对老子的思想极为推崇,称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人生智慧,教诲人们如何贴近土地,过一种平静、简朴、知足的生活。令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感兴趣的不仅有中国的儒学、道学,而且还有文学作品。他们将《诗经》视为“诗歌之母”,将谢灵运、王维、李白等中国诗人的诗作称为“中国的荒野诗歌”,并以“山野家园”为名翻译出版。因为这些诗人将自然与心灵深切地融进了内在的荒野,所以才引起了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关注。

(摘编自程虹《荒野情结》)

材料二

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位居榜首。美国历史学界“班克罗夫特奖”得主罗伯特•D•理查德森代表作《梭罗传》呈现了梭罗多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代表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梭罗是美国自然文学典范作家,他大量阅读博物学著作,林奈的分类学、达尔文的进化论,都让他着迷。这些著作唤起了他对自然的向往,《沃楚西特山之旅》《冬季远足》等早期作品,已经显现出了梭罗“远行体”的风格。

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零两个月,但《瓦尔登湖》让梭罗永远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表。正如作者所言,“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每个美国知识分子内心景观永久性特征”。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活并非纯粹的、原始的,它的意义在于作者所说的“实验性、代表性或象征性”,或以梭罗自己的话表达:“在我的想象中,即便身处物质文明当中,过一种原始的垦荒生活也是不无裨益的。”

今天,想起瓦尔登湖,想起梭罗,有多少人能不向往那一小片荒野里的绿洲呢?

(摘编自林颐《这是一场关于自由的实验——读〈梭罗传〉》)

材料三

自然文学的功能是什么?

首先是慰藉的功能。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唐代诗僧寒山多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白话诗。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跟父亲的关系闹僵,双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

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游记》是自然文学经典之作。徐霞客是一位奇人,是毛泽东多次盛赞的人物。毛泽东甚至说,自己有个志向,就是想学徐霞客,如有可能就去游历长江和黄河。徐霞客在没有任何官方资助的背景下,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上千次游历,踏访过无数山峦河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写出了60余万字的旅行日记。他的日记涉及地质、地貌、山脉、水系、火山、温泉、植物、动物、气候、宗教、风俗等博物学知识,还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的结论和认识。《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

自然文学还有完善人格的功能。这里必须说说苏东坡。有人说,苏东坡一生不得志,遭受了种种磨难。遭受了种种磨难是事实,但一生不得志却未必。他曾官至三品,举朝能匹者,不过尔尔。才华成就了他,也几乎毁了他。然而,他仍旧活得通透,洒脱,其乐陶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人该如何对待外物?人该舍弃什么?苏东坡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此话何解?也许,对外物的欲望会占据人的内心。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会在无边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摘编自李青松《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文学是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但其发展过程受到东方思想的影响。
B.《梭罗传》呈现了梭罗多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代表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是自然文学典范。
C.材料一介绍了自然文学“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这一点可以从材料二得到证实。
D.材料三在阐述“自然文学的功能”时提到的寒山等人的作品,属于材料一中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感兴趣的东方文学作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文学的主题由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探讨自然与人类及其文明和文化的关系,是因为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B.当代自然文学作家对老子充满人生智慧的思想极为推崇,认为道家比儒家更贴近土地,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
C.《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作者以此为例证明自然文学更关注的是科学普及。
D.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中西方文学共同关心的文学主题,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时,自然文学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书写自然,以及对这种文学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的纠纷及挑战。”
B.“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
C.“在各种生活的迫使、各种欲念的引诱以及各种矛盾的驱使下,深藏于心灵的所有恶念会被无限制地放大。”
D.“回归自然是一件好事,符合人们对田园牧歌的追求,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谁也做不到彻底地逃离。”
4.三则材料分别摘自不同的文章,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三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5.假如你是一位自然文学的爱好者,计划创作一部自然文学作品,你会如何构思这部作品?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

陈忠实

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着席棚,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气里——是给幸福订媳妇吧?

房东杨大叔跑出来,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说:“咱幸福考上大学[注]咧!”

“叔!”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那天,幸福奶走出来,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问。

“吆车送菜去了。”大婶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

“他怎么会吆车?”我不由一愣。

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

我住在厦房南间,和幸福是隔墙邻居,住过半个多月,幸福从来没有跷过我的门槛。

一天,他却破例走进我的房子。顺炕站着,问我:“你过去念过的中学课本还在不在?”

“唔,说不定。”我毫无准备,又怕他失望,“大约还在,不会全的……”

“你礼拜天回去,给我捎来。”他说,“听说老课本深,我想试试。”

我找了几本残存的数理书,带给幸福。之后的夜晚,总看见邻居窗上亮着灯光。

期间,我常常听见村里人说到幸福的聪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见一个景象。

是个星期天,队里要分当月的粮食,会计把幸福叫走了。仓库门口,中年会计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笔,一手打算盘。幸福坐在会计旁边,袖着的双手搭在桌沿上。会计念过一户的人数(按五级定量,人数折合后有整有零),就急忙拨拉算盘珠儿。幸福薄薄的嘴唇嚅嗫一下,侧过脸报出一个数字。会计和他算盘珠儿的数字对照,没错,就给过磅的社员大声呼报……

他怎么会赶大车呢?他那细条条个头儿,比姑娘还腼腆、还柔静的样子,说话像蚊子一样的细声,怎样呵斥、驾驶那些活蹦乱跳的骡马二骡子呢?

“这娃野了!谁也管不下!”大婶烦怨地说。

这天晚上开完会,我和宝全队长搭伴走。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朦朦月光洒在街巷里,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清冷的空气中。宝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转过头,说:“这几个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闻,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却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着,跟着宝全走进一个独庄孤园门。瞧见靠墙的一张方桌上,摆着一只大瓷盆,几个青年围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声笑着,看见宝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队长,算你运气好,还有一条腿……”我却一眼瞅见靠墙坐着的幸福,心里一震。

幸福侧身对着我,低着头。我叫了一声,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暂的难堪之后,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块狗肉,轻狂地笑着。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这哪是我记忆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来。一进门,他懒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惫,很烦厌,似乎希望我快点走开。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式,用时间和忍耐,终于打开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筹办农业社的热火年月里,受了半辈子苦的爷爷,给新生的孙子起了个带着时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

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

杨大叔和大婶只怕孙孙变瞎了,自己劝,把亲戚友人请来劝,全没有效果。

……

一阵胡弦响,我回头,和幸福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走进院子,提着板胡,拿着鞭鼓、梆子。他们看见我,嘻嘻哈哈说:“啊呀,你鼻子真灵!从城里也闻见这儿的香味咧?”

“我闻见狗肉咧!”

“你闻不见了,‘狗肉铺子’关门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来。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来,梆子砸出清脆的响声,二胡手在调弦……

好!听小杨村自乐班的乱弹吧!

1979年4月(有删改)

[注]1977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来,既有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借助“我”的观察视角,展现分粮食时会计和幸福一个紧张一个潇洒的计算姿态,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幸福的聪明。
C.“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是对南塬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D.小说结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的群像上,预示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样迎来新的希望。
7.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写,下列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运用通感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大叔发自内心的无比的喜悦之情。
B.“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是“我”眼前的、也是“我”记忆中幸福的神态,“悄声抱怨”则隐晦地表现了幸福的一丝不安。
C.“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写细腻地反映了杨大婶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出下文。
D.“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与“头发蓬乱,衣裤邋遢”的外貌描写相呼应,展现幸福不为人知的丑陋的一面。
8.回忆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9.陈忠实曾就自己的创作谈到:“这个或欢乐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过程,铸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自然就会呈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来。”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B.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C.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D.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视事”“当国”。
C.忍,此处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会同馆

(南宋)范成大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宋末元初)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位于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燕山。诗前有小序自注:“燕山客馆也。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授馆,指范成大被安排入住会同馆。②沤浮:水中气泡。③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为防止泄密而加封,故称封事。此即诗中的“防秋疏”(内容为抵御异族秋季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章)。

15.下列对两首诗前两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诗首句点明当时情形,孤身出使,离朝万里,危机四伏,生命安全无法保证,写出其临深履薄的心态。
B.范诗次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己身比作水中气泡,沤浮泡影寓意虚幻易散,极言处境艰危,前途难测。
C.林诗首句以“偶伴孤云”开篇,刻画其羁旅天涯、行踪不定、远离尘世、孤云独伴的孤苦形象和凄凉处境。
D.林诗次句写天色阴沉欲雪,与题中山窗糊纸之举相照应,而地炉正红,冷热色调对比相映,意味深长。
16.读诗需要“知人论世”。范成大时为南宋使节,不辱使命,全节而还;林景熙时为亡宋遗民,避居山中,终身不入元仕。两者处境不同,情感抒发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后两句,谈谈其中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