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17 4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专项治理工作自2022年8月启动,2023年12月基本结束,给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农村,过去剃头酒、搬家酒、满月酒、喜事、丧事……不仅家家都要办,还会讲排场、比阔气,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沉重的负担。经过多方治理,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在很多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依然甚嚣尘上。

对此,《工作方案》提出了四个治理重点,从高价彩礼陋习,宣扬低俗婚恋观,索要、炫耀高价彩礼,媒婆、婚介等怂恿抬高彩礼金额,彩礼金额普遍过高等问题,到人情攀比陋习,人情礼金名目繁多、数额过高,甚至为了敛财举办“无事酒”,农民群众“人情债”负担沉重等问题;从厚葬薄养陋习,不履行孝道义务,丧事时间过长、丧礼中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开展低俗活动,豪华墓等问题,到铺张浪费陋习,婚丧喜庆举办宴席时间过长、规模过大,盲目攀比追求档次,造成严重浪费……抓好这四个治理重点,对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精气神积极向上,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意义重大。

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件要事。《工作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通过大力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红黑榜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正向引导,对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集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等等。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厚植新风正气,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在农村,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对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党员、干部进行相应处理。管好了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众工作就会好做。这就要求,各地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需要带头执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觉接受监督,层层压实责任,维护好党员干部良好形象,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要细化村规民约,出台约束性措施。一方面,指导各村开展村规民约制定修订,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另一方面,出台约束性措施,明确告诉村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红白喜事等应该怎么操作、不该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治理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要按照地域、民意等,标准清晰、有奖有罚,以合适的形式制定约束性措施。

农村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让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必须从思想上形成自觉、制度上形成规范、风气上形成氛围,同时,在治理上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落细落小,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编自孟哲《移风易俗,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很多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依然甚嚣尘上,这说明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的探索收效甚微、任重道远。
B.抓好《工作方案》提出的四个治理重点,就能够彻底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使农村和谐稳定,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C.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是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的表现。
D.因为农民既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所以在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工作方案》给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通过指出农村陈规陋习现象及危害,突出当前整治这些陈规陋习的重要性、必要性。
C.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对农村移风易俗治理工作展开论述。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指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长期性并从四个方面强调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总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价彩礼陋习、人情攀比陋习、厚葬薄养陋习、铺张浪费陋习,是《工作方案》提出的移风易俗工作的四个治理重点。
B.厚植新风正气,需要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自觉自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C.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是为了通过出台约束性措施使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D.农村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各个部门落细落小,以点带面不断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3-05-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年前,对传统节日的忧思,一度成为舆论场强劲的声音,不少人发出保卫传统佳节、保卫端午节的呼吁。当时的一个文化背景是,传统节日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一位著名作家曾感叹:“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现在情况有了显著改变。拿端午来说,在传统佳节中,相对于春节、中秋,其实有着一定的弱势,然而近几年,悄然刮起了“端午风”。每到端午节,除了各地组织的文化活动外,在民间,各种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民俗也有了新发展、新表现。艾条进入新小区,五色丝线戴在手脚上,赛龙舟出现在大江南北,粽子更是飘香大街小巷,飞入千家万户的餐桌……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一种跨时空、跨领域、跨观念的活化利用。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不够有力,发展得不够好,有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社会投入了大量人力,专业人士投入了大量精力,还是起色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场景化问题,忽视场景改变,缺乏用户意识,依然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有的是当代化问题,对现代受众心理缺少研究,还在做一成不变的事情;有的是生活化问题,存在一定门户之见,不愿意走出象牙塔,甚至还在自娱自乐。

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需要传统文化,而是人们有了更多的文化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开放的、进步的,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能够通过创新创造,吸入人间烟火,使其易于接受、善于传播,便于转化为生产生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当代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使其融入生产生活。这也正是端午文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提到端午,我们就会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家国情怀的传习,不是简单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能实现的,吃有粽子、舞有龙舟、插有艾条、穿有汉服、读有经典、购有文创、逛有街区,各种生活式、沉浸式教育满足着各种层次的需求,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其是从年轻受众角度进行改造再造,增进了时代感、生活感、意义感,才让端午文化不再遥远,就在每个人身边。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化”,特别要靠创造性转化。其他领域很有必要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通过厚植文化底蕴、展现时代风采、创新现代表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走出一条振兴文化的康庄大道。

(摘编自乔杉《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

材料二:

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正因如此,这个节日也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记得几年前,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还曾引发过不小的讨论。一个看似小小的言语之争,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而这些文化意蕴中,纪念屈原是接受度最广的。端午节在粽叶的丝丝飘香之中,浸透着家国情怀,也被赋予了更多厚重与深刻的意蕴。

人们纪念屈原,当然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每过一次端午,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致敬与汲取,也是对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锤炼与雕琢。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时,也该思考如何让端午节里的这种家国情怀传承下去。可以看到,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而文化也在人们有意识地参与中,穿越时空,流淌到未来。

当然,要让这种家国情怀能够持久,除了要在形式上重现端午习俗外,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与端午节的精神内核相共鸣。尤其是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依然需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力拼搏。而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文化,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当然,最好的传承,就是让端午节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这离不开我们始终保持昂扬进取、求索不止的面貌与状态。

(摘编自易之《今天,我们如何传承端午的文化内涵》)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开放的、进步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B.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投入了大量人、财、力却起色不大,是因为场景化、当代化、生活化这三大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C.近几年,端午节一改过去尴尬的处境,民间各种与端午相关的传统民俗有了新发展、新表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D.端午节的文化意蕴丰富,对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就体现了民众希望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而现在每逢端午等传统节日,却相当冷清。
B.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让人们产生了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感觉,因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下是很重要的。
C.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纪念屈原,是因为屈原拥有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不是因为他有深厚的艺术造诣。
D.组织开展如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节日活动虽然只是外在形式上对端午习俗的重视,但也能够让端午节里蕴藏的家国情怀得到传承。
6.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
2023-05-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太太的金丝雀

海明威

火车飞驶过一长排红石头房子,房子有个花园,四棵茂密的棕榈树,树荫下有桌子。另一边是大海。接着有一条路堑穿过红石和泥土间,大海就只是偶尔跃入眼帘了,而且远在下面,紧靠岩礁。

“我在巴勒莫买下它的,我们在岸上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那天是星期天早上。这人要求付好几美元,我只给了他一块半美元。它唱得可好听呢。”美国太太说。

火车上好热,卧铺车厢里好热。窗子敞开也没有风吹进来。美国太太把百叶窗拉下,就此再也看不见大海了,连偶尔也看不见了。另一边是玻璃,外面是过道,对面是一扇开着的窗,窗外是灰不溜秋的树木,一条精光溜滑的路,一片片平展展的葡萄田,后面有玄武石丘陵。

许多高高的烟囱冒着烟——火车开进马赛,减低速度,沿着一条铁轨,穿越许多条其他铁轨,进了站。火车在马赛站停靠二十五分钟,美国太太买了一份《每日邮报》、半瓶埃维矿泉水,她好容易才及时上了车。美国太太耳朵有点背,她生怕发出了开车信号自己听不见。

火车离开了马赛站,不但调车场和工厂的烟都落在后面,回头一看,连马赛城和背靠石头丘陵的海港,以及水面上的夕阳余晖都落在后面。天快黑时,火车开过田野一所着火的农舍。沿路停着一排汽车,农舍里搬出来的被褥衣物都摊在田野上。许多人在观看火烧房子。天黑后,火车到了阿维尼翁。旅客上上下下。准备回巴黎的法国人在报摊上买当天的法国报纸。站台上有黑人士兵。他们穿着棕色军装,个子高大,紧挨着电灯光下,脸庞照得亮堂堂。他们的脸很黑,个子高得没法逼视。火车离开阿维尼翁站,黑人还站在那儿。有个矮小的白人中士跟他们在一起。

卧铺车厢里,乘务员把壁间三张床铺拉下来,铺开准备让旅客睡觉。夜里,美国太太躺着,睡不着觉,因为火车是快车,开得很快,她就怕夜里的车速快。美国太太的床靠着窗。从巴勒莫买来的金丝雀,笼子上盖着块布,挂在去洗手间过道上的通风处。车厢外亮着盏蓝灯,火车通宵开得飞快,美国太太醒着,等待撞车。

早上,火车开近巴黎了,美国太太从洗手间里出来,尽管没睡,气色还是很好,一看就是个半老的美国妇女,她拿下鸟笼上的布,把笼子挂在阳光下,就回到餐车里去用早餐。她再回到卧铺车厢时,床铺已经推回壁间,弄成座位,在敞开的窗子照进来的阳光里,金丝雀在抖动羽毛,火车离巴黎更近了。

“它爱太阳,”美国太太说,“它一会儿就要唱了。”

金丝雀抖动羽毛,啄啄毛。“我一向爱鸟,”美国太太说,“我把它带给我的小女儿。瞧——它在唱了。”金丝雀叽叽喳喳唱了,竖起喉间的羽毛,接着凑下嘴又啄羽毛了。我有好几分钟没听那个美国太太同我妻子说话。

“你丈夫也是美国人吧?”那位太太问。

“是的,”我妻子说,“我们俩都是美国人。”

“我还以为你们是英国人呢。”

“哦,不是。”

“也许因为我用背带的缘故,”我说。我原想开口说吊带,后来为了保持我的英国特色,才改了口说背带。美国太太没听见。她耳朵真是背极了;她看人家嘴唇动来辨别说话的意义,我没朝她看。我望着窗外呢。她径自同我妻子说话。

“我很高兴你们是美国人。美国男人都是好丈夫,”美国太太说着,“不瞒你说,所以我们才离开大陆。我女儿在沃韦爱上一个男人。”她停了一下,“他们疯狂地爱上了。”她又停了一下,“我当然把她带走了。”

“她断念了没有?”我妻子问。

“我看没有,”美国太太说,“她根本不吃也不睡。我想尽办法,可是她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她对世事不闻不问。我不能把她嫁给外国人啊。”她顿了一下,“有个人,是个很好的朋友,有一回告诉我,‘外国人做不了美国姑娘的好丈夫’。”

“对,”我妻子说,“我看做不了。”

美国太太称赞我妻子的旅装,原来这位美国太太二十年来也是一直在圣昂诺路这家裁缝店买衣服的。店里有她的身架尺寸,有个熟悉她,知道她口味的店员替她挑选衣服,寄到美国去。现在店里也有她女儿的身架尺寸了。她成人了,现在尺寸不大有变化的可能了。

火车这会儿进入巴黎了。防御工事都夷为平地了,不过野草还没长出来。铁轨上停着许多节车厢——棕色木头的餐车、棕色木头的卧铺车。早餐什么都没得吃。

“美国人做丈夫最好,”美国太太跟我妻子说。我正往下拿行李包。“美国男人是世界上唯一值得嫁的人。”

“你离开沃韦有多久了?”我妻子问。

“到今年秋天就两年了。不瞒你说,我就是把金丝雀带去给她的。”

“你女儿爱上的人是瑞士人吗?”

“是的,”美国太太说,“他出身沃韦一个很好的门第。他就要当工程师了。”

“我熟悉沃韦,”我妻子说,“我们在那儿度过蜜月。我们租了间很讲究的房间,秋天里这地方真可爱。”

火车开过三节出事的车皮。车皮都四分五裂了,车顶也凹了进去。

“瞧,”我说,“出过事了。”

美国太太瞧了瞧,看见最后一节车。“我整夜就担心出这事,”她说,“我往往有可怕的预感。我今后夜里决不乘坐快车了。一定还有别班开得不这么快的舒服火车。”

这时火车开进里昂车站的暗处,停下了,乘务员走到窗口前。我妻子跟美国太太告了别,我也跟她告了别。我们跟随提着箱子的乘务员走到火车旁的一长溜水泥站台上。站台尽头有扇门,一个人收了车票。

我们回到巴黎去办理分居手续。

(节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陈良廷译,有删改)

【注】①背带:搭在肩上、系住裤子或裙子的带子。英国男子长裤上常系有背带,此词在美国称为吊带。②沃韦:瑞士的一个城镇。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太太对我们夫妻是美国人的询问以及“美国男人都是好丈夫”的观点,既体现了她强烈而固执的国籍偏见,又引出她武断地干涉她女儿爱情一事。
B.美国太太在与“我”妻子交谈中提及的“沃韦”,引起“我”的妻子对过去甜蜜爱情的回忆,这与结尾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办理分居手续形成巨大反差。
C.小说写美国太太称赞“我”妻子的旅装,以及她们都在同一家裁缝店买衣服,是为了表现美国太太和“我”的妻子有着相同的审美。
D.小说以一位美国太太和一对美国夫妻在开往巴黎的火车上的旅行生活为叙述线索,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对情人各自不幸的感情故事。情节简单,但意蕴丰富。
8.小说没有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反而用大量的篇幅交代沿途的风光。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美国太太,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5-16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彦曾,咸通初,由太仆卿为徐州观察使。晓律令,然卞急,为政刚猛。徐军素骄,而彦曾长于抚民,短治军,士多怨之。

初,蛮寇五管,陷交趾,诏节度使孟球募兵三千往屯,以八百人戍桂林。旧制,三年一更。至期请代,而彦曾亲吏尹戡、徐行俭贪不恤士,乃议禀赐乏,请无发兵,复留屯一年。戍者怒,杀都将王仲甫,胁粮料判官庞勋为将,取库兵,剽湘、衡,虏丁壮,合众千余北还,自浙西趋淮南,达泗口。所过先遣俳儿弄木偶,伺人情,以防邀遏。彦曾命牙将田厚简慰劳,而用都虞候元密伏甲任山馆击贼。勋遣吏绐言士思归,不敢遏,请至府解甲自归,彦曾斩其吏。勋陷宿州,发廥钱募兵,亡命者从乱如归,船千艘,与骑夹岸,噪而进。彦曾料丁男乘城。或劝率众奔兖州,彦曾曰:“我,方帅也,奉命守此,惟有死尔。”斩议者一人号于众。俄而勋傅城,城中大雾如堕。彦曾悉诛贼家属,勋众四面超墉入,囚彦曾大彭馆。有曹君长者说勋曰:“贵者不并处,今朝廷未以留后命公,盖观察使存尔。”勋乃杀彦曾于寝,自监军使逮官属皆死。徐有子亭,下潴水为沱,彦曾导清河灌之,镌石龙首注溜,蔽以屋。徐人谓屋覆龙,于文为“庞”;清河,崔望也,为吞噬云。赠刑部尚书。乾符中,录其子祐之为荥阳尉。

徐吏有路审中者,彦曾知其能,颇任之。既遇害,赂守卒,敛藏其尸。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入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有许铎者,罢武城令,客于徐,勋胁以官,不从。彦曾官属被囚,铎潜馈资粮,及死,为收瘗,匿免其子弟,贼平,乃皆归其丧。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入/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B.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入/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C.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入/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D.张玄稔攻徐州/审中率死士应官军/开南白门/官兵入/因得破勋/后位岚州刺史/郑畋谓审中节贯神明/请擢为右羽林将军/诏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初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唐朝后期其势力达到独揽大权的地步。
B.库兵,既可指库藏的兵器,也可指看守仓库的士兵。文中“库兵”指的是库藏的兵器。
C.北还,即还北,“北”的意思是向北行,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字含义相同。
D.乘城的“乘”意思是登上,与《诗经·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乘”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彦曾精通律令,为政刚猛,他擅长治理百姓,但不善于管理军队,徐州的士兵对他多有抱怨。
B.驻守桂林时,崔彦曾考虑到士兵远途奔波十分疲乏,没有战斗力,要求戍卒再多留守一年,遭到戍卒反叛。
C.崔彦曾一面派人慰劳在所过之地以表演木偶戏为名进行侦查的叛军,一面又派人在任山馆埋伏袭击叛贼。
D.庞勋攻陷宿州打开仓库的钱币招募到了很多士兵后,崔彦曾严词拒绝率众逃奔兖州的提议,誓死守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勋遣吏绐言士思归,不敢遏,请至府解甲自归,彦曾斩其吏。
(2)有曹君长者说勋曰:“贵者不并处,今朝廷未以留后命公,盖观察使存尔。”
2023-05-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高考全国卷地区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