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辽东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期中 2023-05-20 3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莫言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留下的无数不朽作品,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展现了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B.凡是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的人,都具备了文化自信,从而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使国家兴盛进步。
C.“寻根文学”作家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D.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嘉轩都展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的民族精神力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讲话稿,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材料二是学术论文,集中论述了“寻根文学”的特点。
B.材料一以道理论证为主,材料二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更为全面深刻。
C.材料二中提到了“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泛寻根文学”等专业术语,并举例进行解释,读起来并不生涩难懂。
D.材料二认为,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们通过作品展示民族精神力量,对民族精神世界充满自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李白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C.清末文学家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D.日本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拍摄了《三国志新解》。
4.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相较于老版教材大幅增加,作为一名高二学生,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新时期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2023-05-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

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15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然不能忘怀。
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C.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图案“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夜的恬静、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灵动气息。
B.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
C.本文淡化情节,简笔勾勒,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文中写到左轮枪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引出后文故事。
8.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请找出两处加以分析。
9.同为战争题材小说,孙犁的《荷花淀》叙事完整连贯,本文的叙事方式与之有明显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5-20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克用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执而戕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重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帝密召崇韬谓之曰: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故有是命。

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皆以谗死,李嗣源以名位高,亦见疑忌。赵在礼反于魏,大臣皆请遣李嗣源讨贼,庄宗不许。群臣屡请,庄宗不得已,遣之。李嗣源至魏,屯御河南,在礼登楼谢罪。军变,李嗣源入于魏,与在礼合,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李嗣源反,龙骧指挥军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于李嗣源,入于汴州。帝自万胜至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反。夏四月丁亥,皇帝崩。七月,葬雍陵,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五、六》《旧五代史·唐书八、十》,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B.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C.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D.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指将要,与《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的“行”意思不同。
B.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到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C.谢罪,自认有过,请人谅解。“谢”与“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与《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中的“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克用在三垂岗设宴,预言李存勖将完成未竟的功业。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此地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崛起的基础。
B.李存勖曾在先王之丧、叔父之难等不利的情形下果断出击,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大败梁军,然后凯旋,祭告太庙。
C.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让梁的优伶陈俊和储德源做刺史,虽然郭崇韬劝阻,但是最终他还是履行了对伶人的承诺。
D.李存勖在位期间,对功臣宿将多有猜忌之心,郭崇韬、朱友谦等都被诛杀,李嗣源最终走投无路被逼造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
(2)郭崇韬、朱友谦皆以谗死,李嗣源以名位高,亦见疑忌。
14.从文章看,李存勖“身死国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2023-05-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释】①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面。③关河:泛指边塞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岁月流逝,诗人面对镜子,发现鬓发残损,但自己的一颗丹心依旧,壮志还在。
B.颔联,诗人感慨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常在,诗人还想着手持宝剑杀敌。
C.“关河”,指关塞河防,一般是兵家争夺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征战无休无止发生的地方。
D.现今“关河”仍有战事,没想到自己年老力衰,不能上阵立功,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16.分析诗的颈联的含意及作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2)《离骚》中,屈原想到草木飘零凋谢,恐怕有才德、有作为的人逐渐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唐宋诗歌中常见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5-1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兰芝、焦仲卿作为《孔雀东南飞》全诗的主角,是诗人塑造的人物,写得最为充分和成功,刘兰芝更是格外。她不但美丽可爱、勤劳能干,而且感情真挚、性格坚毅。她未出嫁前,也曾接受过一些当时社会①妇德的熏陶,②诵诗书”“知礼仪,明白在婆媳相处中自己作为晚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克制。婚后,原以为自己的勤快和温顺能够赢得婆婆的好感和信任,可是婆婆不仅任意驱使她,还视她为仇人,对她③久怀憎恨,充满敌意。如果她满脑子充塞着封建愚孝观念,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还会地生活下去。但是,刘兰芝并非如此,她尊重自己的人格,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反抗家长的淫威,主动表示愿意④遣归,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是惊人的。她最后选择了殉情,在这一贞烈之举中,同样也强烈地表现出她不容母兄逼迫自己改嫁、蹂躏自己意愿的可贵人格精神。为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而反抗、斗争,这是刘兰芝性格中最可贵的地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写出文中4处引号的用法特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到芳菲的四月天,北方的城里郊外就是桃花的天下。随着春波涌动,花团锦簇、烈火烹油般的桃花仿佛红嫩的火焰,燃遍了树梢枝头,照亮了傍晚的夜空。花瓣尤其美艳动人,一朵朵簇拥在一起,气势磅礴,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强大而繁盛的生命力。

桃花又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在《诗经》中就有明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如果说《诗经》给桃花开了绝色明艳的好头,那么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更是为桃花添加了些许仙气儿。书中记载:相传东汉人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误入桃花林为仙女所邀,逗留半年后方才回家,却发现世间忽忽已历七世。桃花也渐渐成了爱情的象征。唐代崔护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然,作为传统的隐逸所在,(     )。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桃花源成了超脱隐逸的象征,令人神往,陶渊明笔下那座民风淳朴的桃花源也成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
B.陶渊明笔下那座民风淳朴的桃花源成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也成了超脱隐逸的象征,令人神往。
C.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民风淳朴,已然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它令人神往,也成了超脱隐逸的象征。
D.桃花源令人神往,它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民风淳朴,也成了超脱隐逸的象征。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3-05-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古人、权威、书本和大多数人的意见等一些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认为”“书上说”“很多人都认为等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材料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5-1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茹志鹃(1925-1998)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新五代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陆游(1125-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知与行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