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期中 2023-05-19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

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

中国古典戏曲美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盲目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古典戏曲作品既可以和心悦性,也可以劝善惩恶,这是两则材料观点上的共通之处。
B.材料一认为“陶情”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则完成其德育实践。
C.“通”与“变”是古典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并行逻辑,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因此得以形成。
D.材料二认为,陶情说决绝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风教说可能漠视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勃兴于元、明,从那时起,古典戏曲陶情、风教的美育功能就已经形成。
B.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使中国古典戏曲独特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C.进入数字化时代,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将是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强化戏曲的陶情功能。
D.如果想融合古典戏曲的陶情、风教这两种美育功能,我们就不应该对情与理有所偏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戏曲的论述中最能体现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一项是(     
A.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元·周德清)
B.本色者为词人之词,否则为文人之词。(明·李开先)
C.剧场即一世界,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明·袁于令)
D.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清·李渔)
4.材料一讨论风教的部分有何论证特点,请简要概括。
5.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3年度“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戏曲的美育功能?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鞋

张品成

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都是平常人期望伢长大后成就个什么人物的寄望,摆放在那儿的物件就很特别。如笔,期望小小人儿将来读书中举平步青云,成状元当宰相高官;如毫子票子,抓了能成生意人发大财……还有纸折的令旗和兵器,抓了能有戎马生涯做大将军……

反正就那些东西,周岁时候让细伢抓,训抓周。

一屋人就盯着那细伢,眼都老大,目不转睛,齐齐拴在来宽的那两只手上。

来宽爬着抓着,眼见是那只笔了,可却从屋顶上坠落根稻草。

草落手到。

来宽的那只小手,抓住的是根草,老纠就无奈了。老纠是来宽他爷。他娘当然也看到了那场面,“啊呀”了一声。屋里人脸都白了,大惊失色。

抓周抓到根禾草,这又意味着伢将来什么“前景”?

是什么?来宽他爷他姐当然可以猜得到,抓周抓到禾草,注定了将来是个种禾人,那就信命了吧。来宽第一次上街是在娘背上,来宽娘在来宽满周后带上儿子去赶了场集。来宽在娘的背上,脑壳左左右右地望,他很亢奋,身子不安分,时而颤动那么几下,那是细伢兴奋的本能。

娘说:“伢呀,你就不能安分点?”

看看,那有座戏台。戏台边有座石碌。就把来宽放了下来,坐在那歇息。

就那会儿,来宽目光拴住了那几串东西。来宽眼里一大片的金黄。其实那没什么,是几串草鞋。根普老信是个孤寡,一生未娶,一生也只做一样事,打草鞋。

老信在那儿已经好多年了,在众人看来习以为常,没什么稀奇处。没想到这一天,有个细伢却对这一切目不转睛,然后往老信身边爬。

娘说:“伢呀,你别乱动!”来宽还是爬。

来宽被那一串串金黄吸引,执拗地往那边爬。娘就惊了。“莫动,这街上人多。”来宽依然故我地爬。

娘把他扯住了,来宽“哇”一声嚎哭起来。

那声哭,让根普老信抬起了头,朝那个细伢望了一眼。就那一眼,来宽的哭声瞬间止息。来宽不仅停止了哭嚎,就那一闪间,手里居然抓握着几根禾草。

来宽娘对她男人说:“抓周抓那根禾草,不是种田的事了,看样子和那老信营生有关……”男人“嗯”了一声,抛出句轻描淡写的话:“打草鞋?那也是门手艺,要真像根普老信那样也是一方好佬,也算是出息哟。”

“放屁!”女人恼怒了,嘴里迸出这两个字。“你看你?”

“你说我家伢将来打草鞋!”

“打草鞋有什么不好?”

“呸!你做什么不干那营生?”

回到家已经日落了,门槛上抹了黑。来宽才进门,脸上重重地挨了一掌。是娘用力扇的。娘从来没打过儿子,但这回下手很重。那一巴掌,把天上的星星全抛在了来宽的眼前。

来宽没哭,娘却哭了,嚎啕大哭。

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娘不想打儿子,她只想用那一巴掌把儿子打醒。但没丝毫作用,来宽依然故我,逢集就往戏台那儿去。没人知道那老信什么时候收了个小徒弟。

渐渐地,来宽那双手也成了两只翻飞的蝴蝶,在禾秆里飞旋起来,一只草鞋就成形了。这一年,根普老信过世了,谁都以为来宽要继承师傅的草鞋生涯,但没有。这一年红军来了。来宽没打草鞋,跟了一帮 伢站岗放哨,收查路条。

那天,乡苏维埃主席老纠把儿子从角岭上叫了下来,十万火急那样。来宽那时正在角岭山顶的那棵树上,那儿望得远,能看到十几里外那片旷野的动静。

男人风风火火地来,扯大了喉咙喊,气喘得急:“来宽楞哎,你爷……不是,是老纠主席喊你去……有急事!哎!”

来宽也那么火烧眉毛般急赶到他爷跟前,气也喘得急:“爷……不是,主席你叫我!”老纠说:“有你出息的机会了!”这话让来宽云里雾里,他愣着看着他爷。

“什么事?”

“打草鞋!”

“鬼哟!”

“我没哄你,爷哄你,乡苏维埃也不会哄你的吧?”

来宽瞪大了眼睛看他爷老纠,老纠也那么瞪大了眼睛看他,两个人眉不动眼不眨对视了好一会儿。

来宽很快知道了真相。队伍里首长下了命令,两个月内,八万将士,每人要有两双草鞋。要十几万双草鞋哩。

来宽抓过一把禾草,一脸亢奋,身上像注入了什么,一阵阵狂喜的涛在涌。

很快那双手就成了两只蝴蝶,在那翻飞了起来。很快那些禾草就成了鞋,端在来宽掌心里了。

“呀!”

“呀呀!”

“呀呀呀!”

戏台下坐满了人,人们"呀"着赞叹不已。

来宽很威风,来宽很神气。戏台下满是人,队伍上的人,村人乡民,男男女女。就看见脑壳和脸,脸上眼都睁大了,齐齐注目来宽那双手。来宽那两只手不是蝴蝶了,他缓慢地演示着编织,那些男女也慢慢地跟样学了。

十五天后,来宽娘看到了那个现实,十几万双草鞋都成了现实。来宽伢很认真地教,那些女人很认真地学。首长看到了那个现实,屋檐下,挂了无数双草鞋。

十天后,那些草鞋分发到了那些士兵的手里。那一天,就都穿在了士兵们的脚上。天黑下来,

八万将士从田埂和河堤上涌向十几个渡口,看不清人,可听得见细软的草鞋跺在细软的秋草上的声音……

来宽那天趴在离浮桥不远的树墩上,他看着那些脚,从田埂和河堤上迈向那些浮桥,天和地黑成一大团的墨,但来宽却看到了那两团金黄,无数的金黄组成一条金色的长龙,往远方游走蔓延。

来宽掏出怀里那双草鞋,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追赶着那条长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来宽抓周的时候,作者突出了对众人目光的细节描写,其中“拴”字生动地表现出众人对来宽未来命运的极大关注。
B.对来宽抓到稻草的结果,来宽爷和娘虽然很失望,但想到这就是来宽的命,也只能接受,说明来宽热衷编草鞋是有其必然性的。
C.从情节安排来看,来宽抓到稻草的行为和根普老信的出现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使来宽“爬”向老信有了合理的解释。
D.“来宽那双手也成了两只翻飞的蝴蝶”,形象地展示了来宽在根普老信的指导下编草鞋的娴熟技艺,也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7.下列关于文中来宽接到编草鞋命令后的表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编草鞋的任务很重,但来宽的内心却狂喜,为自己能为队伍出力而感到光荣。
B.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宽缓慢演示,认真教授他人,体现了他的成长和担当。
C.来宽编草鞋得到众人赞叹后,威风神气,写出其自大的一面,却让人物更丰满真实。
D.来宽最后将草鞋穿在自己的脚上去追赶队伍,表明了他也有投身革命的美好愿望。
8.小说在描述来宽眼中的草鞋时,前后都出现了“金黄”一词,这样写有何不同的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在选材上以小见大,在创作方法上注重传奇色彩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虽然没有直接书写难忘的红色岁月,但却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襄公二十九年,郑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是以得郑国之民。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许。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驷带伐之。皆召子产。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善哉!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子皮:罕氏,郑国执政的卿大夫;他与文中的子皙(驷)和伯有(丰)是兄弟关系。②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
B.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
C.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
D.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
B.“户一钟”的“钟”,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钟”含义不同。
C.庚子,指庚子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相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微子之言”的“微”指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皮在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百姓,措施得当,赢得民心;宋国的司城子罕效仿他的做法,帮助百姓顺利渡过饥荒。
B.伯有失德,子皙带兵攻打伯有,伯有败逃;子皮认为他和子皙、伯有为兄弟,应顺应天道,子产也这样认为,故没有援救伯有。
C.伯有败亡后,子产悲伤痛哭,殓葬了伯有的尸体;子皙听说后想发兵讨伐子产,子皮对此很生气,认为不合礼制,制止了子皙。
D.子皮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百姓民生、尊崇礼义等方面都做出正确决断,并得到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14.为什么子皮认为子产“忠”?请简要说明。
2023-05-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其二)

唐·杜甫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奔波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游览位于郊外的韦曲,美丽的春色充满视野。
B.首联“乱”字生动传神,既写水流不循常道,又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
C.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感慨说奔波怎么能让容颜不变,蕴含深沉。
D.本诗最后两句写薄暮时分将与公子一起回去,照应了题目的“奉陪”。
16.“鸟”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这首诗中“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