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烟台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27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相反,随着人口的减少,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分布也更加零散,很多日渐凋零的村落,固有的村民自治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投入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留守老人需要关心,鳏寡孤独需要照顾,对那些遗留在村庄的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关心。

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但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不仅应该惠及城市人口,也应该适当反哺乡村,最大程度呼应“留守者”改善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能性,也对心中那个久远的小村落寄予款款深情。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尽最大可能保存好乡村风貌,那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我们才可能回得去。

(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

材料二:

乡村振兴这种整体性的战略安排与过去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也有所不同。它是以城乡融合为根本理念的,应当说,“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是以工补农和以城统乡,农村成为各种政策和补贴的接受者。这种思路虽然比城乡对立的理念有所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裨益,但从发展理念上讲这仍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按照这种思路走也不会改变总量发展下城乡结构差距拉大的情况。

城乡差距既然是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主攻方向之一,那么,强调乡村与城市是共存共荣互相推动的两个空间发展布局,着重发展乡村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格局,这种思路就成为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城乡融合”理念在国家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着眼的是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使农村发展形成与城市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自主发展格局,最终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因此,无论从“三农”问题本身来看,还是从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来看,乡村振兴战略都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消除城乡差距的政策交汇点,通过增强农村的全面发展,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差距问题。

(摘编自王立胜等《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型代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积极实践,通过立法为各项财政支持政策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城乡共生的一体化模式,在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的乡村发展历程对中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参照作用。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要达到美国现阶段的城乡发展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深入解读美国乡村发展政策,可以了解美国乡村问题演变和政策调整的过程,特别是能够总结学习美国在面临城乡失衡、乡村经济停滞等矛盾时进行的政策创新和处理方式,系统全面提升对乡村价值和乡村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乡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更为严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时间较长,在这一过程中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得城乡结构矛盾得以缓解。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城市缺乏吸收农村人口的能力,国家又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加之政府的“城市主义”倾向,导致城乡分离、对立的问题十分突出。

在理论研究方面,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探讨。以Lewis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乡村的衰败与凋零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会促使二元经济结构消减,政府没有必要对此进行干预。随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不一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他们论证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政策主张。

(摘编自胡月、田志宏《如何实现乡村的振兴?——基于美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的经验借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才可能最大程度保存好乡村风貌,才能“记得住乡愁”。
B.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理念,是让乡村不再成为城市的依附而具有独立自主的发展格局。
C.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遗存、传统生活样式,以此让城市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D.在理论研究方面,西方经济学家Lewis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不一致。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合公众期待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村人口的减少是造成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没落的原因。
B.材料一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和材料二的乡村振兴理念在看待乡村和城市的关系方面的观点有区别。
C.乡村振兴战略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思路、目的上有所不同。
D.三则材料都涉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其中材料二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化、城镇化符合公众期待,而保护乡村风貌可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二者要协调发展,相互匹配。
B.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城乡关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即以“城乡融合”理念为基础。
C.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活动,可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经验。
D.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缓解了城乡结构矛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材料三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乡村振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装台(节选)

陈彦

今晚的灯光装得好像大师是满意的,大师是穿了一身运动装进来的,据说刚从健身房出来。大师的头发已经脱落得仅剩后脑勺一圈了,先前是毛绒绒地披着,有些像贝多芬。寇主任也跟来了,手里提着一塑料袋炒黄豆。顺子知道,这是丁大师的工作习惯,一边对光一边下意识地去摸炒黄豆,一粒一粒地细嚼慢咽着,有人说是学的,不管学谁的,反正大师要是半夜手伸进塑料袋,没了黄豆,就是再紧火的事,都立马说困了,任谁也劝不回头地休息去了。因此,剧务们总是为他准备了最充足的黄豆,哪怕加完班还剩一多半呢。丁大师一坐下,助理就给他铺开了剧本和灯光布位图。瞿团给他说了几句什么,然后寇主任就发话说:“舞台上其他都不要动了,开始对光了。那个谁还在动片子景,先放下,放下对光开始。”

顺子见丁大师情绪还不错,就慢慢凑到跟前,汇报了几句:“丁老师,我们都是按您的灯位图装的,您看还有啥不合适的地方,我们都伺候在这里,随时给您调整。”

丁大师只顾翻剧本,没有理睬顺子。顺子就那样一直戳着。过了一会儿,大师问了一句:“那个叫什么来着,就瘦瘦的那个那个……”

“您说的是猴子,在台上伺候着呢。猴子,猴子,丁老师叫你。”

顺子话没落完,猴子就从后台走到前台了。灯光射得有些看不见台下,猴子用手遮着往下看了看。

顺子:“还不快下来,丁老师叫你呢。”

猴子正要往台下蹦,丁大师发话了:“不下来了,咱们开始对光。你先把一顶那十五个灯头,统统都向下压十五公分。然后调二顶、三顶。把四十三号吊杆上的那八只背逆光,往四十五杆上调,上场口二道幕条侧面,再加六只回光。下场口三道幕条前侧,加两只柔光,不,四只。”说完,大师打开炮筒茶杯,倒出一杯茶来,啜了一口,然后慢吞吞地嚼起了黄豆。顺子气得说不出话来,明明都是按他的灯光布位图装的灯,说变就变了一河滩,这一夜又不得安生了。无论心里怎么想,顺子嘴上还是一连声地说:“立马变,丁老师您放心,我们立马变。”他又专门走到瞿团跟前,表了表决心:“您放心,瞿团,立马按丁老师吩咐的变。”不过他把话也说得话里带话的:“我们都是按丁老师要求装的。变就变吧,就是多出些力么,咱就是下苦的么,有力也出不舍。您放心瞿团,给您干活儿哩么,我顺子啥时还讲过条件,只要您瞿团心里有着咱下苦的就行。”瞿团长说:“快去吧。”顺子没有忘了,还专门绕到剧务寇铁面前,又表了几句忠心。

顺子上到侧台时,大吊正在悄声骂人:“锤子灯光师,那嘴是嘴么还是沟子,胡乱一张,就让我们返半夜工。”

顺子急忙阻止他:“你悄着。咱就是下苦的,多出点力,挣不死你。快挪灯去。”说着,自己先提着两个回光灯,上了天桥。

大吊故意把一个灯箱子一脚踢得滑出老远,没想到,灯箱子最终撞倒了一个流动灯,灯架倒地,嘭地一声,一个灯泡立马爆裂,台下立即传来了寇主任的喊声:“咋了?后台咋了?”

大吊急忙回应:“没事。”

大吊知道,自己背运了,这个灯泡是进口的,价值三百二十元,自己这趟台,基本是白装了。见没人时,他又狠狠踢了一脚进口音箱,差点没把前脚掌踢得翻转来,痛得当下就窝了下去。

一直在侧台帮三皮干活的蔡素芬,半个晚上,也只跟顺子对了几眼,多数时候,都见顺子是两脚不着地的爬高上低着。底下人开始喊对灯光时,舞台上就五颜六色地变换起来,让蔡素芬有了许多神秘感,她不停地朝舞台上张望着,三皮就让她下去看稀罕。蔡素芬下到观众池子,悄悄找了一个偏僻角落,把身子缩到几乎让人看不见的地方,静静看着舞台上变来变去的“戏法”。后来,就睡着了。再后来,有人给她身上盖东西,她才醒来,一看是顺子在给她盖大衣。舞台上还是在变着灯光戏法,不过装台的人几乎都下到池子,找地方窝下丢盹了。素芬问几点了,顺子说早上五点,天快亮了。素芬问:“都装好了?”顺子说:“灯都到位了,光也对得差不多了。我得眯一会儿,早上八点导演进来,才麻缠呢。”“那你把大衣盖下,我不冷。”“我不盖,人家随时都会叫的,一盖一揭的,反倒容易感冒。”顺子说着,就挪到离灯光师近的地方窝下了。

那个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的灯光大师,在蔡素芬眼里,有些像乡下那些不务正业的懒汉二流子,可人家在这里却是说一不二的人物。都快六点了,他突然发话说:“把一顶上的十五只灯头,再向上调整十五公分,把四十五杆上的八只背逆灯,仍然调到四十三杆上。快,别磨磨蹭蹭的,时间来不及了。”

蔡素芬看见懵懵懂懂爬起来的顺子,走路有些两面倒,但还是坚持上台去了。

(节选自《装台》,作家出版社,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首句“今晚的灯光装得好像大师是满意的”作为全文的结构总纲,既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也为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开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灯光设计人丁大师的出场,与其翻来覆去地调整灯光布置的行为形成映衬,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C.大吊的“悄声骂”“故意”踢、“狠狠踢”与他的“急忙回应”构成鲜明对照,揭示了其窝囊狡黠的一面,使人物的个性更鲜明。
D.小说以质朴、细腻的笔锋刻画以顺子为代表的装台人,展现他们艰辛、不易而又富有韧性的生命,字里行间透着作家的悲悯情怀。
7.下面对小说倒数第三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顺子、大吊等当事人,素芬是装台的旁观者,她对灯光的视角含有审美的成分。
B.借素芬之眼来写顺子,不仅让人物的形象更为真实与丰满,也加深了结尾的讽刺意味。
C.借顺子与素芬的对话,写出了人物间的温暖与温情,也暗示着装台队付出的巨大劳动量。
D.闲笔不闲,既丰富了小说的叙述视角,也让小说节奏趋于缓和,增强了结尾陡转的力量。
8.画横线的句子话里有话,请简析顺子的真实意图与内在情感。
9.作家陈彦认为:“在我看来,人无非就是一种‘装台’的人生,一种‘主角’的人生。”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展现这种“‘装台’的人生”的创作意图。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玮,字仲韫。年十六,从张柔见世祖,帝感其父之殁,授玮易州知州。从围樊城,宋将夏贵帅舟师来援,玮营于城东北,扼其冲。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至元十一年,伯颜伐宋,以玮为帐前都镇抚。伯颜令军拒命者屠之。玮谏曰:丞相吊民伐罪,宜以不杀为本。伯颜善其言。二十八年,迁湖南宣慰使。

大德四年,除侍御史,又以母疾辞。七年,改授御史中丞。玮刚直无所顾忌。奏政要十事,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急务,且曰:丞相安童甚贤,而相业前后异者,盖初则有史天、廉希宪、许衡诸人为之佐,及再相,则诸人去矣。成宗纳之。京师孔子庙成,玮请建国学于庙侧,从之。地震,上言:在大臣。明日,洪双叔、木八刺沙、阿老瓦丁皆罢政事。既而赛典赤、八都马辛等召还,玮言:奸党不可复用,宜选正人以为辅弼。疏入,报闻。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刺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玮言于帝曰:陛下杀郭章,如祖宗法度何?帝意解,即释之。

九年冬,成宗崩。左丞相阿忽台奉皇后命,集议成宗祔庙及皇后摄政事。玮曰:朝廷故事,惟亲王得与此,非臣所敢知。阿忽台变色,以唐武后为辞。玮曰:彼有庐陵王,事体不同。及出,劝右丞相答剌罕、御史大夫塔思不花密白武宗及皇太后,早定大计。

武宗即位于上都,玮副詹事,复遥授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至大元年,迁詹事,兼卫率使。拜中书左丞,仍商议中书省事。未几,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提调屯田事。帝召至榻前,谕曰:汴事重,屯田久废,卿当为国竟力。赐黑貂裘、锦衣各一袭。玮行部至扬州,民负镇南王钱,王佣之,岁满没入为奴。玮白王释之。奸人赵万儿造妖言,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者。岁余,增河南屯田米十七万石。又经理荆湖废屯,岁得米百万石。以行台钱五十万建国学,又清置洪泽芍陂屯田万户府儒学教授。三年,改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年六十六。皇庆中,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选自《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B.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C.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D.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宗嘉纳之”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嘉”字含义相同。
B.“咎在大臣”与“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氓》)两句中的“咎”字含义相同。
C.祔庙,祔祭死者于先祖之庙,在文中是指将成宗的牌位放入太庙之中以享受祭祀。
D.“除玮副詹事”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玮仁爱为怀。伯颜命令军队屠杀拒命的人,他及时进言,意见得到伯颜认同。
B.何玮忠直敢言。丞相虽贤却因待人前后不同而政绩迥异,他举此以强调贤才重要。
C.何玮明辨忠奸。他认为朝廷召还的赛典赤、八都马辛等人隶属奸党,不应再用。
D.何玮重视文教。他先请建国学于孔子庙侧,后耗巨资建国学,推进儒家文教事业。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剌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
(2)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者。
14.面对“集议皇后摄政事”,何玮是如何应对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其二)

唐·杜甫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奔波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游览位于郊外的韦曲,美丽的春色充满视野。
B.首联“乱”字生动传神,既写水流不循常道,又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
C.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感慨说奔波怎么能让容颜不变,蕴含深沉。
D.本诗最后两句写薄暮时分将与公子一起回去,照应了题目的“奉陪”。
16.“鸟”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这首诗中“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