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海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25 1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茨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
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只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不会述说具体的感受。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仅是诗歌的重心,也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理想,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
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_________》搜集到的有效文献。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2023-05-2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上(节选)

津子围   李景阳   孙浩

第六场

地点:铁路宾馆外及李济深房间

时间:1949年2月15日

〔铁路宾馆外。晨曦。李济深散步,陶家鑫跟在他身后。〕

陶家鑫   任公,我……

李济深   家鑫啊,有什么话照直说。

陶家鑫   任公,您现在很危险,我得到情报,保密局派杀手已经到沈阳了。

李济深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么多年一直有人想要我的命,我早不在乎了。

陶家鑫   (鼓了鼓勇气)这次不同,任公您的处境真的非常危险。

李济深 是吗?怎么个危险法儿?

陶家鑫   您已经站到了悬崖边儿,真的不能再往前迈步了。

李济深   家鑫啊,在香港、在船上,你都苦口婆心地劝我,难道你随我一路奔波,目的就是要阻止我倒向共产党?丹心幸无愧,青史重壮怀。你不必再劝我了。

陶家鑫   (急迫地)老长官,您执意要走到底,那可就难办了。

李济深   怎么个难办法儿?

〔陶家鑫不说话,扑通一声跪在李济深面前。〕

李济深   起来,说话呀!

〔陶家鑫不说话只是流泪。见陶家鑫执拗不起,李济深转身回宾馆。〕

李济深   家鑫啊,北上不是一段旅程,北上是对光明的选择,北上是对道路的选择!

〔宾馆门口一侧。李济深遇见祝华生,华生装作锻炼身体的样子。〕

祝华生   李先生早上好!

李济深   祝先生早安!

〔走到门口,李济深又回过头来〕

李济深 祝先生,令尊的事我听李先生讲了,很抱歉!

祝华生   你已经知道了?

李济深   在香港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很痛心、也很内疚……谢谢你!

祝华生   谢谢我什么?

李济深   谢谢你们共产党人,原来我认为只有毛公和周公才有这么博大的胸襟和情怀,没想到共产党的基层干部都这么了不起。

祝华生   (摇摇头)何止我一个人,何止我一个人的父亲,国共两党纷争中有多少人失去了至亲至爱。您知道毛主席的爱人和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的时候只有29岁,还有弟弟毛泽覃、毛泽民,妹妹毛泽建,她牺牲前在狱中写下四个大字“誓死为党”,那时候她才24岁!

李济深   还不止啊,据我所知,毛先生的侄子毛楚雄,刚刚19岁,也……牺牲在内战之中……

祝华生   我知道您是反对内战的,上船之后李老板跟我讲了很多很多,我也一直在观察您,您说过的话我记忆犹新:北上不是一段旅程,北上是对光明的选择,北上是对道路的选择!您的家国情怀和精神气概深深感染了我。

李济深   (感慨万千地)你也在感染我……谢谢你祝经理,你让我又深深地认识了一次共产党人!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祝华生 (猛吸一口气)任公!

李济深   你叫我任公?怎么,不叫我李先生了?

祝华生   是的,任公!

〔华生站了起来,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李济深也站了起来,郑重地回敬了个军礼。〕

……

〔李济深房间。灯启。〕

〔华生进入房间,他四下观察着,进行安全检查。〕

〔突然,门外有声音。阳台门敞开,华生机警地躲到外阳台上。〕

〔陶兰端着水果盘进来,放在茶几上,顺便收拾一下杂物。她扫一眼,看到阳台地上阳光投射的影子。〕

陶兰   任公?是您吗?

〔陶兰去阳台,华生只好现身。〕

陶兰   你怎么在任公房间里?

祝华生   这个问题我也想问你。

陶兰   你看到了,我给任公送水果,你呢,也送水果?

祝华生   我担心任公的安全。

〔两人回房间。〕

陶兰   你发现了什么?

祝华生   现在还不确定,只是觉得……

〔门外传来声音,华生捂住陶兰的嘴,示意两人挤进衣柜里。〕

〔李济深走进了房间,来回踱步,他拿出一支烟来,深深地吸了一口。〕

〔开门声。李济深回头。陶家鑫进来了。〕

〔陶家鑫突然从怀里掏出手枪,指着李济深。〕

陶家鑫   任公,对不起了。

李济深   家鑫啊,不,是“夜莺”吧,你终于还是出手了。

陶家鑫   任公,你早知道是我?那为什么还给我这样的机会?

李济深   大家想拯救你,希望你走向光明。

陶家鑫   任公,我别无选择。

李济深   那就来吧,开枪吧!(抬起头来,吟诵道)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

〔陶家鑫手臂颤抖着。〕

〔突然,柜门打开,华生和陶兰冲了出来,他们挡在了李济深身前。〕

陶兰   (大喊)哥!

祝华生   原来你就是“夜莺”!

〔陶家鑫没办法,只好反转手枪,把枪口指向自己的脑袋。〕

陶家鑫   任公,真对不起,今生今世我再不能追随您了。

陶兰   (大呼)哥哥!

〔华生扑向陶家鑫,手枪飞了出去。〕

〔陶家鑫羞愧难当,推开陶兰,转身就跑。〕

〔华生要去追陶家鑫,李济深阻止。〕

李济深   别追了,在解放区的土地上他翻不了多大的浪。(笑了笑)祝先生,你不觉得吗,有夜莺这个角色一路陪同,大家反而安全了很多。

〔陶兰拉着华生走到门口。〕

陶兰   希望你……救救哥哥!

祝华生   我会努力的。还有陶兰,原谅我再次以祝华生的身份跟你说话,我有一个朋友叫陈铁生,他托我转告你,他身上流淌着你的血液,他一直初心没改,等到全国解放了,他一定会来找你,共同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陶兰眼含热泪。〕


【注】①《北上》呈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香港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一艘远洋货轮上,以前国民党高官李济深为代表的众多民主人士乔装登船,冒着巨大的风险一路北上。我党负责执行护送任务的行动组在出发前接到了一则令人担忧的消息——代号为“夜莺”的国民党特务混上了船,意图伺机暗杀李济深,进而动摇共产党与民主人士之间的情谊。于是,一场狩猎与反狩猎的战役就此打响。②祝华生:原名陈铁生,曾担任新四军营长,抗战中负伤,生命垂危时陶兰为他输血,两人有过生死约定。陈铁生归队后两人失去联系。祝华生担任北上护送任务行动组组长,陶兰受何香凝委托照顾李济深(任公),因任务在身,祝华生不肯相认。③李济深曾主导4·15广州清党任务,祝华生的父亲在那时失去了生命。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家鑫对李济深说“您已经站到了悬崖边儿”,暗示了若李济深不改变行动将会对他实施暗杀。
B.文中两次提到李济深的话“北上是对光明的选择,北上是对道路的选择”,表明他能认清形势,因时制宜。
C.祝华生对李济深不叫“李先生”而改称“任公”,侧面表现了李济深的崇高家国情怀和精神气概。
D.陶兰的语言“希望你……救救哥哥!”含有对哥哥怨恨又担忧、对华生信任又怀疑等复杂的感情。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节选开头处的舞台说明十分简洁,“晨曦”两字,既交代了自然环境,又暗示了光明即将到来的社会背景。
B.剧本节选开头部分以陶家鑫的反常行为设置悬念,既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紧紧地牵引住了观众的心理。
C.面对拿枪的陶家鑫,李济深十分镇静,华生极为震惊地喊出“原来你就是‘夜莺’”,对比中表现出华生警惕性不够。
D.剧本最后华生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借朋友身份表明对陶兰恩情不忘、初心不改,美好生活的希望犹在。
8.“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简要概括节选文段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9.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北上》中的人物祝华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
2023-05-25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嘉祐二年,登进士第,调万年主薄假邑事,邑人谓之“明镜”。为修武令,邑有牧地,民久侵冒转易,皆为税籍,朝遣使案亩加租,总四万余石。公争之,得减万余石。修武废为镇,民以为不便,公力争不能得。察访官欲奏留公领镇事,公辞之,改垣曲令。他邑敛青苗钱,类以严督取办。公不笞一人,而输有时足。公自以遇圣之知,夙夜竭力,知无不言。时进退大臣,损益政事,公密勿启沃,多见施行。拜右谏议大夫,赐三品服,请召讲官便殿,访以治道。是岁旱,论救灾十事。迁给事中。有诏“幸后苑,赏花、钓鱼,燕群臣”。会春寒,公请罢点,以祗天戒。其夏日食,上疏论修德应变。神宗山陵,韩献肃公守洛,奏公勾当山陵事;事以时集,洛人不知有大役。公天性纯孝,为太尉居丧,庐墓侧三年,事叔父尽其道,教诸弟以友爱,上下惇睦,有间言。为人端厚方重,望之可畏,即之谦恭,虚己常若不足。修身治家,居官立朝,与朋友交,一以至诚。守亳,亳人怀其德,为之立祠。亳大饥,公开仓赈济,量口给粟,五月而止,民无菜色。在潞,以邻境荒歉,流民至者相踵。公来安定,日为食以食之,一日,食饥者至暮,不暇食,遂感疾,犹强视事。未终前二日,亲祷雨,拜不能兴,忧民之心,瞑而后已。

(节选自范祖禹《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墓志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B.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C.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D.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唐宋时期常常由初入官场的人担任。
B.“数假邑事”中的“数”,与《鸿门宴》中的“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一致。
C.“靡有间言”的“靡”,与《诗经》中的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靡”同义。
D.“公劳来安定”中的“劳”,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辍飧饔以劳吏者”的“劳”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庭秉公办事,能力出众。担任修武县的县令,正确对待公家牧场的税收;在垣曲县,没有鞭打一个人,但能够按时收取青苗钱。
B.朱光庭竭力辅君,知无不言,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面对提拔或者罢黜大臣以及一些政事,他都勤勉努力,竭诚开导,很多意见得以施行。
C.朱光庭为人孝悌,端厚谦恭,为父亲筑庐守孝三年,事奉叔父尽其孝道,教诲诸位弟弟使家族和睦,看上去让人生畏,其实却是谦逊恭敬。
D.朱光庭忧虑民事,死而后已,在亳州、潞州发生大饥荒时,他开仓赈济百姓;临终前两天,还亲自析祷求雨,当时跪拜后都已经不能站起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春寒,公请罢燕,以祗天戒。
(2)一日,食饥者至暮,不暇食,遂感疾,犹强视事。
14.修建宋神宗陵墓一事,具体是如何执行的?结果怎么样?
2023-05-24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

王维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

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16.《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