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03 7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微软小冰出版诗集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将“作者是什么”的困惑再次带到文学理论面前,使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小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验证了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不过是一个现代神话,他/ 她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在文学批评中,一劳永逸的思维懈怠就是将文学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生平、感情、心理和趣味关联起来,这就不再需要思考文学的复杂性、多样性。

作者作为文本的过去,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能发现,《俄狄浦斯王》的价值、意义、美感并非根源于那个叫索福克勒斯的作者,也并非根源于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而是源自作品自身结构、语言和各种辅助手法。文学面向未来,那里作者已死,文本的意义犹在。

即使在面向现实的写作中,作者的意义也是可疑的。巴尔扎克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家,而他只不过是历史的书记。文学就是记录现实、摹写现实,文学的意义就是现实的意义,巴尔扎克越过了他自己,越过了作者,将文学的意义与现实勾连起来。作为书记员的作者,也就只剩下诚恳、忠实的美德。

罗兰·巴特借助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宣布作者已死,这显然并非随机的选择。恰恰是巴尔扎克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而非那些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证明了,“写作是中性、组合和间接的空间,我们的主体已经从中溜走;写作也是一个否定性的空间,那里以身体书写的确定身份开始,却又以所有身份的消失告终”。读者、批评家只是在书本的符号交织物中寻找写作安放于其中又在其中被不断否定的意义。作者作为文本意义的终极指定者,在书写的始发处就是存疑的。回到文学的原始出发点,从来就不是回到作者动笔写下文本第一字符的时刻。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中恰如其分地举出了两个例证: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当我们借助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文本时,我们回到了比作者更加久远、更加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当我们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窥探文本的内在心理时,我们追述的是作者不能自我主宰的无意识童年。批评的目的也就不在于重建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内心经验也渺不可寻,剩下的只是一个功能性存在,将诸多文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互文性观照。在“作者之死”留下的巨大空间中,话语才在这个空间中敞开它的不确定意义。文本只是话语表演的舞台,而不是作者留下的痕迹。

巴特和福柯在理论结构上杀死了作者作为文本创始者的意义。正是“作者之死”,留给了人工智能展开其创作的可能。文本的书写不再是作者的专有特权,而是话语结构方式的无穷可能。人工智能在巴特和福柯之后,在最后的生物学意义上给了作者最为致命的一击。罗兰·巴特的躯体书写也不再成为必要,作者不再是一个将一系列相关文本聚集在一起的名字,而是一个代码:AI。

福柯在他的理论中,区分了作为独特个人的实际作者和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建构起来的理论性符号作者,依然保有了作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体存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使得作者的生物学价值也受到巨大冲击。对于人工智能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读者和批评家们不再需要追寻作者是谁,出生于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社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情感遭遇,有什么样的趣味;甚至更不需要去追寻它的童年经历和无意识创伤。一言以蔽之,作者的身份彻底消解之后,它提供了一个我们去重新认识那些作者渺不可寻、时空不甚清晰的文本的另一种可能。诗可以言,诗即言。无论是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我们的孔子,都没有借助作者来说诗,但诗依然有它的价值。

——(摘编自徐晓军《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

材料二:

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最早表现为对于文学和艺术上的反介入的零度主张,后来表现为对于一种无意指活动性特征、中性、客观性的认识,再后来它被从结构论符号学上定义为对由二元对立的词项构成的聚合体的破除以及在此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片段式写作风格与审美追求,最后它甚至可以被我们理解为是他的人生态度。巴特对于“中性”的“欲望”如此之持久,研究如此之深入,我们不禁要问,他的用意何在呢?他说,“对于中性的思考是一种办法,为的是———无拘无束地———显示在时代抗争中的自身风格”,而在摆脱冲突性的二元思维模式以避开非此即彼的意指的同时,“我希望依循这种细微的差异去生活”。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他的这种努力无异于一种修炼。这一点似乎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巴特在学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谦恭、向别人学习的原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的一部分观念为其坚持和不断完善“中性”思考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印证作用,他的中国之行也为他实践自己的这种思考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张智庭《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与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是什么”的困惑早已存在,运用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使这一问题再次摆到文学理论面前,而且必须直面问题。
B.如果将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经历、情感、趣味等关联起来理解,就无法理解作品的复杂性、多样性。
C.罗兰·巴特有意选择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萨拉辛》来论证作者已死的观点,是为否定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
D.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最终可以理解为他的人生态度:摆脱二元思维模式,遵循无拘无束的风格去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福柯的“作者是什么”观点相同。
B.《作者是什么?》中举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事例,否定作者作为文本主体的存在这一观点。
C.亚里士多德没有追述索福克勒斯,而是借助文本发掘文学的意义,展现《诗学》的意义。
D.正是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让如微软小冰样的人工智能创作有了理论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讲授屈原的楚辞《离骚》,教师先展示屈原的生平介绍。
B.交流《红楼梦》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讨论王熙凤的出场语言。
C.观看曹禺的话剧《雷雨》,主持人开场介绍曹禺的创作背景。
D.翻开鲁迅的小说《药》,同桌就告诉说夏瑜的原型是秋瑾。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人工智能创作与“作者之死”理论之间有何关联?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 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 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 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

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 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 “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景花大价钱买匾板,却将门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老晋,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
B.老晋将刻字笔画少作为选择的标准,既是为了保证雕刻质量,又表现出手艺人的精益求精。
C.从老景对门匾的态度来看,客人说老景院落“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
D.字典中“一日三秋”并无“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之意,是客人的新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老景靠贩卖古董赚钱发财,说明老景并不是胸无点墨的,和下文老景的俗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B.客人的出现既为老晋解决了选择难题,又从侧面塑造了老景的形象,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有了波澜。
C.小说重在刻画老晋的语言和心理,没有具体描写他刻字的过程,可见作者侧重刻画老晋这个人物的品质而不是手艺。
D.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全篇围绕他帮老景雕匾的情节展开,着墨也比较多,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
8.结尾部分老景两次说到“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请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各自的作用。
9.小说中人物围绕“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俗”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善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韩[注]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城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节选自苏洵《权书》)

[注]韩,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B.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C.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D.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军者”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军”字含义不同。
B.“治寡者法欲简”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简”字含义不同。
C.“当敌之冲”与“一夫当关”(《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偃旗”,文中是放倒旗子,隐秘军情的做法,与《曹刿论战》中齐师“旗靡”状况不同。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环境,要分散兵力并缓慢行进,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
B.城堡有两种情况不易防守:一是士兵太少;二是城堡太小。但贤能的将领善用疑兵等也能出奇制胜,《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就有此描写。
C.在背靠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时,要让士兵认为阵形牢不可破,以此坚定信心;在进攻时,要使士兵觉得有危险,这样他们更会拼死作战。
D.在战场上,敌人会故意用一些行为迷惑我们,这时我们需要冷静观察,切勿盲动,因为敌人真要有所行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发现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
(2)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
14.国际时局风云变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百年强军的奋斗目标。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意义,以及有何借鉴启示。
2023-07-02更新 | 32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16.“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
2023-03-01更新 | 51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一模(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一)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