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15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B.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
C.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
D.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
B.文章第三段以“白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C.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
D.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
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
C.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
D.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犁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商代的甲骨文里有犁;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头;陕西出土的秦国铁犁,翻土更深,这是犁先进的一个标志。汉代的中国,由于铸铁技术的飞跃,铁产量大大上升,中国犁随之实现了升级,用铸铁头套在木犁头上。犁头分成了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位。汉代初期,耕地要两牛三人,有人负责做垄,有人负责敲碎土块,几个人,协力完成,比较麻烦。到了汉代中期,由于使用了优质犁,耕地只需要两牛一人了。东汉时推广了一边犁地、一边播种的铁耧犁。

由于犁的进步,犁地不再是需要多人协同的麻烦事,一家一户也可以搞定,中国小农经济开始了。而且,中国农民习惯用犁耕形成垄和沟,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方便在田里留下道路,方便农作,第二年翻耕还可以变沟为垄,变垄为沟,相当于轮耕。

中国的曲形犁壁,切开土壤的尖铧与推土壁之间是光滑的曲线,可以轻松地划出又窄又细的土沟,不会因为土坷垃和杂草的阻挡,一次次停下来清理。17世纪,这种犁被荷兰人带到了欧洲,又推广到全世界。

(摘编自小白村《曾领先世界的中国铸铁犁》)

材料二:

2012——2022年这十年,科技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这十年,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这十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十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我国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了全链条循环利用、全值利用。

(摘编自马爱平《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粮食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目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除了部分环节还依靠人力完成外,多数粮食生产基本完成了“机器换人”的历史性转变。

与传统的人工种田相比,农机的应用有利于贯彻科学种田的理念,采用标准化作业,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播种环节的种子浪费、降低收割环节的损失率,保证粮食有较高的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能够有效抢抓农时,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在丘陵山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我国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地块小而分散,到处都是“巴掌田”“鸡窝地”,种植结构复杂、品种多,粮食、经济作物的间套作普遍,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短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田间道路狭窄崎岖,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转运难。各地要加快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加快适应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制造,全方位提升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挖掘丘陵山区粮食增产潜力。

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我国农机发展的方向。我国智慧农业方兴未艾,无人农场、农机小镇在各地四处开花,农机深松作业监测、农业无人机植保、农机无人驾驶、收获产量监测、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等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农民从会种田变为“慧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拿着手机搞田管”。当前,我国农机正处于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的阶段,还要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网络信息无死角、全天候、低成本覆盖,加快培养掌握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作业水平,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摘编自刘慧《加速推动农机智能化进程》)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时期到汉代,犁不断进步,便于使用,节省了劳动力,由此开启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
B.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显著提高,为世界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
C.17世纪,中国先进的曲形犁壁被推广到全世界;今天,中国农具的机械化水平仍然领跑世界。
D.目前,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丘陵山区是农机化发展的“洼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这说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
B.与传统农机相比,机械化、智能化农机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表明科技有效驱动农业发展。
C.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作业对粮食增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D.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进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
6.十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我国农业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千江有水千江月(节选)

萧丽红

晨光中,贞观终于回到故乡来。故乡有爱她的人,她爱的人;人们为什么要去流浪呢?异乡、外地所可能扎痛人心的创口,都必须在回得故里之后,才能医治,才能平复。

一辈子不必离乡的人,是多么福分;他们才是可以言喻幸福的人——当车停门前,贞观抬头来看,整个人忽地跌撞撞下了车。

贞观今晚是第五夜在柩前守灵;白烛、白幛、白衣衫,连贞观的人亦是白颜色。

地下铺着草席,贞观叠脚跪坐于上,抬头即见着大舅众人;银山是长房长孙,按礼俗,大孙向来当小儿子看待,银山因此是重孝;贞观有时传物递件,不免碰触着他身上的重重麻衣,手的感觉立时传进心底,像是粗麻划着心肌过去——自第三晚起,阿妗们即开始轮换着回房小歇一下再来,她母、姨、姨丈等人亦是;说来贞观是外孙女儿,更可以不必守到天亮,然而这几晚,她还是不歇不困,行孝子孝孙的重礼。

贞观三岁时,她母亲生了弟弟;她从那岁断奶起,住到外婆家。

三岁的事,已经不能清楚它了,可是此时想起来,她还能记忆:四五岁时,睡在外婆边,天寒地冻的,外婆摸黑起来泡米麸、面茶,一口一匙喂她——

上小学以后,贞观才正式回家住;外婆知道她从小爱吃绿豆汤,五月、六月、七月,长长一个夏天,伊都不时叫煮绿豆。小学时代,下课还得排队回家,老人家就守在这边大门口,看一队队的小人头,等辨认出她,就喊着名字,叫她进去吃——

亲恩难报,难报亲恩——想到这里,贞观干涩的眼珠,到底还是渗出湿泪;原来——中国人为什么深信转生、隔世;佛、道两家所指的来生,他们是情可它有!若是没有下辈子,则这世为人,欠的这许多的恩:生养、关顾以及知遇的恩,怎么还呢,怎么还?

上次回来过年,也是在这个屋厝里,她帮老人和大妗做祭祖用的红龟粿,模具千只一样,都是寿龟的图案,拿来放在染红的米粿上,手随势一按压,木模子就印出一只只的红龟来;她将它们排在米箩上,一只一只的点着——三妗一旁拿着铰剪,沿着粿的形状,一边剪贴叶,一边抹生油,叶是高丽菜的叶;银蟾则半蹲地上,以小石臼捣花生。

小石杵一捣一舂,花生粒就迸跳来去,有些甚至喷出外面地上;银蟾又要捡,又要捣,左手不时还得围拱住半个石臼面,免得跳出来太多……如此没多久,倒捶着自己的手了!

贞观去替她,二人换过工作;她手才接小石杵,只捣那么几下,忽觉自己的心也是放在石臼里,逐次和花生一样碎去。

那一年,真的是她最难过的一年;大信隔着她,全无消息——

初五那天要上台北。母亲和她一起过这边来说;银蟾还延在三妗房里,母女二人,不知还讲的什么;她母亲与三舅说事情,贞观自己就弯进阿嬷房间。

一入内,老人家见是她,倾身坐起,又拉她的人半掩着盖被:“外面那样冷,你穿这么少?”

“才脱大衣的,阿嬷我不冷!”

没想到那一幕是今生见老人的最后一面了;祖孙各执着棉被一角对坐着,被内有手炉仔,贞观那一窝,忽的就不想出外界去。

“什么时候再回来呢?

“不一定呢,有放假就返来——”

“对啊,是啊,回来好给阿嬷看看,唉,一趟路远得抵天——”

“——”

“明天此时,你就在台北了;唉,人像鸟,飞来飞去!”

“——”

“阿贞观,你离这样远,又不能常在身边,你记着这句话——”

“阿嬷,我会记得,——”

“阿贞观,才不足凭,貌不止取;知善故贤,好女有德——”

那次晤对,是今生做祖母、孙子的最后一次,剖心深嘱的言语,也就成了绝响。

才不足凭,貌不止取;知善故贤,好女有德。

贞观此时重想起,那泪水更是不能禁;这一哭,哭的是负咎与知心;大信这样待她是应该的,自己有何德、何行,得到他这样一个愔愔良人,秩秩君子。

她在他心绪最坏时,与他拌嘴、绝裂,是她愧对旧人,有负斯教;天下之道,贞观也——父亲给她取这样一个名字,而她从小到大,这一家一族,上上下下,所以身相教,以言相契的,就是要她成长为有德女子;枉她自小受教——她不仅愧对父母,愧对这家,更是愧对名教,愧对斯人——

泪就让它直漓漓;泪变成血水,阿嬷和父亲,才会知得她的大悔悟——

葬礼一过,她大姨、大舅都先后离去;贞观觉得,以自己的心态,是无法再到台北过日子!

她要像小学校旁那些老农夫一样,今生今世再不跨离故乡一步。


【注】①阿妗:地方方言,指舅妈。②“贞观”两字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两字意即天地万物的发展有其规律,便是“正”。

文本二

血缘和地缘(节选)

费孝通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和银蟾一起做红龟粿和捣花生的细节,既表现了故乡的传统习俗,又将寻常生活情景刻画得真实而温馨。
B.贞观回想最后一次与外婆的晤对场景,领悟到外婆的牵挂与谆谆教诲,对自己和大信之间的纠葛有了新的认知。
C.小说通过为外婆守丧和过年时齐聚外婆家的描写,渗透了凝心聚力的家族观念,蕴含着动人的亲情和家族伦理。
D.文本一以细腻的笔触传达出厚重的中国文化心理,文本二则冷静地揭示出当代社会中血缘和地缘一体化的特点。
8.外婆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她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贞观希望“今生今世再不跨离故乡一步”,每逢佳节或特殊的日子,中国人即使千里迢迢也要回归故里,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两个文本探究其中的缘由。
2023-02-25更新 | 26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桓公曰: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见。立有,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于天下乎?管仲不对。桓公曰: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人不惧死。桓公曰: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小匡》)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B.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D.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与“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与“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两句中的“意”字含义不同。
C.“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D.“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则”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政,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桓公想修明政事以求合于时世,于是向管仲请教。管仲认为要从爱护百姓做起,他提出的爱民措施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C.管仲担任国相,桓公尊他为仲父。桓公流露出称霸天下的想法后,管仲先是委婉表示反对,然后再阐明自己的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