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18 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B.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被评价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D.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B.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6-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祭(节选)

余秋雨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悬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宜官的学生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篦子,这种篦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

“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未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道地的中国传统文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亚子、郁达夫们的古诗足以比肩古人,但时过境迁,社会接纳他们己不那么热情从容。
B.古代文人将艺术融于生活细节,具有独特雅趣,今人刻意追求反失去“随意性”的气韵。
C.只要营造与古代相类似的社会气氛和人文审美趋向,今人书法追上古人成就便指日可待。
D.作者认为在富丽的大观园里矫揉造作地筑一个稻香村,破坏了大观园的整体审美风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毛笔为抒情象征载体,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气质无法融入历史变迁的洪流、最终被时代肢解的复杂情感。
B.文章以汉代书法家师宜官为例,说明古代文人的书法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相生相依,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细节成为社会惯常。
C.结尾引用诗句“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营造出了古人沉浸于书法艺术创作,墨汁飘香、砚台生光的艺术情境。
D.文章视野开阔,语言优雅大气,有理性思考和终极追问色彩,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8.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当代书法“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9.在作者看来,古代文人书法队伍大、层次多、成就高,原因何在?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10. 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②威信敌国 ③召有司案图 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⑤当敛裳宵逝 ⑥拜送书于庭 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⑧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⑨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⑩虽趣舍万殊
A.①③④⑥⑦B.①②⑤⑥⑨C.②③⑥⑨⑩D.②③⑦⑧⑩
2023-06-1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1. 下列语句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卑鄙之人)                 征夫以前路(行人)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臣之辛苦(走投无路,处境艰难)
C.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不抑耗其实而己(这实际情况)
D.或取诸怀抱(心怀)                                        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
2023-06-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卒以   ②亦遂增   垣墙周庭   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在赵   ⑤事不见耳闻   琴书以消忧
   ⑦凡在故老   ⑧非有能早而之也   ⑨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⑩映左右   万物之得时   非有能硕茂之也   视而暮抚   且庸人尚
A.①③⑩/②/④⑤⑨/⑥⑪⑭/⑧/B.①③⑩/②④⑦/⑤⑨/⑥/⑧/
C.①③⑨⑩/②⑦/④⑤/⑥⑧/⑪⑭D.①③⑨⑩/②④⑦/⑤⑬⑭/⑥/⑧/
2023-06-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3.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③则告诉不许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⑥慈父见背   ⑦其制稍异于前   ⑧既自以心为形役   ⑨求人可使报秦者   ⑩窃以为其人勇士   不能喻之于怀   古之人不余欺也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农人告余以春及
A.①⑥/②④⑩/③⑧/⑤⑨/⑦/⑫⑬B.①⑥/②⑩/③④⑧/⑤⑨/⑦⑪⑬⑭/
C.①⑥/②⑧⑩/③⑨/④⑦⑪⑭/⑤D.①⑥/②④⑩/③⑧/⑤⑨/⑦⑪⑭
2023-06-1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故病且怠”与“余久卧病无聊”中“病”字含义不同。
“感吾生之行休”与“安能行叹复坐愁”中“行”字含义不同。
B.“帝乡不可期”与“终期于尽”中“期”含义不同。
“吾妻来归”与“归去来兮”中“归”的含义相同。
C.“深愧平生之志”与“余既为此志”中的“志”含义相同。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与“决负约不偿城”中“负”的含义不同。
D.“吾家读书久不效”与“他植者虽窥伺效慕”中“效”的含义不同。
“祖母刘悯臣孤弱”与“怀良辰以孤往”中“孤”的含义相同。
2023-06-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