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三模 2023-06-24 1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今非昔比,然而深海资源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准备阶段。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21世纪人类在垂向上深入海洋,主要依靠高科技,如果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是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

深海技术从探索来讲就三条——深潜、深钻、深网。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深潜技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

关于深钻,有一个大洋钻探计划,这是一个国际计划,进行了50多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是在1999年,我们在南海进行了第一个大洋钻探。

大洋钻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的岩芯,引领了深钻技术的发展。2004年三条破冰船在北冰洋打钻,打到了500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5000万年前这里不是北冰洋,而是一个温带的湖,里面有“满江红”。“满江红”是一种水藻,在当时生长很茂盛,今天在湖泊和稻田里也有生长。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湖泊,里面堆积了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发现,不用大洋钻探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一个是深网,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从前海洋研究是在船上测,一个一个点去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海水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地方测了,过一会儿不是这个数据了,现在的办法是要在一个点上长期观测。人类对于地球的观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面上、海面上;第二个阶段到空中去,就是遥感;第三个阶段到海底去,就是海底观测网。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在陆地上的实验室,可以收到洋底的信息。而长期观测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厄尔尼诺”暖流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现在能够预报了,原因就是在太平洋放了70个多个锚系来进行长期观测,后来发现,“厄尔尼诺”的根源不是在美洲边上,而是在西太平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深潜也好,深钻也好,都是在20世纪产生的,唯独深网到了21世纪才真正地开展,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日本在2011年东北大地震之后,在2015年就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观测网,这条缆线长5700公里。中国也有了类似的国家计划,2019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现在正在建造两个部分,一个在东海,一个在南海,计划5年要建起来,建起来以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观测网之一。这是很难办的事情,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挑战很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

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深海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在人类向深海进军当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推动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摘编自汪品先《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才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
B.“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载人深潜器,可用于我国对深海的探索。
C.“满江红”是一种水藻,今天还有生长,海洋深处有“满江红”的地方就有石油。
D.“厄尔尼诺”暖流是一种过去较长时间内气象部门难以预报的反常的自然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中蕴含的无数宝藏,驱动着人类不断地探索海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曾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今天,海洋仍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
B.海洋油气业居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之首,接近一半的海洋经济都与油气有关,油气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C.深海探索有深潜、深钻、深网这三种技术,在深钻方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岩芯的大洋钻探引领了发展。
D.深网是在21世纪才真正开展的,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我国直到2019年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最大的特点是黑,在深度不到200米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入。
B.虽然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深海到底是否有丰富的资源,应该如何进行开发,人类还知之甚少。
C.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非常厉害,因为有专家认为北冰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北冰洋钻探还发现了地质的变化。
D.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建设深网将推动人类对地球的深入观测。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
4.我国自主研发并建造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并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简要点评。
5.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写于悲痛中

茅盾

十九日下午三时接到我妻由上海拍给我的急电,报告鲁迅先生逝世,促我速回上海,真如晴天霹雳!我不能相信!十月十日下午,我到上海大戏院去看苏联名片《杜勃洛斯基》,恰好遇着鲁迅先生和他夫人、孩子,我们坐在一处,谈了好多话。十日离十九日不过八天,我怎么能够相信会出了这样大的乱子!

然而电文上明明写着“周已故”,这“周”不是“大先生”还有哪个?不是他还有哪一个“周”能使我妻发急电来促我速归?

然而我却因为痔疮发作,卧在床上动不得。我恨极了这一次忙里偷闲的旅行!我发了个回电。仍旧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够勉强就道,夜里我躺在床上,回忆着十日和鲁迅先生在上海大戏院里的谈话,又回忆着十月二日(或三日)我和G君到鲁迅先生家里给他拍照那一个下午的谈话,又痛苦地猜想这“晴天霹雳”的来由。凭那两次最后的晤面,我不能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于十九日逝世,虽然和G君去访他那一次回来时,G君在车中对我说:“今天看见鲁迅的面色和精神比我意想中好些,可是他若不赶紧转地疗养,总是危险。”我又记起史沫特菜女士在八月初离上海去避暑时,也对我说:“他此时虽然好得多了,可是靠不住,一定要转地疗养!他自己总说不要紧,可是患肺病的人自己常常是乐观的啊!”八月中旬,鲁迅先生拣定了转地疗养的地点是日本镰仓。可是后来又不果行。夏天却已过去了。九月中我晤见他,他说暑天已过,索性再过几时,或者到香港去换换空气。谁知道十月中旬忽然这晴天霹雳!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若能把转地疗养这问题很早布置得妥当,则鲁迅先生不至于因有事实上的一些困难而迁延了这三个月的工夫,我们太不负责,我们这罪不能宽饶!我们太不中用了!

十九日一夜,在这样悲痛回忆中过去。二十日清晨,我跳起来决定乘早班船再转火车,可是疼痛如割,刚走得一步便蹲下了!我太不中用!我没有法子瞻仰先生最后的遗容了!

“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文化界也只有几个鲁迅,鲁迅是太可宝贵了!”这是G君在十月二日和我去访鲁迅先生后回来时的话。但是,但是我们太不宝贵鲁迅了,我们没有用尽方法去和鲁迅的病魔斗争,我们只让他独自和病魔挣扎,我们甚至还添了他病中精神上的不快!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愧对那几位珍爱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

(有删改)

文本二:

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

茅盾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是一九二七年十月,那时我由武汉回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回,我却没有到他寓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

这以后,我长住上海,不再走动,所以和他见面的时候也多了。不过我所知道的关于他的私生活,亦不多。现在追忆起来,觉得有些事虽然未经人道及,但是大都牵涉到过去十年间文坛上的“故事”,此刻暂时不提起也好。此外,好像大家都已听说过,我如果再来写,亦殊嫌蛇足。无已,从他治病这方面说一件事吧。

今年是鲁迅先生的六十冥寿,如果我们是在替他做生日,该多么好!他五十岁生日那天,上海文艺界同仁曾在一个荷兰餐馆里为他祝寿。记得那天到会的外宾只有二三人。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或感觉到)鲁迅先生活不过六十岁!

不但那时,在一九三五年如果有人说鲁迅不久于人世,那一定会被认为是“黑老鸦”。鲁迅自己从未说他身体不好,人家看他也认为好;他精神抖擞地战斗着。但在这一年十一月,有人“发现”了鲁迅身体实在不好。

记得是十一月七日(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上海苏联领事馆招待少数文化人到领事馆去看电影。中国人去的只有五六个,其中有鲁迅和他的夫人、公子。那晚上看了《夏伯阳》,鲁迅精神很好,喝了一两杯“伏特加”。史沫特莱喝得很多,几乎有点醉了;但在电影映完休息时,史沫特莱严肃地对鲁迅说:“我觉得你的身体很不好,你应该好好休养一下,到国外去休养。”

“我直觉到。我说不上你有什么病;可是我直觉,知道你的身体很不行!”

鲁迅以为她醉了,打算撇开这个话题,然而史沫特莱很坚持,似乎马上要决定:何时开始治病,到何处去,等等。她立刻要得一个确定,并且再三说:“你到了外国,一样做文章,而且对于国际的影响更大!”

那晚上没有结论。但在回去的汽车中,史沫特莱又请鲁迅考虑她的建议,鲁迅也答应了。过了一天,史沫特莱找我专谈这问题。总结她的意见:她认为鲁迅如不及时出国休养,则能否再活多少年,很成问题。

鲁迅后来也同意了——虽然他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并且也谈到,在休养时间他有机会完成《中国文学史》的著作了。但在不再反对之中,鲁迅也表示了如果当真出国,问题却还多得很,终究还是不出去为好。

到那年年底,史沫特莱说是接洽已妥,具体地来谈怎样走、何时走的时候,鲁迅早已决定还是暂时不出去。有过几次的争论,但鲁迅之意不能回。鲁迅的意见:自己不觉得一定有致命之病,倘说是衰弱,则一二年的休养也未必有效,因为是年龄关系;再者即使在国外吃胖了,回来后一定立即要瘦,而且也许比没有出去时更瘦些;而且一旦出了国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据我猜想,那时文坛上的纠纷,恐怕也是鲁迅不愿出国的一个原因;那时期有人在传播他要出国的消息,鲁迅听了很不高兴,曾经幽默地说:他们料我要走,我岂不走,使他们多些不舒服。

出国问题争论的最后结果:过了夏天再说。因为即使要出国,也得有准备,而他经手的事倘要结束一下,也不是一二个月可以完成的。

不幸一九三六年二月尾,鲁迅先生就卧病,这病迁延到了秋季,终于不救。

(有删改)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因痔疮发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但仍然希望第二天能赶回上海,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
B.“我”因不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逝世,就回忆起最近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来看,鲁迅先生的突然逝世完全没有任何征兆。
C.“瞻仰”“冥寿”等词语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也使文章显得庄重,从而有助于作者表达对鲁迅先生无尽的哀思。
D.鲁迅先生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听了“很不高兴”的话也“幽默”地回复,体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
7.关于文本二中写鲁迅先生“治病”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1935年,鲁迅先生从未说他身体不好,G君看他也认为好,他仍精神抖擞地战斗着。
B.史沫特莱酒后建议鲁迅先生到国外休养,鲁迅先生认为她醉了,对其建议不屑一顾。
C.鲁迅先生后来对出国休养不再反对,但他表示出国还有很多问题,还是不出去为好。
D.鲁迅先生最终没出国休养,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一旦出了国自己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8.《写于悲痛中》一文情真意切,鲁迅先生逝世给“我”带来的“晴天霹雳”之感一再出现。“晴天霹雳”之感蕴含着“我”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题为“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作者却不惜笔墨详写鲁迅先生治病之事,这是否矛盾呢?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昂上言

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本二:

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瞾,故《赞》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明堂大学,在昔帝王所以恢大教化之地,自非右文好治之主,为之犹愧无以称其举,岂淫艳荒惑、险刻残设妇人之所宜与乎?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

(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


【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瞾)上书进言。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欲B睦C人D伦E兴F治G纲H失I之J本K而L求M之N末O不P可Q得R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诗经》,也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评《诗经》“思无邪”。
B.“委而不论”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相同。
C.“济”意为“补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字含义不同。
D.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辰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
B.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
C.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
D.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2)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14.文同写《拾遗亭记》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6-21更新 | 46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放白鹰两首(其二)

   

寒冬十二月,苍腐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②,自有云霄万里高。

   

越海霜天暮,辞韬野草干。

俊通司隶职,严奉武夫官。

眼恶藏锋在,心粗逐物殚。

近来脂腻足,驱遣不妨难。

[注]①八九毛,始获之鹰,剪其劲羽。②啅,鸟鸣,这里有聒噪之意。③俊通,精通。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写刚被捕获的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鹰不能展翅腾飞而去。
B.聒噪的燕雀不理解鹰的飞上云霄之志,“莫相哼”表达了诗人对燕雀的态度。
C.罗诗写鹰近来脂肪增多,习惯了养尊处优而不肯尽职,驱遣它也就不容易了。
D.李白以鹰自况,而罗诗中鹰的形象让人联想到那些一直不忠于职守的武将。
16.李白和罗隐对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