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A)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22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显然是将小说纳入了传统知识范畴,并未关注文学性。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然而,唐人魏徵等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小说置于子部,与儒、道并列,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明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因风情丽逸而致市井轻浮之徒争相诵习。该小说集在韩、日等东亚文化圈深受欢迎,可它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被官方明令禁毁的小说,这在本质上是对其文学性的否定。此外,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传统,仍把小说放在子部,依旧强调小说的教化及学术功能。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

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在一些私人书目中也有所体现,明人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了一些章回及话本小说,实际上是将白话小说置于子部。清人赵翼将小说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还是将小说置于传统知识谱系。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

即便到了近代,梁启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仍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将小说视为启发民智的工具,其功利性小说观与文学的审美价值背道而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革新道德”“宗教”“政治”“人格的任务赋予小说,过分强调小说的实用性。晚近西学东渐之风并未彻底改变国人的传统小说观。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演义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

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写照与反映。明清时期官方一般奉诗文为文学正统,而小说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尽管当时小说面临着官方屡加禁毁等尴尬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其关心的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有较好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基础,其创作与传播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当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优劣进行鉴别也是必要的。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综合、交叉研究。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小说和伦理、小说和绘画等。

西学进入中国之后,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同时小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小说观念下建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赋予了传奇(传奇性传记)较高的地位。这种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忽视了小说、传记原是不同部类书籍的事实以及二者在性质和体式上的差异。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摘编自王广禄《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桓谭忽视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强调其说理的实用价值。这种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B.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高度繁荣,并没有改变小说批评中存在的“非文学化”倾向,部分小说因此遭遇不公正的评价。
C.康有为将小说单列为一类,将其置于子部,而且与“文学”并列,这说明他仍旧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的首要任务。
D.小说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创作的优秀小说目前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也一直没有得到文学史的关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他们认为小说以说理为宗。
C.道统文学观对中国古代多数小说批评家以及小说家都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D.结合中国古代史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籍认为韩愈的《毛颖传》“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
B.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论《水浒传》是“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
C.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
D.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指出,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B.文中句子“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处心积虑”写出了用尽心思探寻。
C.第③段结尾说“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颇具哲理。
D.文中“近乡情更怯”写出了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注],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陛下诚宜虚缺数郡,以俟振旅之臣,重复厚赏,加于久役之士。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竟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则烽火精明,守战坚固。圣王之政,必因人心。今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诚非其宜。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 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注]召信臣:西汉时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B.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C.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D.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棨戟,古时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B.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文中“视事三岁”,指杜诗到任工作三年。
C.比,意为挨着,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不同。
D.猥,意为随意,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猥”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在担任侍御史期间,杀掉了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的萧广,受到皇帝的赏赐,后又受皇帝派遣去讨伐贼人杨异。
B.杜诗任南阳太守时,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人们比作召信臣。
C.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再长期担任要职,功臣难免怀恨在心,于是上疏请求降职。
D.杜诗富有才能,政绩显著。年少时担任地方官吏便有公平美称。东汉时屡建功勋,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才拒绝他降避功臣的请求。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4.请简要概括杜诗受皇帝重用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和孔倅,郡斋新栽竹

王之道

君心节直更心虚,移植并庭除。好在红蕖相映,卷帘如见吴姝。

清风明月,君无我弃,我不君疏。况有骚人墨客,时来同醉兵厨

【注】①南渡之后,王之道因为主张收复失地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遭谗贬谪,罢官闲居了二十年。此词作于闲居之时。②兵厨,代指储存好酒的地方。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心节直更心虚”直呼刚移栽到院子里的竹子为“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好在红蕖相映”是说幸好有荷花的一抹红色映衬,否则只有竹子,颜色会很单调。
C.“卷帘如见吴姝”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新竹比作吴地的美女,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D.“况有”一句表明作者不仅有赏竹之乐,更有骚人墨客为友之乐,体现了自足的情怀。
16.作者通过竹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