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6-26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绘画、园林、建筑、戏曲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类文化总是在历史的传承中实现积淀与拓展。与此同时,新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养分,融入新的文化肌体。这就需要我们面向当代社会,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

用当代眼光打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时代精品。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异彩纷呈。浙江美术馆白墙黛瓦、坡顶穿插,以其江南水墨画般的风韵成为中国风建筑的典型之一。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以沉浸式研戏、赏戏的方式,让观众在实景和妙趣的穿越中亲近经典戏曲剧目,感悟戏曲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学。通过传统艺术的流行表达,将中华文化丰富矿藏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意蕴的美育精品,意义深远。

注重用传统艺术为青少年成长奠定基础。我们应该持续加大力度,注重整体联动、润物无声,重视传承质量,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引导青少年全方位认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台前幕后发挥传承热情,在体验实践、学习传承中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更好地培根铸魂、温润心灵。

(摘编自龙开胜《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

材料二:

近年来,文艺创作中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之作频现,以积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引领新时代的国风国潮热,《经典咏流传》《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爆款”“出圈之作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风舞蹈《纸扇书生》是对川剧折扇技法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翩翩少年的阳刚朝气和书生气质跃然灵动,一扫人们心目中古代书生的僵化和呆头呆脑印象。央视推出的文化创新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带领观众徜徉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与伏生、司马迁等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通过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在庄严的历史仪式感中激发起了观众澎湃的民族自豪感。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则将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表现的主题和对象从王希孟的山水转化为青绿衣裙、蛮腰高髻的女子,原来长长的画卷所承载的帝王趣味经过舞蹈编导的奇妙构思,转化为舞剧所传递的民众审美,人间烟火气和人情味充盈其中,以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意象承载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改革进程和媒介生态中,文艺创作的创新表达获得更多的新技术赋能,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典籍里的中国》专门设计了全包围式的立体舞台,270度环屏和侧幕及贯穿舞台中央的甬道,如时空隧道般串联起节目独创的多场域古今对话场景,使不同年代典籍里的故事可以同步呈现,观众亦可随座椅的旋转来转换视角。节目综合运用了AR、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技术强化了观众沉浸感的获得。河南卫视2021年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把作品的主题与5G、VR等技术手法完美融合。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成就了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当前媒介语境下,互联网的双向互动、去中心化传播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对传统文化进行两创的艺术作品在不同平台的宣发策略已不复是简单的文案内容复制,而是以大范围、全覆盖、系统化的平台链条式组合宣发,来提升作品观看流量和受众人数。一是注重通过短视频平台来拓展文艺作品的影响力,通过小而精的短视频,在最短时间内把节目亮点呈现给观众,更加直观、便捷地向网端传播。二是注重提高和维持社交媒体的话题热度,注重话题的持续发酵。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大众最常使用的公共社交平台创造互动话题,并且注重利用网络大V、公众人物以及权威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催化作用。河南卫视的奇妙游节日系列节目选择在B站播放,观众在观看时可以实时发表弹幕评论,这种即时评议互动的方式在拓展节目内容的同时,也营造了节目交流互动的收看氛围,提升了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塑造了公众的集体记忆。

当代文艺创作应从珍贵文物、古典文献和民风民俗等历史遗存中挖掘和寻找创作源泉,使更多爆款出圈之作进入大众视野,在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当代视角观照中华文明,努力挖掘和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宝藏中的时代命题和当代价值,从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创造的重要推手,并以节目的影响力来进一步唤起公众的文化自觉,以节目感召力激发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摘编自张有平《新媒介催生两创”“出圈佳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挖掘和发挥书法、绘画、园林、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对于提升青少年的审美素养意义重大。
B.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的文化肌体,用当代眼光打造时代精品,使之能唤起公众的文化自觉,能为国人培根铸魂,湿润心灵。
C.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佳作《只此青绿》既厚植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又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技术赋能。
D.让“两创”的艺术作品在公共社交平台宣发,并在平台创造互动话题,能提升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能塑造公众的集体记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技的技术赋能和媒介融合的多维传播赋予了传统艺术美学的意蕴并使之绽放时代光芒。
B.传统文化类节目经过创新创优后其趣味性娱乐性更强,吸引力更大,而其美育功能相对有所削弱。
C.珍贵文物、古典文献是现代创作的源泉,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推手。
D.《最美中国戏》《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在实景和妙趣的“穿越”中亲近经典,获得沉浸感的体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并使之起到积极影响”的论据的一项是(     
A.运用数字科技,结合声光电技术创作而成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B.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翻录的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一经播出,深受广大京剧票友的一致好评。
C.苏轼《木石图》中,一株枯树、一块怪石,数枝焦墨竹叶点缀,表现出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和傲然挺立的风骨。
D.班主任设计了“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的短视频,并配有日本动漫型少年舞蹈和劲爆音乐,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追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每逢佳节出爆款,端午将至,你的家乡即将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设计几条方案,让这次龙舟大赛“出圈”成为“爆款”。
2023-06-2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生存还是毁灭(节选)

鲍鹏山

面对着司马迁,我惶恐不能下笔已经很久了。我感到他无比巨大的存在,却无法把握他的一丝踪影。于是,一个白天一个白天我在校园里转悠,一个夜晚一个夜晚我在书房中叹息。我的纸上没有写出一个字。……

我不知不觉地低声吟诵出下面的文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这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一段有名的台词。当我吟诵到一柄小小的刀子时,我的心头一惊:太史公!你的那柄小小的刀子呢?

也许是司马迁所从事的事业太伟大了,上天不得不给他一些曲折与折辱;他将要达到的成就太伟大了,他的经历似乎不能太单纯。就在他的创作进行到第六个年头时,也就是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了援救李陵一家老小的生命,为李陵辩护,武帝大怒,下司马迁狱。第二年,司马迁被判死刑。

当满朝文武都在对一个没有申辩机会的败将李陵,媒孽其短,必欲置那哀哀无告的一门老小于死地时,只有他挺身反抗!而反抗的结果,不仅不能挽救李氏一门老小被斩尽杀绝的命运,他自己也被判了极刑!

汉律,死刑可以用钱赎,也可以改施宫刑。钱,秩比六百石的司马迁是没有的,亲朋好友们如何呢—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既没有帮他出钱的,也没有帮他求情的。看来,他只有独自面对那些冷酷的刀笔之吏,在死刑与宫刑之间做出无比艰难的抉择了!

那柄小小的刀子在眼前晃动。是抓起它,闪电般了结自己的一生,一了百了,还是对它投以轻蔑的一笑,挥挥手,拂去它,忍辱负重,继续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那一年,他四十七岁,早已不惑而届知天命,以他的学问与境界,早已视死如归。

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如果他此时死了: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他人微位轻,死了,也没有人注意到他。

不能与死节者比——现在去死,不是死于节,而是死于罪。人们会认为他是由于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所以,不能死!

司马迁赏识那些轰轰烈烈的死,也歌颂那些隐忍就功名的生。他喜欢屈原、项羽、李广这样的掷生命如碎碧玉的壮烈;可他也喜欢伍员、勾践这样的保生命如保青山的坚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在伍子胥传后,司马迁议论道:

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他这就是在说自己啊!

《史记》草创,还未完成,恰逢此祸,痛惜《史记》不能完成,所以他接受这极辱之刑而没有愤怒之色……

有人把司马迁著《史记》称之为文化复仇,我在感情上接受这种说法,并为之击节:好!复仇!向汉武复仇!向秦皇复仇!向商纣复仇!向夏桀复仇!向一切专制君主复仇!向践踏人、不把人当人的专制制度复仇!

三年后,随着李陵冤情的洗雪,司马迁也走出监狱。

五十岁了!知天命之年了!他的思虑已非常人可比,他的见识之高,在中国历代史家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的浪漫情怀,为现实之残酷所折辱,如同一树婆娑而为秋风掠夺,却恰好删繁就简,真骨凌霜,苦难风流;他的多爱品性,为专制之铁蹄所践踏,如同一池荷花而为严寒凋杀,又正似去伪存真,傲枝听雨,艰苦卓绝。在血水中洗过的司马迁,双目炯炯,眼光更辛辣,心智更深沉,而文字手段臻于炉火纯青。司马迁,以其清洁淳朴的精神,与其清洁明净的语言,成了中国古代历史这一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公元前90年左右,司马迁的行踪消失了。

他为多少人留下了从生至死完整的行状?但他自己,却走向历史的迷蒙中。

多少学者在考究他死亡的时间与原因。我想我能明白:他的《报任安书》就是他的绝命之作。任安给他写信请求荐举那么久了,他不回信,偏等到任安被打入死牢一切都不可挽回时,才给他回这封信——而这封信,又并不是对任安有什么交代,而是交代自己的遭遇及心灵——这难道不奇怪吗?是的,他的这封写给狱中死囚的信定会被狱吏上交,所以,这封信是写给武帝的!他要对他进行控诉,而后世的一切读者,都将做他的目击证人—他控诉武帝对他的迫害,他也对之报以轻蔑的哂笑:我,司马迁,以一个人的微弱的个体力量,顶住了来自庞大体制及国家机器给我的一切压力,完成了《太史公书》的创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现在,我已无所畏惧了!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我曾经如勾践、伍子胥一样隐忍,而现在,我可以学学项羽、李广的壮烈了!

于是,我似乎看到,当司马迁让人把这封信送走后,转过身来,平静地走到书桌前,在案下拿出了那把小小的刀子,这小小的刀子闪着精致而冰冷的光。司马迁端详着它,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

(选自《风流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写起,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最终被判处宫刑,作者详写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为了充分表现司马迁与李陵的友情之深。
C.司马迁喜欢保生命如保青山的坚韧,更喜欢掷生命如碎碧玉的壮烈,隐忍而生和壮烈而死都是他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
D.作者推测《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绝命之作,是因为这封信其实是写给武帝的,在完成了复仇之后,他的行踪就永远消失了。
7.作者称赞司马迁“在中国历代史家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著《史记》时已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个年龄让他拥有了极高的见识,已非常人可比。
B.遭遇过“李陵之祸”后的司马迁,眼光更辛辣,心智更深沉,精神更清洁,文字手段臻于炉火纯青。
C.司马迁的多爱品性和浪漫情怀,虽为专制的残酷现实所折辱,却恰能让他删繁就简,去伪存真。
D.清洁淳朴的精神和清洁明净的语言,使司马迁成为中国历史泥塘里难得一见的光彩和锋芒。
8.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文段的语言特点。
9.有人评价鲍鹏山的文章:“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人也。少甚贫,而性特俊拔。既入太学,有文誉。宝祜中,丁大全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监察御史吴衍劾宜中等,削其,拘管他州。由是,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

……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达时务。

德祐元年二月,似道丧师芜湖,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上疏乞正其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以示不党于似道。

时命张世杰等四道进师,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督。王蝓请以一丞相建间吴门,以护诸将;不然,则己请行。宜中愧,始与梦炎上疏乞行边。事下公卿议不决。七月,世杰等兵果败于焦山,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宜中遣使军中请和不得,即率群臣入宫请迁都,太皇太后不可。宜中痛哭请之,太皇太后乃命装俟升车,给百官路费银。及暮,宜中不入,太皇太后怒曰:“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邪?”脱簪珥掷之地遂闭阁群臣求内引皆不纳。盖宜中实以明日迁,仓卒奏陈失审耳。

宜中初与大元丞相伯颜期会军中,既而悔之,不果往。伯颜将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陆秀夫奉二王入温州,遣人召宜中。宜中至温州,而其母死。张世杰舁其棺舟中,遂与俱入闽中。益王立,复以为左丞相。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至元十九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注】,后没于暹。

(节选自《宋史·陈宜中传》)

材料二:

公讳宜中,字与权,谥文靖。自幼颖异,秉性激烈。登景定壬戌进士,授户部郎中,累迁太常少卿,摄礼部侍郎。时闽缺帅,拜显文阁侍命,督诸路军马。阅岁,除刑部尚书,转升签书枢密院、左丞相。公鞠躬尽瘁,历相四朝,勋业灿然。祥兴癸未,上命至占城、暹罗国乞师,归崖山之界,闻宋亡,竟溺死,浮尸海上。里人成以为异,遂收殡葬。

(节选自《陈氏宗谱·宜中公像赞》)

【注】暹(xiān):即暹罗,泰国的旧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句读相应位置的字母。

脱A簪B珥C掷D之E地F遂G闭H阁I群J臣K求L内M引N皆O不P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削其籍”中“籍”的意义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不同,与“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相同。
B.“宜中以为似道已死”中的“以为”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C.“宜中遣使如军中请和不得”中的“如”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中的“如”含义不同。
D.“竟溺而死”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惑而不从师”中的“而”都不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宜中等六人因上书攻击皇帝宠臣丁大全,被打击报复,六人均被削籍,拘管在其他州府。士大夫们一致盛赞他们,称他们为“六君子”。
B.贾似道曾经很看重陈宜中,贾似道入朝为相后,就曾为陈宜中求情。当贾似道丧师芜湖后,陈宜中却上书皇帝要求纠正贾似道的误国之错。
C.王爚请求派一位丞相在吴门设立都帅府,用以统率诸将,否则就请求让自己前往。陈宜中深感惭愧,于是向朝廷上书然后亲自赴边督战。
D.陈宜中入宫请求迁都,一番痛哭之后才获得太皇太后同意,但是两个人约定出发日期时却出现了误会,只因陈宜中仓促间表达不周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14.关于陈宜中的最终结局,《宋史》“遂不反”“没于暹”和《陈氏族谱》“闻宋亡,竟溺而死”的记载不同,结合其生平事迹,你认为哪种结局更接近事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返照

唐·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注]这首诗大致是杜甫于大历元年至二年(766—767年)旅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①楚王宫:楚王之宫,相传楚襄王所游之地。②绝塞:极远的边塞地区,这里指夔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宫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它们来代表夔州。首联两句写景,互文见义,描写了夔州雨后黄昏的景象。
B.颔联点题,斜阳返照江水,好像山壁都翻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浓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
C.诗人年迈穷愁,肺病缠身,只有高枕而卧,身在遥远的边塞,忧愁的时候,他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只好早早闭门。
D.《招魂》出自《楚辞》,据传是为了悼念屈原所作。杜甫将自己比作南方未招之魂,借助典故表达自己深沉的悲慨。
16.《返照》与《登高》都是杜甫在大历初年旅居夔州时所作,两首诗表现的情感也非常相似。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相似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