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中 2023-06-25 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什么?日前有生生不息说、融合说;亦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凝聚性等解释,不一而足。以上见解在文化功能论、文化象征论的框架中展开,既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认识角度、学术立场、学科背景及认知层次的差异,也说明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及跨学科等特点。千年运河、沟通南北是大运河区别于长城、黄河的重要特点,在千年南北所建立的时空之中,运河沟通的功能最为显著。当下,大运河既是国家文化符号,又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兼具运输功能、生活场域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流,还是一种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的文化。

联通是运河人工开挖并利用自然河道联江达海以通四域的功能。封山浚川、连接江河湖海是中国传统天下观和帝王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自春秋以来,各级各类政权所不断进行的开凿运河的实践,正体现了对这一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大运河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部分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流通是运河因联通而带来的物流与信息传播,以及进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漕运是运河最重要的流通功能。所谓者,与车运相对,车运谷曰转,水运谷曰漕。与浙东运河相连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宋逐渐取代了汉唐以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世界范围内的物资流通渠道。明代中后期的大运河已成为一个磁场,吸附着各层次人群作南北流动。人们利用大运河所提供的交通和通信之便打开了地方间的经济联系。变通指运河本体、漕运制度则变、变则通的进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技术更新与观念变革。运河的变通。政治层面上终以利漕运为目的。社会层面上则以益平衡为结果,同时变通本身又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运河的畅通既蕴含着古人人定胜天、物尽其用的积极态度,其间也有一定程度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融通是河流流动所带来的流经区域文化融合的态势。大运河作为人口迁徙、信息传播、物资流通的载体,使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叠加并彼此渗透,促使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形成日渐密切的融合。融通,并非指运河将区域文化融为一体,而是指其形成了一气周流的态势。融合并非各种元素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形成新的变量,而是指多元文化及运河之间融合自洽的状态。

当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背景之下,依然是大运河文化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特点,它所演化出的联通、流通、变通及融通的功能虽已部分发生变化,但其精神的核心要义依然可以贯通古今,万物流通带来的不仅是扁平世界的趋势,还有世界文明的互鉴。大运河文化以其达之力,继续形塑着中华文化,推动着社会发展。

(摘编自吴欣《大运河的文化特质》)

材料二:

早在五帝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河道的治理与疏通工程。河道的治理与疏通,可以预防洪水的泛滥,也为水陆交通和灌溉提供了便利。春秋开始,漕运的功用逐渐显现,对古代政权的巩固、军事的胜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隋唐以降,漕运作用更加重要,甚至成为维系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命脉。

运河与漕运是与古代社会各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古代的都城选址、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而新的政治中心的建立反过来也会影响运河和漕运的发展。元代以后,为了保障大都的物质供应,改变了隋唐以来南北大运河的具体线路,变曲为直,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元大都的繁荣。并且随着大运河线路的开通,又有一批新的运河城市兴起与繁盛。而运河的开通与漕运的发展又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方铭《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光明日报》2022121214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跨学科等特点导致了学者认知上的差异,正是对运河文化特质认识上多元化的体现。
B.从“联通”的特性与价值角度来说,大运河拉近了中国南北距离,有利于形成稳定与平衡的国家战略格局。
C.“融通”是大运河所流经众多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是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多元文化及运河间的融合。
D.元代以后,朝廷调整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流经路线,修建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都物资供应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以大运河为例,主要阐述了其在交通、灌溉以及经济、政治中的特殊作用。
B.大运河成了文化符号和文化标签,这是在“千年”与“南北”建立的时空中构建起来的。
C.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有利于世界范围的物资流通,并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
D.从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层面来说,运河的“变通”功能体现出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考量。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大运河“融通”功能的一项是(     
A.东南郡邑,无水不通;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B.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C.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
D.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如吴、楚之制。
4.结合材料二,简要梳理运河、漕运与古代中国的关系。
5.材料一认为运河是“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1-30更新 | 1166次组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聃,即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B.“君子之学必好问”中的“君子”指地位高的人,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中的“君子”含义不同。
C.《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D.匹夫,文中指平民百姓,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说》论证“问”的重要作用,指出古人择人而问,如果问三种人(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就会有收获,问对人,必有得。
B.如果不诚心实意地喜爱学习就不能虚心,如果不能虚心就不喜爱问;学“古人之学”和问“古人之问”对于“好问”是很重要的。
C.两篇选文都劝说人们要向各种人虚心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侧重“师”(从师学习)的角度,而《问说》侧重“问”的角度。
D.两篇选文语言很有特点,句式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效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14.《问说》中批判了今人“所问非所学”的哪几种情况?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宋)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倅:即范昂,曾任滁州通判;倅:副职。辛弃疾为范昂赴临安送行而作此词。②莼:蔬菜羹;鲈:鲈鱼脍。③夜半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④视草:为皇帝起草诏书。⑤却: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都不管”“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既设想友人别后归途情景,又暗喻范倅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
C.“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格调转亢,词人用积极的精神、昂扬的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D.“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词人借酒消愁,为酒所困,流露了无可奈何、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16.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结合该词下阕简要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