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7-10 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一段优美的山水描写后论道:“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那么,他为何会如此推崇谢灵运呢?答案或即“能与其奇者”五字。这五字其实包含了两点值得关注的信息:一是“奇”字,即山水本真之奇异;二是“能与”两字,“与”有称许之意,“能与”即有能力用语言文字给予称许。因此,“能与其奇者”不但要能够发现山水之奇,还要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称颂出山水之奇。

谢灵运《山居赋》曾对西晋之前的山水审美作过批评,认为仲长统和应球所希求的良田美宅,历代帝子王孙豪贵们占有的山川苑囿,均被表现为域中极富丽之地,这些山水其实只是畋游欢宴之场。东晋开始的山水书写在纵放宴游之外,增添了以山水澄怀味道或玄想证悟的功能。山水无论被作为畋游欢宴之场,还是仙境或玄想证悟之境,作者本意尚未落在山水本真之美上。

东晋至刘宋,随着奇山异水自然之美逐渐被揭示,之前发展起来的山水作为欢宴之地、仙境、玄思证悟之场的功能,在谢灵运作品中虽还有具体而微体现,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山水书写开始将重心放在寻求奇山异水的过程,这种“异”非再是玄想的仙都或神丽之境,而是山水自然本身的神奇灵异之处。他的山水世界与纷繁喧嚣的欲界相反,主体部分是空、水或水月相映的本真澄净的世界,山水之游包括欣赏动植物的形状、样貌和音声,包括各种前人未曾关注到的“细趣密玩”,作者努力将身心融入那个鲜明朗畅的纯净世界。

在昭揭自然中质有而趣灵的新奇风景时,谢灵运不但自欣于遇合山水林峦之美,还自得于对这些曾经只能孤芳自赏的林泉景致的发现。这种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且以山水知己自居自得的现象,实集中体现了晋宋山水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与之前文学中的山水描写相比,谢灵运的山水世界明显更具体灵动,不仅包括“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限曲之好”,还包括稀见前人写及的令山水更加幻异多姿的日月风露云霓等现象。尽管有时叙写繁复到令人感觉冗长“塞滞”的程度,谢灵运仍一再对自己未能具记山水中的“细趣密玩”表示遗憾。与陶渊明在闲闲几笔的写意式表达后便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收束相比,谢灵运叙写山水时总是努力用文字描绘出各种感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美好物象。虽然他的作品在后世褒贬不一,但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揭葉与尽力叙写,一直启发着其后的山水文学创作。

因此,陶弘景之高赞谢灵运对山水“能与其奇者”意味深长,推许他既具发现山水本真之美的慧眼,堪称山水知己,又能够用恰切的文字充分抒写山水本真之美。正是这两点,奠定了谢灵运在山水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摘编自吴冠文《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与叙写》)

材料二:

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了一天的盘桓,使天气变化、山水清辉的细节描写,都纳入了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也使抒发的“物自轻”“理无违”之悟,自然有了依托。而《登永嘉绿嶂山》,诗人写绿嶂山幽静、秀美的风光,其中说“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意谓置身深山密林,辨不清方向,误以为初升之月在西,落日在东;西月与东日意象的出现,无疑给深细清丽的景色描写注入了大手笔的勾勒。再如诗人作于赴永嘉郡途中的《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在写景之前,诗云:“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意谓没有千里之游,焉能体会古人远游山水之意。此二句赋予沿途情景以高远雄深之气。

再如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前半部分描写了赤石胜景和诗人扬帆东海的游赏,接着说:“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东海泛游的诗人想起了鲁仲连有功不受赏,逃隐于海上,又联想起那位“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的中山公子牟,对他们进行了褒贬,又以太公任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功成者堕,名成者亏”之理,否定了孔子对功名的追求。这里所要指出的是,诗后半部分虽然是抒情说理,仿佛与前半部分写景割裂开来,但是,这些超越时空和现实的古人形象始终活跃在诗人心中,也自然影响着他对眼前山水景色的描写,增加其主观情感色彩,从而不仅使诗歌情与景互相感发,也使眼前景色进入阔大深邃的大境界里。

(摘编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认为西晋以前文学表现的良田美宅、山川园囿和那些仙境、玄想证悟之境,未能体现山水本真之美。
B.“细趣密玩”体现了谢灵运将山水书写的重心放在寻求奇山异水的过程,以此充分感受山水的具体灵动之美。
C.虽然叙写山水美景有时显得繁复,但谢灵运却颇为执着,仍对未能尽写山水中的美好物象而感到遗憾。
D.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将山水景色的细节描写融入大时空意境之中,使得抒发的感悟有了依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山水审美的问题,东晋以前没有注重山水本真之美,而谢灵运的山水作品使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B.虽然谢灵运山水作品在表达上与陶渊明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对后世山水文学创作的贡献。
C.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他既能发现山水本真之美又能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有关。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是围绕谢灵运在山水文学创作上的特点和成就展开,有理有据,切中肯繁。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谢灵运山水诗“细趣密玩”特点的一项是(       
A.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B.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晚出西射堂》)
C.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D.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
4.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对后世山水诗的创作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白居易论谢灵运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这充分体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创作上的风格特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顿时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战士们趴在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决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吧。”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命令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然后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判断山上的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离得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去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仍然没有还击,鬼子很快又停止了射击,只是不敢轻易地往上冲了。又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摸。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毅然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的声音刚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了无数倍,狂风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因为狂风的作用,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爬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顶拼命攀登。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凭借脚下升高的地势辨别方向,做着最后一搏。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以往的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回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先是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⑪柱子终于清醒了,他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老程的脸,没有感到丝毫的暖意。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将帽子覆盖在老程的脸上,将冻僵的两手焐在老程的脸上,试图让老程在这一丝温暖里缓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慢慢醒了。

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问:“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你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又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⑬柱子耗尽了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这时柱子才惊讶地发现,两人被一棵粗壮高大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都能动,说明第一个撞上树的是老程叔,他拼命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老程已经静静地走了。

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的身上轻轻摘下,又将老程的狗皮帽子扶正,然后跪在老程身前。柱子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早就死多少次了,我向您老人家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⑮柱子用洁白的雪将老程掩埋了,然后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

⑯终于下了山,柱子一下子跪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连吃了两口雪,然后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透了,柱子才找到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用刺刀挖一个深深的雪窝子,钻进去,搂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仍是重复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无休止地翻山越岭,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次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虽然小说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斗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都能动”做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成功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老程临终的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8.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9.小说题目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2023-07-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枝A得B而C说D之E献F诸G缪公H三日I请J属K事L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手足胼胝不居”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D.“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B.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C.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D.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14.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胡马:指金兵。③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④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
B.颔联诗人以“刍荛”自比,在表达抗敌复国的策略得不到采纳的悲愤之时,也流露出归隐山林之意。
C.颈联借景抒情,用“急雪打窗”之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用“涕俱流”的细节,表现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
D.尾联点题,诗人将惜别之情赋予乱絮飞花,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6.“空”字在古诗中常受到诗人的垂青。请简析“吾辈空怀畎亩忧”中“空”字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