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95319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顿时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战士们趴在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决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吧。”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命令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然后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判断山上的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离得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去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仍然没有还击,鬼子很快又停止了射击,只是不敢轻易地往上冲了。又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摸。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毅然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的声音刚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了无数倍,狂风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因为狂风的作用,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爬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顶拼命攀登。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凭借脚下升高的地势辨别方向,做着最后一搏。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以往的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回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先是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⑪柱子终于清醒了,他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老程的脸,没有感到丝毫的暖意。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将帽子覆盖在老程的脸上,将冻僵的两手焐在老程的脸上,试图让老程在这一丝温暖里缓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慢慢醒了。

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问:“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你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又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⑬柱子耗尽了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这时柱子才惊讶地发现,两人被一棵粗壮高大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都能动,说明第一个撞上树的是老程叔,他拼命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老程已经静静地走了。

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的身上轻轻摘下,又将老程的狗皮帽子扶正,然后跪在老程身前。柱子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早就死多少次了,我向您老人家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⑮柱子用洁白的雪将老程掩埋了,然后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

⑯终于下了山,柱子一下子跪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连吃了两口雪,然后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透了,柱子才找到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用刺刀挖一个深深的雪窝子,钻进去,搂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仍是重复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无休止地翻山越岭,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次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虽然小说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斗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都能动”做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成功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老程临终的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小说题目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节选)

盛可以

亲爱的V,恐怕你是这世界上我唯一可以谈心的人——这是我搜寻多年得出的结论,我从未如现在这般想跟你说话,像二十年前我们在海滨长谈,仿佛海鸥与大海一直聊到黑夜掳走夕阳的余温——彼时青春碧绿,我记得你问了一句:“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

这些年,我像吉卜赛人一样生活,一个地方住熟了,就会惶恐,于是不断逃离,扔掉的总多于随身携带的。而你几十年不挪窝,像楼下的老榕树一样扎根,从容安定,讨厌变化,享受那份喝茶看报旱涝保收的工作。其实和你在老榕树边过日子应该也不算坏,但那时我只想要飘荡,像一朵云,这儿看看,那儿待待,青春里深裹着对父亲的怨恨。

此刻我在Yaddo,将在这里完成一个写作项目。我抵达时正值深秋。森林。湖泊。寂静。色彩喧嚣。天空蓝得近乎凛冽。陌生的风景美到极致时便呈现一种严峻的温柔——这令我整整一周无所适从,终日将目光投向湖面及远山,或在森林里漫步,聆听风声,看树叶飘落的姿势。没多久雪就覆盖了大地,来自伦敦的剧作家点燃了壁炉,大块的木头熊熊燃烧,照亮不同肤色的作家,突然间,火光中闪烁出父亲苍老的脸。

亲爱的V,我还没告诉你,父亲已经去世三年了。我向你描述过的那个专制暴君,临终前耗尽最后一丝薄力,抬起手臂搭上我的脖子,而他最爱的女儿,并没有俯身拥抱他,脑袋反而从他的臂弯下钻出来。

手臂落下去,呼吸同时停止。

说到这个情景,我止不住眼泪奔涌,如父亡时一样。

在一片哭声中,我让父亲听到了我的沉默。

我还没写过一个关于父亲的文字——我试过像别的作家那样,著文纪念,催人泪下,但总以失败告终。我思绪纷乱,每一个词都失去了它应有的含义与准确,语言像灰烬被风吹散,不再服从我的组织。

最大的痛苦无法言说,最深的愧疚难以描述。但就是在这舞蹈的火光中,我又觉心如刀割,再也难以独自咀嚼。亲爱的V,此刻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你,如果说过去我告诉你我有多么仇恨父亲,现在我就要告诉你我有多么想念父亲——他原本是有机会多活些年头的,而我们——主要是我,并没有为父亲争取活着的机会。

父亲的离世似乎对我远方的生活并无影响。父亲原本就像一个遥远的符号、一个概念、一个称谓、一个背景,在过去屈指可数的与钱有关的来电中,我被打造成家庭支柱。你知道我有哥哥姐姐,他们全部怪罪父亲导致了他们叵测的命运,他们心中的怨恨远比我更深更具体。如今他们仍是贫地的野草并且越长越矮。我以前跟你讲过他们的事,不想再次唠叨——这不是我给你写信的目的,何况我已不再认同他们的观点。

亲爱的V,如果我告诉你,我多少次在深夜为失去父亲哀号,你会相信吗?当我在鞋柜前为母亲挑选鞋子,习惯性地捎带看适合父亲的款式,猛然意识到自己是没有父亲的人了,再也没有父亲穿我买的鞋子了,我拿着新鞋的双手僵在那里,心里的空缺变成悲伤的旋涡卷我至深渊,我憋着不让自己哭出来,却在镜子里看见那个手拿鞋子的女人眉毛都拧红了——你会相信我在心里喊出了我从未喊过的“爸爸”吗?

幼年时我用土话喊父亲“耶耶”,后来方言进化,侄子辈喊“爸爸”替代“耶耶”,可我离家太久,方言早已涩滞,听着父亲吐出最后一口气,两种称呼在我脑子里闪现,没有哪种迸出嘴来。我不知道如何使方言涂上哀伤,我又从没喊过“爸爸”,这于我是一个生词——然而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我想到的都是“爸爸”,就像我已经这么称呼他几十年了。

眼看着死亡的淡青色慢慢浸洇父亲的面部,称呼如鱼骨卡在喉咙里。我紧攥着父亲的手,这是从未有过的;另一只手放在父亲的额头上,这也是破天荒的。父亲活着时,我和他从未有过任何碰触,没有父女间的拥抱,连童年也没有亲密的记忆。

难道距离是某种神奇的黏合剂,堵在我与父亲之间的壁垒自动坍塌,被划开的水面自动融合?

当我走在路上遇到与父亲相仿的老人,止不住幻想父亲还活着,即便老得背都弯了,就那样弯弯地活着也很好啊!就算他坐在轮椅上,就这样让我推着他活下去,那也是天大的喜悦啊!亲爱的V,我相信你知道我是如何被自己蒙蔽的,你理解只有父亲的死亡才能照出那个真实的女儿,死亡就像一面镜子,一个人一生被这么映照一次,就会脱胎换骨。

(有删改)

1.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Yaddo时,“天空蓝得近乎凛冽”在文中具有隐喻意味,象征着父亲既有严峻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
B.“我像吉卜赛人一样生活”“而你几十年不挪窝,像楼下的老榕树一样扎根”,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与“V”不同的生活境况。
C.当“我”说出“父亲的离世似乎对我远方的生活并无影响”时,我对父亲的情感已有变化,与哥哥姐姐对父亲那样的怨恨已有所不同。
D.在鞋柜前挑选鞋子时,“却在镜子里看见那个手拿鞋子的女人眉毛都拧红了”,这个“眉毛都拧红”的女人便是因为思念父亲而悲伤的“我”。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原本就像一个遥远的符号、一个概念、一个称谓、一个背景”,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父亲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B.小说写“我”刚到Yaddo时,侧重于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抵达异乡时的不适,用环境的变化烘托“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C.在小说的叙事之中,“我”一直用克制的语调和自责的情感来叙述一个心智成长的故事,这让人体会到在岁月的变化中“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D.结尾虚写,通过幻想父亲健在突出在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下亲情的疏离与隐忧。
3.小说一开篇运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小说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并按照顺序进行概括。
2023-06-08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一个人上路

张学东

他现在就剩下一口渐渐变凉变弱的气,细微地喘着,轻若游丝……

他就躺在祖父的上屋里,迄今为止,他已经在这间屋子里整整躺了六年七个月零二

十一天——他躺进来的时候我还没来得及上学,而现在我已经念了六年的书。六年以前的某一天(其时祖母刚刚过世不久),村里的人看见那个叫韩老七的人讨吃似的夹着一团破破烂烂的铺盖卷蹒跚着朝我们家方向走来。至少有十多个大人紧紧跟随着他,他的前面还有一群小孩嬉戏追闹着,大人们有些幸灾乐祸地诡秘不语,不谙时世的孩子只是觉得有趣,一味地追逐、起哄。就从那天起,他和祖父睡在同一面炕上,像是祖父的一个伴,这听起来有点突兀。那以后,我们就很少进祖父的那间上屋。那屋子的确是又臭又脏的,不信,你就想一想吧!所有人都在说我们家是拿好饭喂死狗,简直就是在造孽。

事实上,韩老七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残气,他只是看上去像个将死的人,印堂青亮,面颊和两腮像是被某种肉眼看不见的神奇的力量拼命地挤压下去了,两片干瘪的嘴唇毫无意义地从中间张开着,给人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嘴巴形成一只黑色的洞,一个隧道,一直通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有时,他会突然睁大了双眼,刻意吓唬人似的,可奇怪的是,一旦跟他对视,却又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惊恐,相反,会莫名地觉着他的目光竟然有一丝对人的眷恋和亲切,或者又不尽是对某个人,而是对所有活者、对生的一种罕见的尊崇与眷顾。

……

听说,祖父曾经亲口对韩老七许下过这样的承诺:你来,老七,一块住吧!只要不走在你前头,到时候我送你上路。

……

祖父开始为韩老七很细致地擦拭身体。这绝对是一项艰巨的劳动,我敢打赌除了祖父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乐意做这件事情,因为韩老七的身体实在太脏了。韩老七已经被剥得一丝不挂,祖父一只手里捏着潮湿的抹布在他的身体上来来回回地擦弄着,那架势仿佛是在清理一件刚刚出土的古董。祖父很是悉心,他的嘴里始终耐心地咕哝着,就像父亲在跟儿子说悄悄话在逗儿子开心。

……

韩老七死后,没有人为这件事痛哭,除非是疯子。都说这是喜丧,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能哭呢。入验之前,应祖父的强烈请求,阴阳用河里的胶泥塑成一双卵状东西,晾干后,同尸体一并放进棺木中,合上盖,有人用几根长钉将棺盖牢牢钉死。这样,韩老七走时又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祖父在韩老七的坟头上点了三灶香,又跪在那里慢慢地将纸钱化了。祖父起身之前落下一串晶莹的泪,泪光中他好像在自语着:到那头再好好成个家吧,老七。

补记:韩老七,贫下中农。早年给生产队放过牲口,曾受命调驯队里的一匹暴烈的军马,遭受意外伤害而永久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他老婆改嫁或跟人跑了?不详。

其时,祖父尚任生产队长。

(有大量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曾做过生产队长的祖父为原先的饲养员韩老七送终的故事,表现了祖父的仁义守信,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可贵。
B.小说对入殓过程的描写庄重而有仪式感,表现了祖父对韩老七的敬重。这与村里人对韩老七的漠然与蔑视形成反差。
C.小说中祖父称呼韩老七为“老七”,而“我”却直呼其“韩老七”而非“七叔叔”,这是为表现“我”的不懂事与不礼貌。
D.小说开篇并未说明韩老七是“我”家的什么人,直到结尾补记才交代出他与祖父的身份关系,彰显了主题;发人深省。
2.关于小说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事件”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本篇小说的突发事件“韩老七六年前突然住进家里”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突发事件“结婚风波”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个性化的语言能鲜明表现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常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就鲜明表现了其胆小守旧的性格,而本篇小说几乎没有直接的对话描写,但也颇具表现力。
C.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小说中“又臭又脏的上屋”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朔风”“大雪”等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D.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写韩老七“突然睁大了双眼”与鲁迅写祥林嫂“眼睛窈陷下去”一样,凝练地表现了人物的凄苦。
3.请结合人物关系,谈谈你对小说中“祖父的承诺”的理解。
4.作者说,本篇小说的创作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请简析文中画线句是如何将“现实的刻画”与“魔幻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2023-07-15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菜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1.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那时和此时,上承对特别的军旅生活的回忆,下启如今父亲的失落和烦躁。
B.对鸟前后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出处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C.借一句口头禅,引出下文父亲对属下和子女相同态度的叙写,使情节推进自然。
D.通过父亲情绪的前后变化,利于宕开一笔,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丰富性。
2.小说中反复写父亲“羞涩”“不知所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他创作时,会“努力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去刻画、去理解、去诠释这个军人的感情世界”,这样便于和读者沟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2-10-16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