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期末 2023-07-15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抗秦”“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塑造了蔺相如的经典形象。但是,自宋代始,司马光、杨时、王世贞等学者对《史记》“完璧归赵”“渑池抗秦”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宋明清学者对“完璧归赵”的批评可归纳为:“完璧归赵”非理性外交举措,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大无畏实则是逞匹夫之勇,极易给赵国带来祸患。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述不同,真正的渑池会是赵国为自保,应秦要求被迫会秦于渑池,期间发生了蔺相如为维护赵王和赵国的尊严据理力争之事,结果是赵国不得不献河间之地于秦。“赵记”不记“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原因正在此。泰国也视二事为耻辱,因此“秦记”也不记。那么司马迁撰写蔺相如传的史料从何而来?

就《史记》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搜集和使用而言,司马迁有两段不容忽略的论述。其一,《报任安书》所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放失旧闻”即散佚的历史传闻,主要指民间口传史料。身为太史令,司马迁拥有大汉帝国最多最全的文字史料,但口传史料却需要司马迁下大功夫亲自去搜集。其二,《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言:“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述”即阐述,“整齐”是梳理、调整。“世传”既包括诉诸文字的历史(大传统),也包括民间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小传统)。司马迁强调自己不是“作”,而是“述”,就已经告诉读者《史记》所记内容均有史料依据。于此可见司马迁对民间口传文献的搜集和使用。

在为《史记》撰写做准备时,司马迁不仅广泛阅读、学习传世典籍,注重大传统,还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深入民间,搜奇访轶,记录民间口传历史,以保存小传统;不仅重视贤臣名相的历史,还关注来自底层的“小人物”的历史。蔺相如抗泰事迹因具有强烈的传奇性、故事性且符合民众的价值观和心理期待,故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迁本就有爱奇的天性,于是闻而录之,将其用于《史记》创作,因此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影响深远的“完壁归赵”“渑池抗秦”故事。蔺相如其人其事由小传统进入大传统,体现出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汲取和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影响。随着《史记》的传播,蔺相如形象传递出的浩然正气、视死如归精神、谦让包容的君子品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从而实现了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导引。

《史记》蔺相如本传的书写、蔺相如经典形象的构建并非仅仅为了记录历史,而是还要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司马迁撰写《史记》起因于其父司马谈的临终遗愿。司马谈在与司马迁谈及修史的重要性时这样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因此,他为秦、赵史书均不记的蔺相如立传,因为他看到了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弥足珍贵的价值和意义。民间口耳广泛传播已证明这一点,而司马迁要做的是将其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世代流传。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客观评价“完壁归赵”“渑池抗秦”,才能从更深层次感受《史记》的伟大。

(摘编自杨玲《<史记>蔺相如经典形象的生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所记载的蔺相如的故事,是太史令司马迁根据民间口耳相传且广为流传的事迹编造而来的。
B.蔺相如“完壁归赵”的故事进入《史记》,体现出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汲取和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影响。
C.司马迁亲自搜集大汉帝国最多最全的文字史料和民间口传史料,这为他创作《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D.司马迁塑造蔺相如的经典形象,将其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是为了证明其身上弥足珍贵的价值和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对《史记》“完璧归赵”“渑池抗秦”的质疑批评为论述的出发点。
B.文章第4段对小传统与大传统关系的讨论,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C.文章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均说明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史料来源的多样性。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蔺相如经典形象的意义,强调了《史记》的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可视为“完璧归赵”给赵国带来的祸患。
B.“负荆请罪”的故事没有受到质疑,可能是因为其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均有记载,更容易被学者和民众所接受。
C.司马迁继承父志,以孔子论《诗》《书》、作《春秋》为榜样,创作出了《史记》这样一部伟大的史书
D.只有客观评价“完壁归赵”“渑池抗秦”这两个故事,读者才能够从更深层次感受到《史记》的伟大与经典。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热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有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

所谓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则用二层或三层台基。基座四周的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椽深度和椽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蹉三种。不论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部分,是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

榫卯和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最显著特征的部分。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的凸出部分;卯,就是构件上的开口或穿眼。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就是利用这种榫卯严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斗拱是用短小的木块、木枋组成的悬挑结构,它主要起支撑屋顶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一般地说,方形的木块叫斗,弓形的短木叫拱,斜置的长木枋叫昂。斗是用以固定上下两层或拱昂的构件。拱起前后悬挑和左右拉接的作用。昂起前后悬挑的杠杆作用。斗拱的大小和出挑的层数成正比,层数越多,斗拱越大,等级也越高。斗拱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之后,不仅成为从屋顶向檐柱过渡的重要形式,而且使整个建筑增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木构建筑的上部,主要指屋顶部分。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冠冕。很早以来,为防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屋顶多采用较大出松。但因出檐过深,妨碍室内的采光,所以从汉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状。后来,又采用屋角反翅和屋面举折的结构做法,因而屋顶出现了式样繁多的艺术形象。

(摘编自许树安、郑春苗、王秀芳《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4.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建筑具有“可译性”的证据的一项是(       
A.热河普陀拉热的窗子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各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内容”。
B.北京天坛的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大小不同,但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C.故宫角楼的立柱巧妙布置于各个转角,与梁枋均为榫卯结构,形成东方古建筑特有的刚柔相济之美。
D.古建筑中,宋代的“阶基”,清代的“台基”,材料和形式虽不完全相同,却都有“台”的作用。
5.根据材料二,下面图片名称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榫②卯③斗④拱B.①卯②榫③拱④斗
C.①榫②卯③拱④斗D.①卯②榫③斗④拱
6.梁思成用“文法”来指称中国建筑“普遍地受到承认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这些“规则和惯例”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推销员

朱山坡

我刚钻进被窝里午休,忽然有人敲门。开始敲得较轻,后来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我很不耐烦,而且有些生气了。我起来去开门。

是一个陌生的小青年。蓬乱的头发,瘦削的脸颊,穿一件单薄的黑色夹克,在寒风中瑟缩着。

“有事吗?”我警惕地开着半扇门。

“我是推销员。”小青年双手放到嘴巴呵了口气说,“请你看看这个……帮帮忙。”小青年忙乱地从挎包里掏出一本书递到我的面前,对我笑了笑,“诗歌,生活需要诗歌。”

我放松了警惕,把门开得更大。拿过书,看了一眼封面,是一本诗集,名《掩面而泣》。然后随便翻了一下,全是分行的文字。

我把诗集还给小青年说,是你写的?小青年摇摇头说,不是,是我们公司的老板写的。你就买一本吧,不贵,就一包中南海的钱。我说,我不读诗歌,我很少读书,几乎不读书了。其实我喜欢读书,只是宁愿读一堆塞在门缝的恶俗小广告,也不愿意读一行不知所云的现代诗。诗歌早已经跟我的生活没有关系了。小青年说,其他书我不敢说,这本诗集值得你一读,真的,不骗你,我公司的人都说写得好。我说,你读过吗?小青年说,我……我读不懂。你们是什么公司?我问。小青年说、荷……尔……德……林[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你住的这个楼盘就是我们公司开发的,还有银河花园、莱茵河畔、罗马国际……

他扳着手指头报告楼盘的名称,我打断他:那你在公司是干什么的?

我是新来的员工……不过,还在试用期。老板说了,如果我能够让祥瑞楼每家每户都买他的一本诗集,就正式录用我。

我仔细端详了这本装帧印刷精美的诗集。作者:隋正义。价格:19.98元。

祥瑞楼一共24层48户住户,23层以下每户都买了一册。小青年从挎包里取出一本登记册,向我逐一展示下面46户住户的签名。

“我们公司老板很严格,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小青年态度也很认真。“我们新员工都必须经过推销诗集的考核。推销任务不完成,说明没能耐,我老板说了,什么时候完成任务,什么时候正式上班。现在就差你们第24层的两个住户了。”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差不多完成了。”我由衷赞赏他。这个时代还有谁愿意掏腰包买一本诗集?

“我老板说,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备向爱摩……斯基人推销冰箱的能耐——推销诗集比推销冰箱容易得多了。大多数住户都理解我们新员工,住得起祥瑞楼的人都是讲人情明事理的人。我的一只脚都已经踏进公司的门槛里去了,你不会让我的另一只脚永远留在外头吧?”小青年很认真地看着我,眼神里又带着乞求。

一个涉世不深、对未来充满想象的小青年到这个城市里混生活不容易。为了成全他,我愿意买一块狗皮膏药贴在墙上。

“先生,我看你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你们知识分子最难缠,12楼的住户是一个大学老教授,说我老板的诗写得狗屁不通,就一堆文字垃圾,他说我老板的书不够资格上他的书架——他怎么那么尖酸刻薄呀,我觉得我们老板的诗集比他书架上所有的书都漂亮。”小青年憨态可掬,同时也露出了得意之色,“但是,凡事都可以商量……我们老板说推销员要学会死皮赖脸、死缠烂磨,我每天都来帮老教授收拾乱蓬蓬的废纸堆,整理破破烂烂的旧图书,听他没完没了讲书本上的东西,我什么也没听懂,但我装出听懂了的样子,他很高兴,三天后终于掏20块钱买了一本诗集,在登记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老家伙不缺20块钱,只是瞧不起我们老板,瞧不起诗歌。你们知识分子的心理,我也略懂一二。”

我刚想掏腰包,却又犹豫了。

“你懂什么?你对知识分子懂多少?”我不好气地说。

小青年愣头愣脑的,但反应蛮快,马上转为笑嘻嘻地说:“不全懂,不全懂……”我说,人家老教授说得对,不是什么样的书都可以随随便便上他的书架的。

小青年说,这个道理我懂了。瞧瞧四下没人,将嘴巴凑到我跟前说,如果不喜欢读,你们可以一转身就将它扔到垃圾桶,没关系的。

我故作生气,读书人怎么可能将书扔到垃圾桶里去呢!

小青年知道说错了话,赶紧改口说,对,你说得对,是我理解错了——看得出来,你是一个爽快的人,买一本吧。

我故意犹豫不决。他看到我不爽快,脸上露出了失望、焦虑、不耐烦之色。

“这样吧,诗集你可以不买,20块钱我替你垫了,你只需在登记表上签上姓名,说明你已经买过了书。这个忙,你总应该帮吧。”小青年说,“当然,你也可以像老教授那样顽固,知识分子……”

我真要生气了。但小青年突然可怜兮兮地说,我真的很需要这份工作,我爸爸撑不到春节了……你看你,住那么好的房子,什么都不缺了,就缺诗歌——你买一本吧。

我心一软,叹了一声,转身取了40块钱给他:“这样吧,我要两本,替对面住户也买了,省得你去骚扰人家。”

但小青年只收20元,给了我一本诗集。

“你不能替别人买的。”小青年说,“做推销这一行,得讲诚信,还得有耐心。”他是对的。是我错了。

我在登记表上规规矩矩地签上了名。小青年对我千恩万谢,转身去敲对面住户的门。

(有删改)

【注】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其诗句“诗意地栖居”经哲学家海德格尔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后迅速成为经典名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叙述者,也是“推销”对象,小说通过“我”对诗集的态度,揭示诗歌在“我”心中的地位。
B.老板借推销诗集来考核新员工的能力,这是一种创新性的考核办法,也是小说正面褒扬的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
C.小青年形象具有多面性,比如帮老教授收拾废纸堆、整理旧图书;垫钱帮“我”买书,只需“我”在登记表上签名。
D.“我们老板的诗集比他书架上所有的书都漂亮”,小青年认为诗集装帧印刷精美,但是他不懂诗歌,不懂知识分子。
8.整个推销过程中,推销员的哪些行为让我生气,又是哪些行为打动我,最终让我买下诗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寓言为有所隐含的话,朱山坡的《推销员》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小说。请结合文本从诗集名、公司名称和人物行为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做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态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也。文长既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图围。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摘编自《古文观止·徐文长传》)

【注】①校越:任越州学官(主持当地教育、考试的官职)。越,今浙江省。②永陵:即明嘉靖皇帝。③曲蘖(niè);酒母,这贝指泗、④石公:明代袁宏道自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A得B白鹿C属D文长E作表F表上G永陵H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长自负才略”与“秦贪,负其强”(司马迁《廉颇葡相如列传》)中的“负”用法与意义不同。
B.“韩、曾之流也”与“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用法与意义不同。
C.“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与“安帝雅闻衡善术学”(范哗《张衡传》)中的“雅”用法与意义相同。
D.“妖韶女老自有余态”与“且单于信女”(班固《苏武传》)中的“女”的用法与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才华过人,依仗自己的才能智谋,喜好奇谋妙计,议论军事时大多切中要害。
B.徐渭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有涉猎,特别是诗文,一扫近代的种种不良文学风气。
C.徐渭个性独特,他怒斥当时诗坛领袖,有时拒而不见来访的达官贵人,后佯狂成疾。
D.徐渭命运不好,科举落榜,无人赏识,他的诗文中含有英雄失意、立足无门的悲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2)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