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末 2023-07-14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改进,用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材料二: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享“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着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涟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B.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C.“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关项目扶持。
B.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以文学网站为基础的。
C.文章应当讲求艺术这一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受重视,而且在当时是普遍风气。
D.《文心雕龙》体系完整严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章创作影响深远,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3.下列选项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一项是(     
A.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4.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给文章学下定义。
5.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问”?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捕蛇者说

朱雅娟

(1)代病怏怏的皇子出家,是我中了状元,做了翰林之后的事。我是唐宣宗时的宰相裴休的第二个儿子,叫裴文德。

(2)在沩山的密印寺,面向长安,我流下了两行热泪。寺是父亲建的,今天用来囚禁他自己的儿子。

(3)落发仪式是主持灵佑禅师亲自进行的,一旁的沙弥用盘子接住我的长发,我侧身望了一眼,宛若一条死去的黑蛇。

(4)死蛇,也是会咬人的。儿时,在宰相府偌大的后花园,我就被一条五步蛇袭击过。那本是已经被护院拦腰砍断的死蛇,两截身子都已经像枯枝。但当我的手抚到它的三角脑袋时,它居然张开嘴咬了我。

(5)差点就死了,还是父亲请来御医,才保住了我的小命。我的胳膊像烂掉的柿子,更像那条黑质白花的毒蛇。自此,我喜欢上了捕蛇,拜了许多捉蛇为生的农民为师。

(6)灵佑禅师替我摩完顶后,沉吟半晌,然后说,从此,你就叫法海吧。

(7)我鲜衣怒马的生活就此戛然而止。云游是我后半生的爱好,我去过许多名山大川,但没有一个地方能留住我。到了镇江,我去了金山。金山有一破寺,但屋漏顶塌,我便到半山崖的石洞内面壁打坐。未几,一股腥风在脑后袭来,我没有回头,兀自诵经。我听到有樵夫扔了柴担大叫着跑开了,蟒,白色巨蟒!

(8)我微微笑了——倘我仍在朝廷为官,我的官衣也应该是白蟒缠身了吧。

(9)那条白蟒静默着,良久,我似乎听到妇人轻微的叹息声。回头看时,白蟒乌亮的眼睛正盯着我,与我的眼神相接,它竟然垂下头。我说,相识即缘,做一个道友如何?它微微一怔,拧身倏然离去。据说它游入长江。

(10)我在金山寺住下了,并开始驱魔捉妖。我捉的最多的就是各种毒蛇,将他们关进笼子里。转眼几百年过去了,再遇到那条白蟒蛇,它已化为人形,和杭州一个药店学徒许仙结为夫妻,他们在河坊街开了一家药店“保和堂”。许仙我并不陌生,他时常会到镇江来求我的毒蛇,特别是五步蛇,因为它是名贵的中药材,是皇家医药贡品。用柳宗元的话来讲:“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11)明明知道蟒无毒,但我还是替许仙捏了一把汗。思忖许久,我先找到了白蛇——那个化名为白素贞的蛇娘子。白素贞的眼睛依旧乌亮,只是,此刻她不是蛇,却是一个已经有孕在身的女人。她长袂飘飘,长发飘飘,肌肤如雪,气若幽兰。一条蛇,她居然可以美丽如斯!

(12)突然想起,几百年前我高中状元时,打马夸官,意气风发,身旁缺少的就是这么一位美丽大方、贤良淑德的女子。

(13)我劝诫她,还是去修行吧,或者,我还可以帮你。

(14)但她坚定地摇摇头。

(15)只有让许仙知道她是一个蛇精,他才会离开她,而她才可能会做我的道友。我不奢望她每天陪着我,我只求可以某天在西天佛祖讲经的圣坛上邂逅。

(16)一壶雄黄酒,终于让许仙看到了他的蛇娘子。许仙死了,却又活了,是白素贞冒着生命危险盗来了灵芝仙草,医活了他。

(17)他们的爱情甜美,我却站在他们的爱情之外。

(18)不得不行我调虎离山之计,我强行带许仙上了金山寺,让他做了和尚。或者,这种方式,可以成全我们三个,有一天都可以位列仙班。失去丈夫的白素贞发了蛇性,她和她情同姐妹的小青蛇一起施法水漫金山,淹没了良田,淹死了百姓,我的袈裟孤独地盖在金山寺,将洪水抵挡在寺门外边。

(19)小沙弥放跑了许仙,我没有去追,我听任许仙和白蛇的幸福肆虐,因为在白蛇生下儿子许仕文后,我将奉天命把这个涂炭生灵的妖孽拿下。产子之后的白蛇被我用金钵捉住了,并压在了西湖雷峰塔下。塔,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我镇她于塔下,就是想让她能够潜心修佛,和我一样逃离人世间的纷纷扰扰。

(20)那天,西湖上雷电交加,大雨滂沱。陡然忆起,许多年前,我被父亲强行送入佛门的一幕。十八年后,小青蛇学成法术,推倒了雷峰塔。而高中状元的儿子许仕文和父亲许仙一起接回了白蛇。看着他们一家团圆,我突然无地自容,在我眼中世俗的爱情竟然如此不可抵挡。

(21)我躲进了螃蟹的壳里,在壳里,千年沉寂。

(选自《有故事的石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有父亲建寺囚子,后有法海镇白蛇于塔下,其本质都是强权对正常人性的摧残,对世俗情感的压迫。
B.法海是白蛇许仙悲剧的制造者,他反对二人在一起,但是却也羡慕他们爱情的甜美,这其中充满了矛盾。
C.白蛇水漫金山时,法海的袈裟“孤独地盖在金山寺”,这里孤独的不仅是袈裟,更是被隔绝在尘世之外的法海。
D.面对白蛇一家团圆的场面,法海无地自容,最终选择躲进螃蟹的壳里沉寂千年,这是其逃避现实的懦弱表现。
7.文中多次写到“我”高中状元、在朝为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状元、在朝为官”代表的是世俗的生活,与“我”遁入空门的世外生活形成对照。
B.法海多次回忆当年意气风发的生活,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难掩心中的不平和不甘。
C.法海明明自己贪恋红尘,却还要强迫白蛇潜心修佛,表现了他的虚伪和自私。
D.法海由美丽的白蛇想到当年身边缺少这样的女子,暗含了法海对世俗情感的渴望。
8.请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9.民间传说《白蛇传》的主角是白蛇和许仙,本文却将主角设置成法海,这一改变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注]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渫,xiè,除去、淘去污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B.《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C.《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D.《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王”指楚王熊槐,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孝公”均为国君谥号。
B.“属”意为连接,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思相同。
C.“短”意为诋毁,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的“短”意思不同。
D.“迁”意为放逐,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虽与楚人一样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且被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希望为国效力。
B.作者认为,楚怀王因为有意疏远忠诚贤能的人,任用奸邪的小人,才导致自己身死异国的悲惨下场。
C.渔父认为,聪明通达的人,应该不为外物所拘束,能够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在随性自适中恬然自安。
D.屈原认为,德行高尚纯洁的人应该不被世俗蒙尘,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4.屈原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怀沙》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表现战士们浴血奋战、勇于为国献身的诗句是“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两句通过写鸟兽难以翻越来表现蜀道山高路险的情况。
(3)杜甫《蜀相》中写诸葛亮大业未成,让后世英雄惋惜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