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三中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末 2023-07-22 9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记者:农业节庆活动应如何挖掘农耕文化内涵?

孔祥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和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如秋分。华北地区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小麦种植时间已经向后推迟,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已经推迟到寒露节气。河南、陕西关中一带的农谚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小麦种植依次向后推迟一周甚至一个节气。这是由各地气温不同造成的,各地小麦品种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汉末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随着每个节气的到来,农民就知道应该干什么农活了。

因此,农业的节庆活动应该与农时、农事密切相关。有关部门组织节庆活动也要在庆祝之余更多涉及农事活动。丰收节正值秋收,各种农产品已获丰收或丰收在望,如何实现价值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农民的节日要使广大农民在庆祝活动中得到实惠。从长远看,农村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历史名人、当代名人、历史典故、特色建筑、特色食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丰收节也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遗存,并使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

记者: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农村物质文化遗存如古代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让它们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存,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创新产品形态,依靠目前的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甚至购买它们。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要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

(节选自李慧《为何把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光明日报》)

材料二:

打造趣味性丰收活动。游客参与丰收活动的目的是体验丰收的喜悦,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体验活动都是收获喜悦的方式,可以是集体丰收喜悦,也可以是自家丰收喜悦。集体丰收喜悦是农场或专业机构种植,大量游客集体参与丰收活动。根据农作物的特征选择适合的体验方式,展开比赛多收多得、采摘产品等各种趣味性活动。这既可以大量销售农产品,又符合游客体验丰收的愿望,自家丰收喜悦是游客通过购买果树或农作物幼苗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而获得收获的一种方式,参与农作物生长过程,收获拥有自己汗水的喜悦。在农作物成长期间,游客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性照顾果树及幼苗,其余时间由农场或者相应机构进行专业的日常管理。对于游客而言,这种方式既不会产生过大经济及时间压力,又可以参与种植农作物的过程:对于农场或机构而言,可以以更高价格出售农产品,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压力,可以实现双赢。总之,趣味性的丰收活动重在体验丰收过程和丰收喜悦,游客处于兴奋状态时可能会产生更多购买农产品的欲望或积极的购买行为。

(节选自陈雪娇《打造乡村特色丰收节模式》,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对乡土中国的回望和凝思。和,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追求,万物以和为贵,以和为乐,以和为美。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主要内容,天和、地和、人和,这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状态。在我国乡土传统文化中,把三和视为万物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三和在农业中的最好表现,就是农作物的丰收,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结果,这三种因素,缺一不可,缺一则构不成丰收景象。因此,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一年之中最大的期盼莫过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期盼慢慢演化为年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仪式祈年。哪怕是再贫寒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向天地神灵表达对丰收的期盼,也要以虔诚的心理和隆重的仪式求得天地人的和睦相处,其实质,还是一个字。唯有和,才能天遂人愿;唯有和,才能地遂人心;唯有和,才能换来丰收景象。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丰收是的结果。

(节选自《丰收节与农耕文化》,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与“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可知,华北小麦种植时间比河南早。
B.游客参与丰收活动的目的是体验丰收的喜悦,集体丰收“喜悦”比自家丰收“喜悦”更加受游客欢迎。
C.农作物的丰收是“三和”在农业中的最好表现,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结果,天地人,缺一则构不成丰收景象。
D.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年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祈年,其实质是“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华北地区秋分种麦正当时为例说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和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B.丰收节如何实现价值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要使广大农民在庆祝活动中得实惠。
C.只有推倒过去的,才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D.依靠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农谚与崔寔的《四民月令》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说服力。
B.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农村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两个方面对比论证中心。
C.材料三主要论证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深刻乡土文化内涵,丰收是“和”的结果。
D.材料三论证层次清楚,由中华文化到乡土传统再到丰收内涵,论述“和”内涵。
4.“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出自《荀子》,成为乡土文化内涵,启迪当下,万物和谐共生。请结合材料三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轮碎片

刘心武

1

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

2

若瑟总是以最悲观的思维面对一切。她约若瑟结伴上邮轮,费了好大劲。及至登上邮轮,进入船舱,若瑟还是战战兢兢。警报响了,预演紧急集合,她拉着若瑟按指定路线到达应该集合的那只救生艇下面,若瑟手心里全是冷汗。其实周围许多游客还在嘻嘻哈哈。还有坐轮椅被推来的老人,毫无惧色,十分淡定。终于结束预演,回到舱房,若瑟几乎哭了出来:这不就是‘泰坦尼克号’吗?我们说不定就要《冰海沉船》!她恶狠狠地告诉若瑟:这回肯定冰海沉船!不过坐救生艇妇女优先!我们俩你再优先!你死不了的!

3

若瑟习惯于把别人的罪算到自己头上。若瑟告诉她,前些时在学校监考,一位考生公然作弊,若瑟和另一监考老师都发现了。两人对视后,心照不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以暗示终止其作弊最好。因为若当场抓住,考生不服,考场大乱,如何收拾?若是考完揭穿,上报起来,程序复杂,后患无穷。若瑟先踱到那考生座位一侧,轻轻咳嗽,以示提醒。那考生竟依然故我。另一位监考老师也踱到其侧,干脆弯腰用手指轻敲那考生用以作弊的小抄,那考生居然对之以恨恨的白眼……终考铃声响起,不得不对那考生宣布所答无效,又不得不写报告给校方。那考生不仅当场狡辩,还到校方告监考老师不公。若瑟以此事自虐,心里头总觉得自己沾了龌龊:别的考场怎么没出这样的事情,偏偏自己监考就出大丑?若瑟当晚给她打电话,倾诉良久,就仿佛是自己考试作弊被抓。说到最后,总结道:直到去那家常去的餐厅吃晚餐,点了清蒸多宝鱼,吃完整条鱼,我才觉得被上帝赦免,平静下来,要不,这通电话也打不了。

4

当晚在邮轮的免费点餐餐厅就餐。点餐需等候上菜,不如免费自助餐厅取菜方便,但自助餐厅未必有鱼,点餐餐厅的菜单上有鳕鱼。她就帮若瑟点了鳕鱼。吃了鳕鱼,若瑟总算不那么恐惧冰海沉船了。但是环顾左右,却又小声跟她说:那边有个人好像侦探。别又《尼罗河上的惨案》吧!她就大声回应: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哩!

5

渣渣算起来是马自先的一个侄孙,这年才大学毕业,找到个外企的工作。渣渣当然是绰号。渣渣自认渣男,毫不以这绰号为意。渣渣是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喜欢到一处丧文化咖啡厅去,点一杯前女友嫁了矮富丑奶茶,配一碟死不涨薪布丁,哭丧着脸慢饮慢用。到了他们新家,大模大样往客厅的沙发上来个葛优瘫,见茶几上有本《读者》,鼻子里哼几声:居然欣赏‘读者体’!这些个心灵鸡汤真恶心!那期《读者》转载了马自先一篇文章,马自先就斥责渣渣:难道就你们那些个‘丧文化’高明?

6

“1号家庭!领队点名,一个矮胖男子大声报告:到!邮轮靠岸,参加这个旅游团的18位游客在四楼中庭集合,跟领队下船游览。1号家庭4位。答的显然是儿子。这儿子也花白头发了。他和媳妇带着父母来的。团内其他游客很快就私下里称他大孝子。确实是大孝子。从北京机场登机的时候,有同团的注意到,孝子给父母订的是商务舱。孝子自己在经济舱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后,就马上去商务舱照应老父老母,起飞前再回自己座位。马自先从旁观察,感慨良多。

7

邮轮像联合国。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都有。黄种人很少,似乎就他们这么一个团。孝子凸显了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但马自先已经观察到不少异象,比如在自助餐厅,旁边一张圆桌,大概是来自非洲的一家,那个身高得有19的儿子,应该是得了一种舞蹈症,间歇性地双臂伸起乱摆,屁股在椅子上滑来滑去,双腿双脚乱抖乱踩,更可怕的是,不断地瞪眼吐舌扮鬼脸。其余家人见惯了,只顾吃自己的,只有母亲不时安抚他一下。这样的病人,也带上邮轮!相比之下,那个坐在轮椅上垂着头流着口涎的老人,那个架着双拐吃力地拖动萎缩的双腿挪动的人……倒不那么扎眼了。中国孝子把七老八十的父母带上邮轮,是尽孝,这些外国人把残疾者带上邮轮或者残疾者自己登邮轮,又是什么道理呢?

(《邮轮碎片》刘心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8月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手机“今日头条”上的肌肉男,富有现实感,可以猜知她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
B.其实周围许多游客还在嘻嘻哈哈,与若瑟手心里全是冷汗形成对比,让读者感觉到若瑟过分紧张,刻画形象生动具体。
C.吃了鳕鱼,若瑟总算不那么恐惧“冰海沉船”了。这告诉读者若瑟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只有借助昂贵食物才能有效治疗。
D.孝子自己在经济舱放妥行李后就去商务舱照应老父老母,起飞前再回经济舱,暗示孝子可能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十分富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手机、邮轮”开头,紧扣题目展开;“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带领读者进入邮轮世界,使小说充满现代气息。
B.小说以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其不满;并借助马自先的“斥责”表现出来。
C.小说以“矮胖男子”“花白头发”等外貌描写表现对孝子的怜悯,以“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回自己座位”等动作对其伪孝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D.小说描写邮轮上“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展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经历与现状,在共同的平台上追求各自向往的生活,邮轮富有象征意味。
8.在预演紧急集合后若瑟与“她”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9.小说标题是《邮轮碎片》,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使太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龙兴:称帝。②沮:破坏。③逆:迎接。④子房:这里指张良。⑤混壹:统一天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常A之事B故C非常D人E之所及F陛下G断H自I圣心J彼K亦L何所M能为N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古代帝王宜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泛指读书人。文中选用该词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D.斧钺,指用于作战的兵器,象征军权和统治权,后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孝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主孝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阻止讨伐南齐,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
C.魏主孝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说这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他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
D.魏主孝文帝到达洛阳后,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选自《鸿门宴》)
14.魏主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项王庙的气势、氛围落笔,引发诗人对项羽千秋功罪问题的探寻。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
D.尾联诗人认为如今《楚辞·招魂》不仅为招屈原之魂,也表达了对项羽的悼念。
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为喻,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发表于《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睡午觉的孩子相比,睡午觉的孩子更快乐,成绩也更好。研究团队分析了近3000名中国小学生的行为,发现睡眠缺乏现象在儿童中__________________。尽管这项研究并没有揭示午睡与学习成绩变好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午睡与学习成绩提高的相关性是_________________的。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仅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让孩子睡午觉,哪怕是半个小时也大有裨益。孩子睡眠不足是许多国家的共同现象。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是课业压力,其次是电子产品,再次是噪音、光等睡眠环境,以及家长的睡眠习惯等。保证孩子的睡眠很重要,(     ),尤其是深度睡眠可以让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有利于孩子长高。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午睡的习惯也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睡眠充足有益于人体分泌生长激素
B.人在睡眠时会分泌生长激素
C.人体想要分泌生长激素必须睡眠充足
D.生长激素会在人睡眠时分泌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2023-07-20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三中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工程建成后,     ① ,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就难以充分满足向北方调水的需求。

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     ② ;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革日程。从哪里开源? ③     。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三提到和,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追求,万物以和为贵,以和为乐,以和为美。其实,中国文化意蕴丰富,既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又包含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7-1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三中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6-90.4刘心武(194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资治通鉴》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清照(1084-1155)  咏史怀古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