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期末 2023-07-18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

《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农时观强调不违农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用它来指导农业生产;地宜观就是要因地制宜、因物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趋利避害,比如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梯田、垛田、砂田、圩田等土地利用方式;节用观主要是用之有度、用养结合。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即指用和养要平衡。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提高了小农家庭经济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这也因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比如,哈尼族先民在梯田农耕实践中,将积累的关于自然山水保护、动植物利用、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编成四季生产调,在父子、母女、师徒中流传。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递了古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产量无疑决定着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仅影响着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紧密结合,由此决定了土地的产出和人口的规模。如果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如仅仅使用手工工具,以人体肌肉力量耕种,导致亩产量低,则倾向于大量开垦土地,以扩大耕种面积获取总产量提升。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于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由此,宗族往往成为土地的管理者,其对于土地使用的管理权之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土地所有权。由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对于全部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

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林耀华认为,从同一个祖先传衍下来,共同居住于相同的村落地域空间中的血缘与地缘共同体,构成宗族乡村。在宗族乡村中,宗族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总体性功能。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是宗族乡村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全族人共同供奉的祠堂是宗族的最大特征,宗祠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宗祠既是祭祀祖先的神圣空间,也是族人交往的日常公共空间;既是族老政治的舞台,也是家规族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家到族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文化蕴含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文化的特有标签。
B.在农耕时代,古人遵循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并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C.宗族在实质上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是因为它能够对全部的生产与生活进行支配。
D.传统农耕文化中,聚族而居的农业的生活形态是由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农业历久不衰,是生态农业的成熟版本,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实践基础。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中,农事知识的传播都依赖长者和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
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上层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
D.农耕文化中,乡村社会产生的以宗族为核心的共同体,有利于稳固乡村社会,形成集体认同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靠天吃饭,靠地立身。B.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
C.任情返道,劳而无获。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乡土社会的宗族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主人公老斗牛士曼纽尔在大病初愈后,全然不顾老板的压榨和朋友的功阻,坚持要求斗牛,成为不卖座的夜场候补斗牛士。]

如今,他面对着公牛,同时意识到许多事情。牛角就在那儿,一个裂开,另一个又尖又光滑,他得侧着身子朝左边那个角又快又准地逼近,放下红巾,叫牛跟着红巾下去,然后在牛角上面扑过去,把剑扎进像一个五比塞塔硬币那么大的一小块地方,然后必须从两个牛角中间缩回身子。他意识到必须做所有这一切,但是他唯一的念头:“又快又准。”

“又快又准”,他一边挥动红巾,一边想。又快又准。又快又准,他把剑从红巾上抽出来,侧身朝着裂开的那个牛角,放低红巾让它横在他身前,使自己握着剑的右手齐他的眼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牛肩中间那块隆起的地方。

他又快又准地扑到牛身上。

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他感觉到牛角戳进他交叉着的胳臂中间的沙土里。牛抵着他的腰。他把脸埋进沙土里。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

“把脸擦干净,”他说。

曼纽尔又朝牛跑过去,用手帕擦着被血染污的脸。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真倒霉,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家伙!呸,可恶的、讨厌的家伙!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富恩台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埃尔南德斯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齐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呼呼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他扑在牛身上。

他伏在牛身上的时候,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呼呼的。

好吧,你们这些家伙!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漱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肚子上和腿底下有什么东西在爬。毛稀的地方有东西在爬。死牛。让牛见鬼去吧!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嗷了。他再坐下来,咳嗽着。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他听到有人踏着很重的脚步上楼来。然后他就听不见了。然后听见远远的声音。那是观众发出的声音。医生朝他笑笑。雷塔纳在那儿。

“你好,雷塔纳!”曼纽尔说。他听不见他的声音。

雷塔纳朝他笑笑,对他说了些什么。曼纽尔听不见。

让这手术台见鬼去吧!他以前在许多手术台上躺过。他不会死。要死的话,会有一个神父在场。

舒里托对他说了些什么。举着剪刀。

对了,他们要剪掉他的辫子。他们要剪掉他的小辫子。就按曾经约定的那样,若今晚表现不好,就剪掉辫子,不再做斗牛士。

曼纽尔在手术台上坐了起来。医生气愤地往后退了一步。有人抓住他,扶着他。

“你不能干这样的事,舒里托。”他说。

舒里托的声音他突然听见了,听清楚了。

“我干得好,”曼纽尔说,“我只是不走运罢了。”

曼纽尔又躺了下来。他们在他脸上放了一样什么东西。那东西很熟悉。他深深地吸着。他感到很疲乏。他非常、非常疲乏。他们把那东西从他脸上拿开。

“我干得好,”曼纽尔有气无力地说,“我干得出色。”

曼纽尔张开眼睛,望望舒里托。要舒里托表示同意。

“当然,”舒里托说,“你干得出色。”

医生的助手把个圆锥形的东西罩在曼纽尔脸上,他深深地吸着。舒里托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曼纽尔对斗牛战术的周密安排,表现出他娴熟的斗牛技巧和坚定信念。
B.面对一动不动的公牛,曼纽尔像剁肉一样挥动红巾的细节,体现出曼纽尔内心的焦急。
C.向观众说“谢谢你们”和杀死公牛后挥手、向主席行礼,都突出表现曼纽尔作为斗牛士的优雅。
D.《老人与海》中“老人”以失败告终,而曼纽尔成功刺死公牛,但他们都是硬汉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曼纽尔多次充满信心的进攻与结果的惨淡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B.“又快又准”虽是曼纽尔心理活动,但是引号的使用增强了音响效果,像对自己的呼喊一样。
C.小说以“舒里托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的细节结尾,表现了舒里托对曼纽尔崇敬又担心的复杂心理。
D.小说写公牛庞大、勇猛和观众对曼纽尔的厌恶、不耐烦,反衬出曼纽尔的弱小、备受凌辱。
8.斗牛结束后,曼纽尔被送进手术室,小说多次强调他“听不见”,后又交代“突然听见了”,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9.小说叙述斗牛过程中,多客观“展示”斗牛场景,少直接流露主观情感和判断,请分析这样叙事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文本二: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三月,克之。郑伯肉袒牵羊以,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若惠顾前好,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退三十里而许之平

夏六月,晋师救郑。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而舍之,德刑成矣。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彘子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

郑皇戍使如晋师,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可谓骄,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故郑不可从。”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

(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注】①平:讲和。②讟(dú):怨言,诽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
B.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
C.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
D.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文中为“迎接”之意,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含义不相同。
B.社稷的“社”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含义不同。
C.及河,指到达黄河,“河”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河”含义相同。
D.服,文中指“使……服从”,与《齐桓晋文之事》“以一服八”中的“服”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襄公在郑国被楚国攻下后,诚恳地向楚庄王请罪,楚庄王认为郑襄公能做到屈居人下,就一定能以诚信治理百姓,便同意讲和。
B.桓子率领三军出兵救郑,听到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便想撤军,但彘子不同意,认为此举不是大丈夫所为并会有损晋国成就霸业。
C.郑国的皇戌出使到晋军,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楚师必败的缘由,彘子认为可行,栾武子却有理有据地进行了驳斥。
D.随武子与栾武子二人都不赞同晋国发兵攻打楚国。他们认为楚国在治理国政、教化百姓等方面均有着独到之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2)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14.在随武子看来,楚国可以称之为“王者”还是“霸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7-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南宋·陆游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他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缈,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注]:1165年,陆游被调离镇江,改任隆兴军通判。

15.下列对陆游《满江红》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先写词人江边送别之凄凉秋景,危堞朱栏,满江萧瑟,而“轻别”“他乡客”则直接点出本词浓重的离愁别恨。
B.“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化用了贾岛《客喜》中的诗句“鬓虽有丝,不堪织寒衣”,抒发离别的依依不舍。
C.下片回忆往事,又从梦中难找的院中杨柳、陌上秋千回到难耐的现实,尽管香炉生烟、锦被奢华却依然忧心忡忡,难以入眠。
D.本词虽然沉重急促,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但终究不如岳飞的《满江红》那般慷慨豪放,充满浩然正气。
16.有人说本词的“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诗,分析两句诗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