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二 期末 2023-07-19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写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

《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如果是别的作家来处理,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当作至宝大为渲染,写成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品位却大大降低了,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鲁迅的处理方式与这种平庸写法迥然不同,开头省略的阿Q进城经历,仅在后来追叙阿Q向人们做自我吹嘘的情景时就交代清楚了。这样,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补足了这段空缺;其二通过阿Q不高兴再给举人老爷家帮忙的述说,凸显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胜利法;其三通过人们由“肃然”“可敬”到“叹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帮忙是可惜的”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众人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

《阿Q正传》这种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背后,隐含着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所以绝不显得浮飘。其篇幅虽短,分量却重;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摘编自张梦阳《〈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

材料二:

鲁迅首先在《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中,对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文体“史传”进行了莽撞无礼的冲撞。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史传”是崇高的文体。这些“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大臣用“列传”,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族祖行状。同时,这些“史传”都被帝王将相所垄断,一般升斗小民根本无缘入“传”,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而且,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作者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将传主置于被解剖而不是受庇护的客体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平等对视,甚至以更高角度来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在《阿Q正传》第二章以后,鲁迅采用了“文不对题”的解构策略。他一方面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章题,从第一章“序”到第二章“优胜记略”到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再到“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王朝崛起史。这套王朝史的话语,具有神圣不可冒犯的威严。但是,小说标题下填充的,却是阿Q所遭受的无数次的失败直至走向死亡的内容。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文不对题”,造成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内容中的个人史瓦解了标题中的王朝史,而结合文体情况,实际上是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解构了史传文体。

(摘编自方维保《鲁迅与阿Q形象新解读——以堂吉诃德的二重极化为视角》)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把精神胜利法这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用理论形式表述出来,写成的学术专著应该会很厚重。
B.《阿Q正传》以简短的小中篇形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警醒效应,并体现出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超越了其他作家。
C.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敢于抓主放次,虽然使各章在叙述内容时出现大省略、大跳跃,但其内在联系却依然紧密。
D.这部轻灵,跳跃,活脱的作品因具有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既避免了浮飘感,也拥有高“含金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鲁迅《阿Q正传》的写作方法上的独特性,但侧重点不相同。
B.鲁迅借阿Q之口简要交代进城的经历,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可见“简”有时可以胜“繁”。
C.鲁迅将传主置于被解剖的客体位置,平视甚至俯视传主,以此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
D.鲁迅在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的章题下填充阿Q的个人失败史,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
B.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
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燮)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5.鲁迅《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是从哪些方面解构史传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死交锋

吕啸天

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

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

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

“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

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

次日晨,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用胡语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

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竞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

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

忽听三声炮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其正是霍去病!

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

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

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

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

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

“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

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

“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

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

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

【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仅二十四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
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制造悬念。
C.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
D.“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想复仇的心理活动。
7.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
B.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
C.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在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
D.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8.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宪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明史·徐渭传》,有删改)

文本二: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记,皆出其手。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注】胡梅林,即胡宗宪,梅林是他的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B.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C.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D.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可指将帅在外临时设置的作为府署的营帐,也可泛指官署。
B.“信心而行”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井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C.“久之,怒而去”与“诗次之”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疏,古代区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含义相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宗宪看重徐渭,徐渭也积极为之出谋划策。胡宗宪下狱后,徐渭一心求死,以示忠贞。
B.胡宗宪为徐渭的省试竭尽心力,嘱托来访考官,可最后还是出了意外,令人惋惜。
C.徐渭懂兵法,诗文出众,无惧权威,但也有一些为人不齿的行为:恃宠而骄、自残杀妻等。
D.两则材料都写了胡宗宪对徐渭的器重,但《明史》较为概括,袁宏道的叙述更生动详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徐渭“其名不出于越”的原因。
2023-07-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5.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
B.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颔联上句的“偶”和下旬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知己难逢。
D.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
16.本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7-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