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海口市观澜湖华侨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海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8-03 1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元价值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了更多自由。但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又是一种困境呢?

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人总要寻求意义。在价值多元化的处境中,我们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以相信A,也可以相信B,但没人能说,A或者B就是最好的。因此,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仍然信奉宗教,有人一心追逐名利,有人相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进取和成功,有人相信及时行乐、沉湎于各种感官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主观理由,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共同理由。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好像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都可以,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要么是任意武断的,但都没有确定无疑的依据。这种空虚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在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公共生活中有许多激烈对立的议题,本质都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比如,美国政治辩论中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堕胎的合法化。有人依据宗教信条,认为堕胎就等于谋杀生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怀孕女性有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而人的身体理当由自己支配,这是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它的道德依据,像这样的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化解,我们不能确定无疑地说,哪个道德依据一定更正确

在更基础的政治问题上,价值冲突也不会缺席。比如,是安全和秩序更重要,还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重要呢?如果是前者,就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来保障秩序;如果是后者,政府的权力就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在美国政坛,这个话题争吵了几百年,目前看,不仅没有真理越辩越明,反而是政治分裂和派系对立变得越来越严重。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来寻求共识、弥合这些分歧呢?韦伯的看法是,分歧的根本原因如此深刻,许多冲突是无法化解的。这就是韦伯说的诸神之间无穷无尽的斗争”“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是互不相容的,因此它们之间的争斗,也是不会有结论的

现代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科学,科学属于实然领域,旨在发现世界的真相什么,只能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科学理性在事实领域给我们提供了把握确定性的强大武器。但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属于应然领域的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它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回答。结果是价值观念之间冲突不断,在个人层面和公共层面都造成了严肃的问题。

理解了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想,面对自己和身边时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而不是急躁和焦虑,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不可理喻。对话与沟通总是有益的,但也总有无法沟通的时刻、无法化解的分歧。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刘擎《现代西方思想讲义》)

【材料二】

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化互动史。秦汉时期,儒法合流的文化互动使中国社会摆脱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政治悲剧;反过来看,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导致了思想专制与文化禁锢的可悲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随着民族大融合而实现了胡汉文化的互动,中原文化为游牧民族带来了先进的生活方式,而游牧文化也给中原文化注入了孔武有力的新鲜血液;反过来看,拒斥胡汉文化融合的政权都相继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唐宋时期,万方来朝的文化互动开创了大唐盛世,儒佛交融的文化互动使得儒家文化进入了理学新时期;反过来看,儒家理学一家独大的思想钳制又扼杀了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活力。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蒙古草原文化、西域丝路文化、东北狩猎文化、东南海上文化这五大文化的有机互动使得中华文化超越了狭隘的中原中心主义而获得了蓬勃生机;反过来看,片甲不许下海的闭关锁国政策又使中国错失了与西方文明相遇的机会,从而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千年变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封闭的空间只会四处碰壁,开放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面对多元文化主义困境,我们需借鉴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不停留于形式化的文化平权,而走向实质性的文化互动。少一些形式对话,多一些真诚交流。从以邻为壑走向互通有无,从固化差异走向寻求共通,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从诸神之争走向八音迭奏

(选自张梧《多元文化主义的合理调适需要中国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价值规范,但无法提供生命意义指南,因而给我们带来了种种困惑、迷茫和焦虑。
B.多元价值提供了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更多自由。但可能会使各种公共讨论不易达成共识,引发分裂和对立。
C.人生信仰、道德规范等关涉人类生活意义的观念和原则都属于“应然”领域,需要依靠科学作出价值判断。
D.明清时期,五大文化的互动交流使得中华文化蓬勃发展,但同时闭关锁国政策又使中国陷入了封闭与落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问题,不过两者论述的重点和角度并不相同,结论也不尽相同。
B.材料一提到人们面对激烈对立的社会议题时会产生价值观冲突,无法建立新的价值标准,从而形成“价值真空”。
C.材料二简析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四个时期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多元文化互动史。
D.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国家可以相处,历史经验和古老智慧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迪,比如加强对话交流,融合共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韦伯的看法”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发展过程首先需保障公平还是关注效率?各种观点都有它的理论和道德依据,这类分歧是不会有结论的。
B.近年来,美国政治辩论中“拥有枪支是否合法”的讨论常搁浅,因为这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所以很难用理性化解。
C.《明亮的对话》强调: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明智的人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争论,学会和不同的意见共存。
D.讨论问题时,有些网络喷子总是抓住你一两句话断章取义,胡搅蛮缠。你不必简单地指责他不可理喻,可以从容对话。
4.材料一论证思路很清晰,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5.民间流传这样的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人活脸面树活皮……这些俗语说的是人们对面子的不同态度。如何面对这种争议?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枝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枝枪吧!

(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王愿坚《党费》中孩子抓腌豆角的场景相似,军民间的血水情真挚感人。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作者在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用意。
9.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2023-03-04更新 | 418次组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不可胜数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姜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草草,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诗云:‘礼义之不,何恤人之言?’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天,以测海。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节选自东方朔《答客难》,文字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不可胜数/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B.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不可胜数/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C.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不可胜数/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D.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不可胜数/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万乘之国,指当时强大的国家。
B.执戟是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戟”是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C.“礼义之不愆”的“愆”与课文《氓》里“匪我愆期”中的“愆”不同义。
D.“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即管窥蠡测。窥,偷偷看;蠡,贝壳做的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熟读诸子百家的典籍,好学乐道,全心全意侍奉君主,但官位不高,无法照顾到亲人朋友。
B.东方朔认为,处太平盛世,贤和不贤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自己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不奢望侍郎职位。
C.东方朔认为乐毅、李斯能够被重用,能够游说如流水,是因为他们所遇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不一样。
D.东方朔在本文中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着笔,先写一位客人诘难自己,讥讽他官微位卑,然后一一答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
(2)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14.文中东方朔认为士人该如何对待自己不被重用?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中吕]喜春来·四节

无名氏

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垂门艾挂狰狰虎,竟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间?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

①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向有“三郎”雅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曲写三月初三上巳节,所选意象典型丰富,都是暮春时的景物。
B.第二首曲是当时端午民俗风情的写真,旨在写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第三首曲从天上写到人间,从平民写到帝王,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D.这四首小令以月日数字相重者为节,写出了民间风俗,很有生活气息。
16.“重阳”是唐宋文人喜好的题材,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满城风雨近重阳”“人比黄花瘦”等,请谈一谈这些诗句中描写的“重阳”和选曲描写的“重阳”有什么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强化自己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回归田园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中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六国论》里论述六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3)“澄江”,清澈的江水,古人经常把它写人诗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就含有“澄江”这一意象,并且辅之以山的背景,描摹出一幅优美山川图。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片翠绿之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地,没有广袤的① 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

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还不过三五尺见方。因为只能依据地势而开垦,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

进入5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膨胀,饱满,麦秆弯曲,就像满载而归的乡亲们,手捧着沉甸甸的喜悦。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②        。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的奔涌回来,③      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0.下列各项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夜会变笨是真的!熬夜睡不好,身体就会很受伤——白天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好好睡了一觉后就觉得神清气爽?因为你的大脑____①____。科学家拍下了人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着时才能实现。是的,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系统维护时间,如果总熬夜,久而久之,大脑里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这就像在身体里埋了一颗炸弹,平时你不会觉得承受了多大威胁,而且次数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毁掉你的生活,甚至损伤你的身体。睡眠不同于信用卡,信用卡被透支还清就行,____②____。熬夜其实是一种用健康赊债的赌博行为,心里应该有一杆秤,权衡利弊就知道哪边的价值更高。晚上就是用来休息的,不要觉得“偷不到”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其实不困与熬夜不是一个问题,前者是生理机制问题,____③____。那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早点睡!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3-08-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观澜湖华侨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茹志鹃(1925-1998)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议论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为人处世  引语式材料  自我定位  媒介素养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