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8-10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己,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性根。“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地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娱乐,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获取慰藉。鲁迅笔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囊括了过去、当时与现今,他用笔墨批判着“看客”丑恶麻木的嘴脸,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艰难,就越容易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地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悲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成功的假象。或许他们看到别人的惨状会有所惊动,然而绝对不会与其产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帮助、做引火烧身的举动;他们只会在内心的防护罩上一层又一层地加固。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每当有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娱乐”看点,“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种看客的畸形现象被公众悄然地“默许”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如何来挽救这成千上万的麻木无知、冷漠无情的“看客”?孔乙己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因此早年间,鲁迅等人在一系列的变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学作品渗透人心,虽然确确实实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温饱得不到解决、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用自己残存不多的精力去爱别人,去对不能给自己提供庇护的社会负责任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语图互文指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相互模仿和印证。赵宪章指出:“文学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实则是语言文本和图像艺术之间‘语象’和‘物象’的相互唤起、相互联想和相互模仿”。基于语象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看客”形象及蕴含于其中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才得到读者的“共享”。

鲁迅运用环境、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看客”,为的是“看客”形象能够自我显现。而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在统觉共享下自我显现的“看客”形象,烛照的是传统文化的建构。专制主义思想编织起密密匝匝的罗网,形成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看客”则在这间铁屋子里沉睡。“看客”对待示众的犯人是狂热的,对待先觉者的启蒙则是冷漠的,当然也包括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启蒙知识分子。统治“看客”思想的传统文化是妄自尊大且顽固的,所以“看客”对待新潮思想的态度亦是排斥的。

鲁迅立足于文化本我立场,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才是中国应有的出路。鲁迅“所经过的人生”,是在西学东渐、文化价值重新整合的时期,“看客”本质上是专制思想的人化、西方文化视域的参照系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隐喻。经过“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分析,得出“看客”的特征是麻木、愚昧和嗜血的,而这些特点皆反映着专制主义文化对“看客”的控制。“看客”不仅没有自觉的能力,还充当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通过“看”杀人,是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当启蒙知识分子们主张全盘西化时,鲁迅切中肯綮,以专制主义思想人化的“看客”为参照并在“看客”形象中渗入其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对西方现代性思想提出最深刻的怀疑,以文化本我立场、永恒的“看”和怀疑的精神思索中国自救的道路。

(摘编自陈建伟、李志艳《批判与反思——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一种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
B.鲁迅从学医济世救民到弃医从文疗救国民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黑屋子”的困境。
C.民主制度确立,平等思想得到传播,百姓们的温饱得到解决,这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D.画家对文学与图像的共享,能使鲁迅笔下具有麻木、嗜血等特征的“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看客”们所共有的幸灾乐祸、麻木绝望、漠不关心的嗜血言行,真实地表现出他们人性中的劣根性。
B.鲁迅小说中的普通的底层民众都会嫉妒或心理不平衡,他们乐于看到别人的失败与悲惨而不会同情和提供帮助。
C.“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的心理被“看客”们当作推卸责任、掩盖冷漠的借口。
D.“看客”的狂热与冷漠反映出专制主义文化对他们的控制,鲁迅塑造这样的形象的目的是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不能反映“看客”产生的客观原因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中王玉辉认为女儿为丈夫殉情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在女儿绝食而亡后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
B.《祝福》中,女人为准备“福礼”,杀鸡,宰鹅,她们的臂膊因清洗被水浸得通红,而拜福神的却只限于男人。
C.《孔乙己》中,掌柜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被打断腿时,他并不十分分辩,喝完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离开了。
D.《召公谏厉王弭谤》中描述周厉王暴虐无道,并且以刑杀来压制国人对他的指责,使得百姓不敢再说话,道路以目。
4.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中对阿Q被杀前的描写,下图是丁聪在20世纪40年代为此配的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配图的理解。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三边

贾平凹

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壑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

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抔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

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

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

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骡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

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天黑回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
B.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
C.引用手抄本的记载,将今日的汉、回、蒙的交易会与蒙民千年习俗关联起来,写的是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
D.写柳树林“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与“端端一柱白烟”相映衬,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
B.文章先写沙地中行走的艰苦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再写沙漠深处镇落民居的错落有致,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反差。
C.文章写长城,将其放在深邃的历史背景下和平凡的世俗生活中,进而引发对文明赓续的思考,有深刻的哲理性。
D.文章语言质朴刚健,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
8.本文写交易会时大量堆叠同类词语,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9.为什么“我”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做文章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文本二: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节选自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B.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C.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D.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在汉代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官府差役,文中是后者,故有“官命促尔耕”之语。
B.“字而幼孩”中的“字”是爱护之意,它有时也指女子许嫁,如“邻女将字而孤”。
C.河东是地域名,河在此指黄河,河东即黄河以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
D.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相关的酒器还有尊、壶、爵、角、觥、觚、疊、卮、缶等。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结了种树的经验,“其本欲舒”等四句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从实践上总结种树方法。
B.郭橐驼在介绍了自己的种树经验,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后,又从反面论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了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
C.郭橐驼引述“吏来而呼”之言,把他们神气活现的样子表现得细致入微,这些官吏的扰民行为,与不善植树者“虽曰爱之……其实仇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柳宗元认为虽然老百姓是官吏的仆人,但官吏必须为老百姓办事;他对当时那些不仅不为老百姓办事,反而贪污中饱、敲诈勒索的官吏十分愤恨,称之为盗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14.两个文本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 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D.《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
16.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