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8-13 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琵琶演奏,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的生动描写。查《全唐诗》,吟咏琵琶的诗作多达百首;据各种文献综合,当时琵琶乐曲数以百计,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于是有人认为,中国琵琶是唐人的一大创造。此论谬矣。琵琶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历来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是“琵琶出于弦毁”。“弦毁”是秦汉时期的中原乐器,类似直颈琵琶。东汉《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琵琶”:“琵琶”两字都采用“哭”作边旁,从六书来说,这是一个形声字,“哭”表明其形是一种乐器,其声为“比”“巴”。而“巴”之声,又是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的一段话而来的,刘熙说,“批把”,这是在马上弹拔的乐器,其技法,往前一弹叫“批”,回手一拨叫“把”,所以这件乐器名“批把”,这是从演奏特点给乐器取名的。“批把”谐音“琵琶”,于是“琵琶”便成为这种弹拨乐的称谓。另一种观点认为琵琶是外域传来的乐器。据说,古代的波斯国,有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琴,它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来成为我国弹拔乐器的始祖。持有此说的根据是《隋书·音乐志》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最直观的证明是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反映了从魏晋北凉直到隋唐宋元长达10个朝代的艺术文化历史,壁画中琵琶的图像就出现了689次,其中既有外域的曲项琵琶,也有奏汉本土的直项琵琶,更有中外两种形制样式结合在一起的琵琶。

其实以上“两说”都是对的,但它们指的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琵琶。“外来说”所指的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形似曲颈琵琶,国人称它为“乌德琴”,它确实是外来的;“本土说”所指的是秦汉时期就有的叫“弦毁”的乐器,形似直颈琵琶,后来它吸收了外来琵琶的形制,直颈变成了曲颈,即我国唐宋琵琶的样式。以上“两说”,使我们看到了人类乐器的嬗变与衍化。

如果把秦汉的“弦毁”作为最早的琵琶,为什么直到唐朝,琵琶艺术才大放异彩呢?从艺术规律来看,先秦时代的敲击乐和吹管乐,从节奏与旋律两个方面,奠定了古乐的基础。进入隋唐,由于革新琵琶的出现和使用,弹拨乐器的威力猛增,魅力大显,音乐色彩多了华美的铺饰和富丽的映衬,完全改变了沉稳持重、从容不迫的礼乐文化的格局,使器乐艺术翻出一个新境界,于是琵琶雄踞器乐合奏的霸主地位。从社会文化来看,随着物质富裕,生活安定,胡气氤氲,多元文化汇聚,整个社会奢侈享乐之风滋长蔓延,且不说宫廷乐工艺伎队伍的庞大,民间也以“家有伎乐”为荣,社会歌舞器乐之发展可谓空前。这时,社会审美取向也悄悄发生变化,除了有盛世之音,还流行悲情艺术。人们常用琵琶演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的隐衷。琵琶艺术几成唐代官民乐思表达与情感表现的双重文化需要,于是琵琶文化从达官贵人之家走向民间。

秦汉琵琶唐盛行的音乐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海纳百川的精神。当年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繁荣了唐代的音乐歌舞,出现了唐宋琵琶;而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国艺术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朱宏波《秦汉琵琶唐盛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吟咏琵琶的诗作极多,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这都反映了琵琶在唐朝的盛行状况。
B.“本土说”认为,琵琶出于秦汉时期的乐器“弦毁”,文章对此给予了肯定。
C.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使革新琵琶崭露头角,从而奠定了琵琶的霸主之位。
D.在唐代,大放异彩的琵琶艺术既可以表达盛世之音,亦可以表达个人之悲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立论,再呈现有关琵琶来历的“两说”。
B.文章引用《隋书·音乐志》之语,旨在证明敦煌壁画中的曲项琵琶为外域乐器。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从而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D.文章尾段由音乐历史转而写一带一路中中国艺术的影响,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弦毁”在借鉴外来琵琶形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唐宋琵琶,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B.由白居易的诗句“五陵年少争缠头”可知,当时走向民间的琵琶文化深受平民喜爱。
C.盛唐富裕安定、多元包容、歌舞升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器乐文化的繁荣。
D.《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亦可以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论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

(摘编自农民日报《认识生物质能源》)

材料二: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不仅可以解决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物质气体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额外的碳排放,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减碳效果显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粗略测算,我国生物天然气年开发潜力在1500亿—2000亿立方米,万亿市场投资规模,目前年产量约3亿立方米,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以生物天然气产品、装备、服务体系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一旦产业链完全打通,预计整个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以上。

生物质气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一种既适应我国当前、又适应未来能源需求的有效措施。

(摘编自《生物天然气万亿级市场正在形成》科技日报20220922日)

材料三:生物液体燃料是指把生物质以发酵提纯或者生化合成的方式制造成乙醇或油类等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多年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遵循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主要来自于生物基。我国生物柴油的主要市场在欧盟,国内主要用于环保型增塑剂的制造。

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原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特邀顾问乔映宾算了一笔账:1亿吨秸秆能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掺烧到汽油中,能减少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年还可减少1亿多吨原油进口。用好纤维素乙醇,就是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乔映宾直言。

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

(摘编自《生物液体燃料:变废物为绿能,让环境和经济双赢》科技日报202298日)

4.下列关于生物质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质能源是利用生物质而生成的能源,生物质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源也具有相应的特点。
B.生物质能源属于世界第四大能源,是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可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C.生物质气体燃料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以及全面推进我国乡村建设和振兴。
D.生物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所以使用生物质燃料能有效减轻地球温室效应,实现减排目标。
B.根据规划,2030年我国生物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但与我国天然气开发潜力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C.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拉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还能减少能源对外依赖性,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D.根据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
6.生物质能源在未来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促成其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 代

徐开垒

干了六整年抄写工作的学校抄写员张甫珊先生,惯常被低年级学生尖喊“张老骡”。说实话,人家说张甫珊先生像一只老骡,可没说错。要不然,你倒去问问他的儿子,那个叫张小珊的,那高中三年级生;六年前他不是住在乡间的吗?他一定见过骡子的,它总是瘦骨露在外面,走起路来,慢吞吞的,一个步子又一个步子,头只是向下冲……

老骡,我说的是张甫珊先生,一千度深的眼镜跟黑而亮的额角,在比赛着谁的光更亮。短小的破旧衣衫包着像一束枯柴似的他的身躯,照在地下的影子,正像一只我们在乡间常常看到的背驮着一大捆重柴的骡子的影子。而他的不断的喘气和低沉的咳声,又很容易使人想到那些在旅行中疲倦了的动物的叹息。他避过日光,转了一个弯,踏上阶石,走在走廊上,他在想,孩子快毕业了哩。

孩子是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你见了他,你会想起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那些被称为“模范生”一类的人物。再不然你准会想起二十四年前张甫珊他原来就是老张小珊,他跟他的儿子一样,他有一个苦命的父亲,父亲的含辛茹苦的形象日夜煎熬着他,使他拼着性命读书,从初小到高小,从初中到高中,这么多的学期中,谁曾见到过有一种课程张甫珊是八十分以下的吗?

“有这么一个儿子,你好福气!”人们对老张甫珊先生说,正如今日大家恭维张甫珊一样。

于是老张甫珊——张甫珊的父亲,一个乡公所的抄写员,他整天整夜盘算着儿子进大学的学费。为了想凑满理想中的数目,他在星期日也找事做,甚至在自己每餐中减去一碗饭,同时又省去一天中仅有的享受:每个下午的大饼油条。

然而不幸终究来了。当张甫珊正读大学三年级,再一年就是什么工程系毕业生时,那位老张甫珊先生却死了。像迢迢旅途中的一头忠实的骡子,负着过多的重累,再也支持不住地倒下了。于是人们会想,那么在这艰苦旅行中骑在骡子背上的那个奔波者,他是怎样了呢?

事实是张甫珊终于辍了学。村子里的人会告诉你:他后来就这么结了婚,并找到了职业——一个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员……接着,十三四年过去了,渐渐地张甫珊接替了他父亲的地位,什么工程师、科学者、发明家,一切的希望都偷偷移向他的儿子,那张小珊。

要是你认识张甫珊什么人,他会暗暗地告诉你,他——我说的是甫珊先生他自己,在六年前,是怎样落魄地带着他的儿子张小珊,从战火逃难到这个城市来,他遇着人便托事做,看见报纸便瞧分类广告的聘请栏。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他没找着工作。人们在想,那么一个瘦骡子,会是受过科学洗礼的工程系学生吗?会是有过十多年经验的中学物理教员吗?而且,张甫珊他有证件吗?

有一天,一个校长先生看了张甫珊的履历单,于是他告诉张甫珊,学校里正缺少一个抄写员。

我们知道,张甫珊会答应的。生活的鞭子已经抽去了这个人的勇气,他对于自己的全部理想早已没有了。怕老张甫珊先生在地下也不会相信,他的儿子已怎样驯服于那些纸张,砚墨,以及什么蜡纸钢板之类的东西了……但事实总是那么冷酷,现在,年光晒干了他的皮肉,岁月压弯了他的背脊,“老骡”的绰号也已这么简单地给人叫了出来。张小珊,就是那个小张甫珊,抄写员先生的好儿子,老张甫珊的好孙子,他却仍什么都不管。他是在研究磁力线和电流的方向,抛物线与方程式的关系,他不曾研究到他的父亲怎样才成“老骡”的问题;同时他更没有想到也许有一天自己也会一下子变成一种可怜的动物,正像当年张甫珊先生不曾想到他自己会变成一只骡子一样。

然而此刻抄写员先生是在关切着他的儿子,他走着,他在想:孩子快毕业了哩。所以当人们恭维他,说“你有这么一个儿子,真好福气”的时候,他的梦也就做得较昔年老张甫珊先生所做的更大、更美、更理想。然而最感遗憾的,是张甫珊先生虽尽力加多自己工作的时间,减少自己的享受,而其所节省下来的钱,结果却无论如何凑不满给孩子进大学的学费数目。

因此这第二代的苦命老人感到烦恼了……这时突然有一种念头营救了他,他想起那些墨水,那些纸张,那些一支支硬而坚的铁笔,和那块专门磨蚀人的年岁的钢板。它们在等着他,等着他去继续比武,继续拼命,继续较量究竟谁的耐力更长。

就这么过了两个钟头。抄写员先生又渐渐地不能安定下来,汗珠在他的额角一颗一颗跌落下来,他忽然身子向前一俯,嘴里吐出来一口浓血!

现在他又开始沉思了,他知道死已经在召唤他,他的孩子也会那么轻易地将他父亲所给他的希望让渡给那更下的一代吗?

张小珊这模范生,这承受了他祖父和父亲的全部血液的老实人,他不自禁地在他父亲的床边跪了下来。

躺在床上的抄写员,他并没有知道他的孩子在他的身边。然而——人们会那么想——要是他这时醒来,他一定会想起二十多年前。那时也有一个老实的青年人流着泪跪在他父亲的床边,他的父亲也是那么无可挽救地干瘪地躺在床上。不是二十多年前的青年人,已经代替了他父亲的位置而躺在床上了吗?

更有一天是会到来的,人们知道。那时躺在床上的该轮到了张小珊,而小珊也会学他的祖父和父亲的样,叫他的小张小珊跪在他的床边,为他流泪。——然而明日果真会那样吗?

1944年9月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比张甫珊早年的理想追求和如今庸常的生活,以及叙述张甫珊三代人的命运轮回等,揭示他们生活持续庸常的社会原因。
B.张甫珊失去理想却能毫无怨言地习惯如今的生活状态,在于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死心,对于生活也没有了任何希望。
C.小说详细写了张甫珊的人生轨迹,并以此展现他的命运变迁,可让读者从他的人生中感受到他的悲剧的普遍性。
D.小说以张甫珊为主人公,并通过勾连老张甫珊、张小珊甚至想象的小张小珊等类似的场景,从而产生小说结构上的自然转换
8.被学校低年级学生称为“张老骡”的张甫珊与骡子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策好驰骋游猎,翻谏曰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徙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关羽既败。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评曰:虞翻古之狂直,难免乎末世,然权不能容,非旷宇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B.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C.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D.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出为富春长”与“予出官二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出”字含义相同。
B.“因留制服行丧”与“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相同。
C.“坐徙丹杨泾县”与“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
D.“固难免乎末世”与“少年固强之”(《促织》)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翻曾担任王朗功曹,献策于王朗,王朗未采纳。后来,他跟随王朗逃亡,直到王朗劝说他返回抚养老母,才归去。
B.孙策喜欢驰马狩猎,虞翻却认为这是君主不够端重的表现,君主如果不够端重,就难以树立威望,孙策完全采纳。
C.孙策去世后,虞翻预见到邻县山越部族可能会有奸人生变,就留在治所穿着丧服守丧,邻近县城纷纷效仿,得以稳定。
D.虞翻因言语得罪孙权而被贬谪,在流放之地,他依然积极讲学不辍,门徒达到了数百人,而且治学成果丰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
(2)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
2023-08-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