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75038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 代

徐开垒

干了六整年抄写工作的学校抄写员张甫珊先生,惯常被低年级学生尖喊“张老骡”。说实话,人家说张甫珊先生像一只老骡,可没说错。要不然,你倒去问问他的儿子,那个叫张小珊的,那高中三年级生;六年前他不是住在乡间的吗?他一定见过骡子的,它总是瘦骨露在外面,走起路来,慢吞吞的,一个步子又一个步子,头只是向下冲……

老骡,我说的是张甫珊先生,一千度深的眼镜跟黑而亮的额角,在比赛着谁的光更亮。短小的破旧衣衫包着像一束枯柴似的他的身躯,照在地下的影子,正像一只我们在乡间常常看到的背驮着一大捆重柴的骡子的影子。而他的不断的喘气和低沉的咳声,又很容易使人想到那些在旅行中疲倦了的动物的叹息。他避过日光,转了一个弯,踏上阶石,走在走廊上,他在想,孩子快毕业了哩。

孩子是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你见了他,你会想起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那些被称为“模范生”一类的人物。再不然你准会想起二十四年前张甫珊他原来就是老张小珊,他跟他的儿子一样,他有一个苦命的父亲,父亲的含辛茹苦的形象日夜煎熬着他,使他拼着性命读书,从初小到高小,从初中到高中,这么多的学期中,谁曾见到过有一种课程张甫珊是八十分以下的吗?

“有这么一个儿子,你好福气!”人们对老张甫珊先生说,正如今日大家恭维张甫珊一样。

于是老张甫珊——张甫珊的父亲,一个乡公所的抄写员,他整天整夜盘算着儿子进大学的学费。为了想凑满理想中的数目,他在星期日也找事做,甚至在自己每餐中减去一碗饭,同时又省去一天中仅有的享受:每个下午的大饼油条。

然而不幸终究来了。当张甫珊正读大学三年级,再一年就是什么工程系毕业生时,那位老张甫珊先生却死了。像迢迢旅途中的一头忠实的骡子,负着过多的重累,再也支持不住地倒下了。于是人们会想,那么在这艰苦旅行中骑在骡子背上的那个奔波者,他是怎样了呢?

事实是张甫珊终于辍了学。村子里的人会告诉你:他后来就这么结了婚,并找到了职业——一个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员……接着,十三四年过去了,渐渐地张甫珊接替了他父亲的地位,什么工程师、科学者、发明家,一切的希望都偷偷移向他的儿子,那张小珊。

要是你认识张甫珊什么人,他会暗暗地告诉你,他——我说的是甫珊先生他自己,在六年前,是怎样落魄地带着他的儿子张小珊,从战火逃难到这个城市来,他遇着人便托事做,看见报纸便瞧分类广告的聘请栏。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他没找着工作。人们在想,那么一个瘦骡子,会是受过科学洗礼的工程系学生吗?会是有过十多年经验的中学物理教员吗?而且,张甫珊他有证件吗?

有一天,一个校长先生看了张甫珊的履历单,于是他告诉张甫珊,学校里正缺少一个抄写员。

我们知道,张甫珊会答应的。生活的鞭子已经抽去了这个人的勇气,他对于自己的全部理想早已没有了。怕老张甫珊先生在地下也不会相信,他的儿子已怎样驯服于那些纸张,砚墨,以及什么蜡纸钢板之类的东西了……但事实总是那么冷酷,现在,年光晒干了他的皮肉,岁月压弯了他的背脊,“老骡”的绰号也已这么简单地给人叫了出来。张小珊,就是那个小张甫珊,抄写员先生的好儿子,老张甫珊的好孙子,他却仍什么都不管。他是在研究磁力线和电流的方向,抛物线与方程式的关系,他不曾研究到他的父亲怎样才成“老骡”的问题;同时他更没有想到也许有一天自己也会一下子变成一种可怜的动物,正像当年张甫珊先生不曾想到他自己会变成一只骡子一样。

然而此刻抄写员先生是在关切着他的儿子,他走着,他在想:孩子快毕业了哩。所以当人们恭维他,说“你有这么一个儿子,真好福气”的时候,他的梦也就做得较昔年老张甫珊先生所做的更大、更美、更理想。然而最感遗憾的,是张甫珊先生虽尽力加多自己工作的时间,减少自己的享受,而其所节省下来的钱,结果却无论如何凑不满给孩子进大学的学费数目。

因此这第二代的苦命老人感到烦恼了……这时突然有一种念头营救了他,他想起那些墨水,那些纸张,那些一支支硬而坚的铁笔,和那块专门磨蚀人的年岁的钢板。它们在等着他,等着他去继续比武,继续拼命,继续较量究竟谁的耐力更长。

就这么过了两个钟头。抄写员先生又渐渐地不能安定下来,汗珠在他的额角一颗一颗跌落下来,他忽然身子向前一俯,嘴里吐出来一口浓血!

现在他又开始沉思了,他知道死已经在召唤他,他的孩子也会那么轻易地将他父亲所给他的希望让渡给那更下的一代吗?

张小珊这模范生,这承受了他祖父和父亲的全部血液的老实人,他不自禁地在他父亲的床边跪了下来。

躺在床上的抄写员,他并没有知道他的孩子在他的身边。然而——人们会那么想——要是他这时醒来,他一定会想起二十多年前。那时也有一个老实的青年人流着泪跪在他父亲的床边,他的父亲也是那么无可挽救地干瘪地躺在床上。不是二十多年前的青年人,已经代替了他父亲的位置而躺在床上了吗?

更有一天是会到来的,人们知道。那时躺在床上的该轮到了张小珊,而小珊也会学他的祖父和父亲的样,叫他的小张小珊跪在他的床边,为他流泪。——然而明日果真会那样吗?

1944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比张甫珊早年的理想追求和如今庸常的生活,以及叙述张甫珊三代人的命运轮回等,揭示他们生活持续庸常的社会原因。
B.张甫珊失去理想却能毫无怨言地习惯如今的生活状态,在于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死心,对于生活也没有了任何希望。
C.小说详细写了张甫珊的人生轨迹,并以此展现他的命运变迁,可让读者从他的人生中感受到他的悲剧的普遍性。
D.小说以张甫珊为主人公,并通过勾连老张甫珊、张小珊甚至想象的小张小珊等类似的场景,从而产生小说结构上的自然转换
2.被学校低年级学生称为“张老骡”的张甫珊与骡子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声鸡啼,一只金彩灿丽的大公鸡,一只很好看的鸡,在小院子里顾影徘徊,又高傲,又冷清。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的,在江边的沙滩上……

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一条大概宋朝就兴的布裙。沙滩上安静极了,然而万籁有声,江流浩浩,飘忽着一种又积极又消沉的神秘的响往,一种广大而深微的呼吁,悠悠钒钒,悄怆感人。江南地暖,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这一群鸭子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然而那两个老人是谁呢?怎么?——你不记得了?

父亲这一反问教我觉得高兴:这分明是两个值得记得的人。一个是余老五。”“另一个呢?

陆长庚。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这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所谓,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那两天他整天不离一步。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儿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罢?摇摇头。——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儿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余老五自掌炕以来,从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道理是谁也知道的,可是别人得不到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才分,是学问,强求不来。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有寄托。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乡下的活计没有哪一件难得倒他。可是运气不好,日子越过越穷,他也就变得懒散了,像个不得意的才子,潦倒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逦逦地走。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倪二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说:

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除非陆长庚。

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常在后面斜着头看的,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鸭。

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方去。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围来……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当然,第二天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输得光光的。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老五高大方正,一副大汉的模样,作者却用“母性”来形容他,实则是有反差的,也与前文暧昧含情的环境相呼应。
B.余老五技艺高超却又专断顽固、仗艺欺人,陆长庚赶鸭所赚只为图一时快娱,却又活出一种通达的人生境界,人物形象由此丰满立体。
C.陆长庚看到“鸭”就怕,但却有能跟鸭子对话的“魔法”,暗示了陆长庚实则爱鸭、疼鸭,不养鸭的原因不仅是蚀了本钱,也有失去伙伴的伤心。
D.余老五是炕房师傅,陆长庚“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我”的孩童视角,先是思考“那两个老人是谁”,既而注意力又被大公鸡吸引,忽然又回想两个老人,想到沙滩上的场景,又想到鸭子……叙述风格自然俏皮。
B.作家擅于从事件的关节处对人物作传神描绘,如倪二在的鸭子四散无踪时一筹莫展,通过众人不约而同的推荐,为陆长庚出场做足铺垫,再通过其赶鸭时一系列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赋予人物以传奇色彩。
C.本文运用传统小说、评书等常用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分别讲述了两位乡间巧人的故事,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文化性。
D.小说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艰难的境遇都“寡味儿”了许多,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
3.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列举其中四处,并简析其作用。
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5-24更新 | 1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彭燕郊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朵百合花,那是盛开在丛生着荆棘的高原上的。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阳台上有一盆百合花。有一次我在村镇的街上看到一队游行的年青人,他们拿着红的黄的白的绿的五颜六色的小旗,呼喊着,奋激地行进。我记得,那行列里面最使我爱慕,最使我向往的是走在前头的那个吹号手。真的,可以说他是最镇静、最沉着的一个了。人们按照号音的节拍行进着,他自己呢,也陶醉在悠扬的号音里,那样摇摆摆地走着,吹着。

在我幼小的心里,我由衷地爱慕着吹号手,和他那光亮铮铮的喇叭。

于是,我开始细心地灌溉阳台上的那丛百合花了。每天每夜,总在性急地窥探着,那花朵是不是已经开放——我坚信,百合花开放了,就会像喇叭一样的。

呀,我是多么高兴呵!百合花开放的那一天,我把花采下来,不敢给爸爸知道,也不敢给妈妈知道,一大早就背起书包上学去了,偷偷地带着那朵百合花。可是,总归给先生看到了:狂欢的我正在尽情吹着我的小喇叭。我的小伙伴们应和着我的号音,“打打底、打打底……”地在操场上进行着,舞着小手呼唤着。那位先生是顶凶的,我记得我挨过他好几次打手心——这回,大概也免不了要打手心了。我想。果然不错,小伙伴们每人五下,我呢,加一倍:十下。

但,最使我痛心的是我的小小的喇叭的可怜的命运,她是那样柔弱无助,被撕成了一片片碎瓣,被用脚在铺满粗砂粒的操场上狠心地践踏着,烂了,破了。

百合花的记忆是忧伤的。

十三岁时,我从家里偷偷地跑出来。为了我的天真的、很模糊的憧憬,我跑了。在辽阔的海流上飘游了一天两夜,于是,到达了一个半岛上,那是被人家用许许多多赞美讴歌和夸耀渲染得十分美好的一个“新天地”,人们说那儿有的是智慧,是取之不尽的学问的财富的宝库。

我在那儿报考一个艺术专科学校,感谢人们的好意,并不因为我的幼小而拒绝我。受试验时,好呀,我的眼前真地突出了一片新天地。是百合花呀,那么亲切地在画室的几上,在绿色的布幔的掩映下,向我微笑着。——作为入学的考试,每个人应该画一张油画,画这朵百合。

很快地,我就开始忘情地挥动我的画笔了。我画得那样快,以致坐在我旁边的那位正在细心地描着轮廓的小姐禁不住失声笑起来。而那个长头发的艺术家,我们的教授,却气得耳朵都红了,红得简直就像紫胀一般。可怕呵,他的气愤是超过了他的喉咙所能担负的限度,他的怒吼的声音是差不多嘶哑了,好像要吞下我似的嘲骂着我,揶揄着我:这像什么百合花呵?你们大家看,这不是百合花,这是喇叭!在哄堂大笑里,我万分羞涩地收拾好我的画具,走了。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

战争来了,有幸地,我参加到一支军队里,像一块投进洪炉的赤铁,满感燃烧的喜悦。更有幸的是,在这队伍里我遇见了并熟识了许多吹号手——多么令人艳羡的吹号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他们都很年幼,都有小而红润的双颊。当他们吹起号来,那双颊是怎样像透熟的苹果似地鼓起着呵。他们是那么流畅爽利地吹着,就像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吹出来的,嘴角总带着微笑——我也是像他们这么大的年纪呵,那时候,我还只能用百合花来当喇叭吹呢。

在我工作的那个部门里,同样有一个小号兵。同样地,他吹着,笑着,奔跑着。

那天,是下雪天呢。寒冷使人变得懒散,一夜来的雪并没有减削或增添多少。人们已感觉不到时间到底运行到哪一刻了,眼睛被逼人的白雪眩昏了,辩识不出光度的深浅,奇怪的是:在暖暖的军毯里躺着,享受着一天中最叫人留恋的时光,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儿抱歉哪,却始终没有听见号音——起床的号音。那是从来都不会迟误的——虽然我们都终于起来了。部里的小鬼在开早饭时候告诉我们:小号兵病了,吐血,进医院休养去了。

后来呢?后来,一连一个礼拜,没有号,我们听哨音动作。一个礼拜之后,号兵来了,不是病愈出院的小号兵,而是一个新来的年纪较大的号兵。

春天来了,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我去凭吊我们小号兵的新坟。小号兵死了,医师告诉我,小号兵因为吹了太多年号,肺部震裂得太厉害了,即使在很有钱的人家,怕也没有什么希望的。我想起了小号兵短短的生涯里一连串的苦难,不禁呜咽了。那是我到我们野战医院去看他时,他自己详细地告诉我的:怎样地,他被雇在地主家里放牛;怎样地,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常常挨人欺侮;怎样地,他逃到军队里来。小号兵是健谈的,像他善于吹号一样。我曾经从他那里听到多少故事呵……可是现在,他就已经死了!

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耸着一堆新鲜的黄土,一块小小的标写着小号兵姓氏的木板,那么寂寞地安放在那儿。是四月哪,松林里的小鸟鸣啼着,天空是明净的,跟小号兵的灵魂那样。可是我,被一阵幻象苦恼着,仿佛看见他仍旧在用那样练达洒脱的姿态吹着他的号角,那号角的红绸布仍旧喜悦地在他的胸前飘舞,于是我把号角设想作百合花,红绸布的流苏设想作映山红,打算画一幅宝图。画面: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一朵百合花挺拔地耸立在中间。

今天,在我的记忆里,百合花是盛开在盛开着映山红的高原上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呵。

一九三九年九月云岭(选自《浪子》,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很小的时候被街上游行中吹号手吹出的悠扬的号音所吸引;我精心灌溉百合花也源于对小号手的爱慕。
B.“我”对受到顶凶的先生的体罚并不在意,在意的是被当成喇叭的百合花被撕成了一片片碎瓣,遭到人们践踏。
C.出于对喇叭的喜爱,我把入学考试要画的百合花画成了喇叭,把教授气得耳朵都红了,因此我也没能通过考试。
D.参军后,我遇见且熟识的吹号手都很年幼,能把号声无比快乐、流畅爽利地吹出来,这些都出乎了我的意料。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写记忆里的百合花“盛开在盛开着映山红的高原上”,照应开头,首尾圆合,使小说结构完整。
B.文章描写人们没有听到号音,感觉不到时间运行到哪一刻,为后文小号兵的出事埋下了伏笔。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故事,运用感伤的笔调抒发了酣畅淋漓且不受节制的情感。
D.文章多次使用语气词“呵”字,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
3.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小号兵的。
4.文章多次出现“百合花的记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好处。
2023-04-25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下列各项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B.选文中的新媳妇一开始因为又羞又怕只愿意做下手,后来能帮小通讯员拭身子了,可见她工作熟练了,能克服自身的忸怩心理。
C.选文中两处加点的“啊”所表达的内涵不同。第一处“啊”表现了新媳妇看到伤员是小通讯员时的震惊意外之情,第二处“啊”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英勇壮举的敬佩与悲痛之情。
D.选文中多处运用“……”来表达人物不同的心理。如“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中第一处表现了担架员恳求“我”救治小通讯员的急切心理,第二处表现了担架员内心的期待之情。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三段运用了平叙的手法,描写了故乡过中秋节的情景,这与“我”眼前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对战争的憎恶。
B.选文中描写了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补破洞的情节,运用细节描写与叠词,生动细腻地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歉疚与崇敬之情。
C.“我”劝新媳妇“不要缝了”,新媳妇却“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新媳妇想让牺牲的小通讯员能整洁体面些的心理。
D.选文中没有正面描写小通讯员受伤的情景,而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来侧面烘托小通讯员英勇无畏的精神,这样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选文的最后一段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2022-11-21更新 | 1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