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二模 2023-08-27 4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我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从字形看(奪)的造字义:表示鸟展翅欲飞,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一种获得,更是一种快乐与满足,是一种心理预期与实际获得的吻合。古人用所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表达获取之义,也表达心理上相亲和”“相契合的意思。如此,我们就可以准确理解得计”“得意洋洋”“得心应手等众多复音词和成语的含义了。

大多数汉字呈现出来的图画是传达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本身。我们从造字中提取出抽象特征义,就会明白古人是如何用具体表达抽象、用客观表达主观、用物质表达心理的。掌握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模式后,古人主要使用两种方式来运用它:在字词上,运用偏旁创造大量同源词等;在词义上,运用联想和类推使一个字发展出多种词义。

首先来看同源词。一幅画是一个字,创造出的意象就是单个字义。如果每个字都这样画,不仅费工夫,有些也无法画出。古人采用提取抽象特征的方法,把一系列相关事物共用同一个象形字做偏旁,加上类属偏旁,从而产生一组同源词,表达对一类事物的认识。

比如,就是一个取象人体的字,画的是一节节脊椎骨相连的样子,其特征就是相连。先民从人体脊椎骨的形象联想到其他具有同类特征的事物:把一节节铺排下来的屋檐叫作,把成片的野生谷子叫作,把一户户人家构成的里巷叫作,把人跟人结伴叫作。这些被称为同源词,也是同源字。这是一种根据事物抽象特征创造新字的造字法。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如何能够联系到一起?靠的是高超的联想,联想的纽带是这些事物或动作的抽象特征。运用偏旁部首合成形声字,尤其同源字,是造字中普遍运用的最为经济便捷的手段。

其次,一个字为什么有许多含义?这些义项是怎么联系的?汉语词义的演化最能展示古人在用字上丰富奇妙的联想,而这个联想是有规律的,是用原始造字义抽象出的特征贯穿诸多义项。例如,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瞄准箭头射向靶子。箭头射到靶子上,必须目光集中到靶心,就是瞄准。这是其造字义,其用字义就是目光对事物的瞄准,也就是察看。目光接触的对象不同,含义则发生变化,由此,古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目光瞄准敌人及其军事设施,就是伺望、侦察,双音词有侦候”“刺候”“斥候等;目光瞄准下属及其管理对象,就是监视、督察,双音词有候望”“逻候”“虞候,督查和实施督查的官吏也都称;目光瞄准宾客,就是迎接、问候,组成双音词等候”“守候”“问候”“恭候等的即是此含义;目光瞄准其他特定对象,就是观察,对病人的观察,就是候诊、候脉,转为名词,有征候”“症候等;目光瞄准天空,就是观天象,占验、测算,转为名词,表示时令、时节、天气,有气候”“节候”“时候”“岁候等并列双音词。可以看出,的核心义是察看,即目光对事物的关注。古人以最适合他们的认知方式,画出一幅简单且可理解的外界图像,图像的运用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射箭需要目光对准,就是注视,而目光从箭靶子移到其他事物,就产生了一系列义位。先民用这种认知体系来指代周边相关事物,这是词义间产生联想的关键环节。为什么的构词能力强?因为人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眼睛观察,都离不开注视。

2022年,《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明确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重要工作内容。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的溯源与演变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汉字怎样形成?字形往往记录本义,这是对词义来源的探讨。第二,词义怎样发展?词义的引申往往有迹可循,这是对词义演变路径的追溯,也涉及词义发展过程中新字形的产生。

汉语溯源研究的目的是挖掘出汉语造字、用字、构词与意义演变中呈现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认知理念,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期望相关研究能够进一步激活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活性学术因子,汲取养分,赋予传统学术以更多现代意义,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开展语言学史和社会文化史的多层级和多维度研究。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达意义的载体”,是指汉字呈现出来的图画本身没有意义,需要作抽象的解读。
B.“同源词”,也叫同源字,即共用同一个象形字做偏旁,加上类属偏旁而产生字。
C.“造字义”,即字的本义,是先人造字时所表达的最初含义,它是汉字的基础意义。
D.“汉字阐释”在文中意思之一指汉字溯源,即研究汉字是怎样形成的,探讨词义的来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字的造字义是“失落,离开”,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即逼迫母亲改嫁,这是对造字义的引申。
B.“得”字的造字义是“拾贝”,“得计”“得意”等词语与造字义的联系在于“拾”字,“得计”“得意”亦即“拾计”“拾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联想。
C.“吕”字的造字义表示“相连”,一户户人家构成的里巷叫“闾”,人跟人结伴叫“侣”,这两个字的意思都跟“相连”有关,都是“吕”的造字义的引申。
D.“候”有“察看”意,目光接触的对象不同,含义也有所变化;目光瞄准天空,“候”表示时令、时节、天气,“候鸟”的“候”就有因时令而迁徙之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文化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造字,二是用字,先民们运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两种方法造字,同时也运用这两种方法用字。
B.运用偏旁创造大量同源词,运用联想和类推使一个字生出多种词义,这是抽象表达具体、客观表达主观、物质表达心理的习惯。
C.以画造字是先民的伟大创举,但也有局限性,一是一时画不了这么多字,二是有些字画不出来,而同源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D.以画造字比用字更需要经验,它是以一种最适合的认知方式画出了一幅外界图像,简单而可以理解,从而创造了辉煌的汉字文化。
4.汉字溯源有什么意义?试依据文本作简要归纳。
5.“字”,造字义是一个小孩子在屋子里,是说孩子在屋里出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指“文身”,引申为花纹、纹理,文字等。“文”是独体字,可作意符,也可作声符,组成合体字。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利用想象和联想,推断“字”是怎样由“生育”转到“文字”的意义上来的。
2023-08-27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证

聂鑫森

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

沈君默有孙了,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

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请尝尝。

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

我不能说。

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吏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

对。

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

你读过这本书?

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

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

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

沈君默低头不语。

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

是。

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

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

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

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

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要不要修复《归隐录》设置情节,故事在沈君默、馆长刘政和、文化局副局长章扬三人之间展开,还有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章道遵。
B.章道遵任职时因收贿而被撤职查办,回到故里著《归隐录》,自揭其短,引此复杂人物入文,便于展开情节,又有讽刺现实、劝善惩恶之意。
C.章扬是一个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官员形象,明知先祖有污点,仍然不顾事实,写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甚至千方百计阻挠修复《归隐录》。
D.新任馆长是一个既有责任感又有原则性的官员形象,他不看顶头上司的眼色行事,延聘古籍修复师沈君默修复《归隐录》,还原历史真相。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沈君默申请退休,“咄咄怪事”一语强化了悬念设置,随着情节发展,悬念逐步得解:原来他急于退休是无心继续工作,担心刘政和也不准他修复《归隐录》。
B.小说在沈君默见到刘政和前后各有一处插叙,分别交代沈、刘二人的有关情况,这样安排情节如同电影里的回闪镜头,既保证故事相对完整,又保证行文紧凑。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写出刘政和笑沈君默误将自己看成章扬,通过一个细小的神情,展现了刘政和的自信和坚定。
D.小说以“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一语结束,这一补笔让章扬这一人物形象更为清晰,他确实担心先祖正面形象受损,同时也反衬修复《归隐录》的意义。
8.作为古籍修复师,沈君默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工匠精神?试作归纳。
9.小说以“史证”为题,有哪些含义和作用?请简要说明。
2023-08-27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

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

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揪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子路问管仲于孔子。子曰:仁也。

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致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B.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C.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D.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即在城的外围加筑的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颜色”的“颜”指眉目之间,“颜色”指脸色,如《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
C.“微夫”的“微”意为假如没有,义同《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的“微”。
D.“裁审”的“审”义为详观其道。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的“审”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任卫国士师的季羔,遇难出逃,在城门口遇到了被他主持行刑砍断脚的人把守城门,季羔不意守城人不仅没有借机报仇反而助他逃脱追兵追捕。
B.被断足的守门人认为季羔是位心怀仁恕的君子,并且认为自己脚被砍断是罪有应得,虽然他当时也对季羔有所怨恨。季羔对自己判决、行刑是严格执行国家法令。
C.孔子认为管仲是仁人,子路很是不服气,分别从管仲说襄公、辅子纠、家残无忧、居槛无惭、事所射之君、不死子纠等方面证明管仲为人不符仁人之道。
D.孔子认为不受管子之说是襄公暗昧,子纠不能立是不得时,管仲在时乖命蹇之际能够通权达变,考量轻重,不受道德信条束缚赴死,是要成就功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
(2)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14.孔子认为施行“仁”的条件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8-27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宣城赵太守悦

李白

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

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

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

大贤茂远业,虎竹光南藩。

错落千丈松,虬龙盘古根。

枝下无俗草,所植唯兰荪。


【注】①宝符:赵简子对诸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毋恤说已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于是立赵毋恤为太子。②平原:指平原君赵胜。③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铜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太守姓赵,就将其与赵国历史联系起来,从家族史的角度盛赞对方,构思巧妙,立意高远。
B.次句的“拥”字下得极好,前呼后拥,形象地写出平原君门客之多,显示其在赵国显赫的地位。
C.以“虎竹”代朝廷命官,“藩”为边防重镇,亦有篱笆之意,借此盛赞太守赵悦守边护国之功。
D.以“错落”反衬“千丈松”,象征和彰显赵悦在赵氏家族中的显赫地位,对其表达敬意与羡慕。
16.屈原《离骚》里有“纫秋兰以为佩”,这首诗里有“所植唯兰荪”,两首诗里的兰草作用有何不同?
2023-08-27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