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三模 2023-09-01 2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都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中国艺术家也常怀太古心,对高古寂历、古拙苍莽的境界简直到了痴迷地步。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题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石涛这方面的理解堪称透彻。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古人之迹”,是时间延传中存留的作品以及作品粘带的法度;“古人之心”,是非时间性的,它是通于天地、古今的存在,是人在生命体验中发现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

前人有“金石鼎彝令人古”的说法,元明以来艺坛很多人对布满锈迹的对象感兴趣,如青铜器物。这并非是要证明器物、顽石年代久远,来历不凡,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主人博雅好古的趣尚,斑驳陆离的意味,却有另外一种精神启发,如同打开一条时间通道,将人从时间中拉出,去与另一世界的知心者对话。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

节选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域的体现。
B.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C.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D.本文所说的“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人生命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追逐中的古意。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
C.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
D.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
B.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C.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鱼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
D.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理论研究,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舆论引导,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秀华的专访,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修订的重要意义。

新华网:《科普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张秀华:科普法在20年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国科普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建立起大众参与、多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同时,《科普法》的实施也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化的科普工作,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无论是基础设施、活动的丰富性还是科普主体对科普活动的重视程度都有很大进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1年的1.4%提升为2020年10.56%,从这个涨幅也能看出《科普法》切实助力提升了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新华网:当今提出《科普法》修订对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张秀华:在《科普法》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科普法治体系与科普社会化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科普主体“谁来干、干什么、如何干好”等问题以及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明晰,科普人才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升,产业化科普结构较为单一,新媒体传播内容和形式需要拓展等。同时,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个主体协同,协同组织管理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科普法》的文本本身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并对《科普法》的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修订《科普法》意义重大,既必要又紧迫。

新华网:《科普法》修订过程中应当基于怎样的思想和宗旨?

张秀华: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要调整科学普及的定位问题,从法律的定位上,应体现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两翼理论”。第二,要强化科学普及的功能,在大科学观下重新理解科学与科普,实施大科普战略。第三,在《科普法》修订的原则上,必须明确依托科学普及的主渠道和主战场,紧紧依托现代科学教育和产业化的工业、农业、商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及其场域,从而避免科普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第四,鉴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具有互动互释的内在关系,客观要求“两种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实践相融合,进而提升实践主体的“双重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第五,需要突出弘扬科学精神在科学普及中的引领作用,改变以往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科普结构。第六,应注意拓宽科学普及的路径,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和法律规范,对互联网、自媒体这些科普新渠道进行更好的组织管理。第七,我们在《科普法》的修订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科普主体的责任,在表述上区分出强弱规范,使科普组织更好地发挥协调组织的职能作用,切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来共同推进科学普及这项事业。第八,通过《科普法》的修订处理好我们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的法法衔接问题。

新华网:《科普法》中对科学普及的定义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科普观念?

张秀华:科学普及是可以在多个维度上进行的,我们必须站在大科学观的立场上,不但注重实证主义学派“窄的科学”理解下所强调的科学教育,还要促进人文主义学派倡导人文精神的“宽的科学”理解之下的科学传播。从而,将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有机统一起来。严格上讲,《科普法》并未以定义的方式给科学普及下一个定义,但是《科普法》明确了科学普及的目的、性质,指出科学普及是一项工作、一项活动,而这项活动的内容和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这四大要素。如果一定要界定科学普及,我更倾向于将科学普及定义为以提升公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文化建设过程,是全员参与的科学技术的大众化、社会化行动。所以,我们需要从大科学观的角度理解科学,这样我们对科学普及的理解、对科学普及这项工作的理解才能达到一个新的认知高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修订《科普法》的时候应突出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只有发挥科学精神在“四科”中的引领作用,才能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直接关联起来,用价值理性规约工具理性,实现科技向善的目的。也只有在大科学观下来理解科学普及,我们才能够实施大科普战略,推动科普社会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一个大科普格局。

新华网:《科普法》在现在的法律体系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与其他关于科普政策文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张秀华:在现在的法律体系里面,《科普法》以法律的方式来确保怎样的科普行动是恰当的,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现行的《科普法》是一个具有“强引导”“弱规范”功能的法律制度文件。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它具有参考性甚至是指导性的作用。例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依据《科普法》制定的,《纲要》之于《科普法》而言,类似于《科普法》的一个实施细则。《科普法》在修订过程中也要和已出台的《纲要》相协调,不能把二者孤立开来看。这要求修法者一定要认真研读《纲要》,因为《纲要》已经根据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科普法》修订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它的调整,并让那些已经得到调整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2022年11月16日“新华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科普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助力作用,这也是《科普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取得的成就之一。
B.修订《科普法》意义重大,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因为科普主体责任不明晰,科普法治体系与科普社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科普人才队伍素质不够。
C.以往我们的科学普及路径不够宽,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科学普及的功能不够强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科普法》的修订中进行思考。
D.张秀华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制定来说明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现行《科普法》参考性甚至是指导性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法》实施20年以来,使我国科普事业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不过,从法律定位上,科学普及的地位还是低于科技创新。
B.我们必须站在大科学观的立场上,才能推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进一步完善。
C.科学普及中,注重“窄的科学”理解下所强调的科学教育,还要促进“宽的科学”理解之下的科学传播,与此同时,将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有机统一起来。
D.要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直接关联起来,用价值理性规约工具理性,实现科技向善的目的,必须发挥科学精神在“四科”中的引领作用。
6.专访具有专题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叫9527   

封凯明

我跟张忠是同一年进的治安组,我二十三岁,他十九岁;我是警察,他是辅警。

所长让他跟我一组,做我的跟班儿。他有些木讷,我不喜欢,跟组长打报告,请求调换一名老辅警。所长不同意,让我新警带新人,一起锻炼,共同成长。我无奈,只好服从命令。

张忠像刚过门的小媳妇,连看我的眼神都是怯怯的。他缩手缩脚地给我倒水,我说:我不是地主老财,不用服侍我。他有些难堪,拎着暖瓶儿不知如何是好。

我说:要表现就早点来。他此后便来得很早,又抹桌子又扫地,我指使他干这干那,他都任劳任怨。他辅警编号的后四位是9527这让我想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在华府做下人也用这个编号,便用9527取代了他的名字。所长见我使唤他挺来劲儿,私下找我谈话。我才知道,9527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卧病在床,还有一个弟弟读小学,里里外外都要靠他一个人。我有些过意不去,便让他以后不用这么早来打水,扫地的事儿由我来干。他嘴上答应,但每天依然来得很早。

青岛的冬天很冷,9527每天骑摩托车上班连副手套都不带。我以为他抗冻,但很快他的手就冻裂了,记笔录很费劲儿,我嘲笑他,装什么大瓣蒜,把一副旧手套丢给他,让他好好保护双手,别耽误工作。然而,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依然没戴手套。这让我很不高兴,认为他嫌弃我施舍给他的手套儿旧。

我让他把手套还给我。他低头不语,木讷地拽着衣角。我大声斥责说:你聋了?他抬起头,眼里却含着眼泪。我鄙视他像个娘们儿,命令他把眼泪憋回去。他说:旧手套给了弟弟,弟弟年纪小怕冷,我是大哥不怕冷。我竟一时语塞。下班的时候,我把一副崭新的辅警手套扔给他,告诉他:我才是大哥,你在我眼里也是小弟。

抓捕的时候,9527总是一马当先。看着他跟嫌疑人搏斗留下的道道血痕,我责怪他,能不能慢点儿跑,也给我个表现机会。他说,下次一定把机会留给我。我们联手破了好几起案子,所长很高兴。表彰会回来,所长给我带来的是精神鼓舞,给他带来的却是物质奖励。对此,我不嫉妒。他工资不高,且多用来给妈妈买药了。我见过他穿的最好的衣服就是辅警制服。

快过年了,我按照他的身材买了一件羽绒服,临放假前交给他。我说:衣服买小了,穿着不合适,又没法儿退,只能送给你了。我看他的眼泪又要流出来,骂他别跟个娘们儿似的。回家前,我把所里分的年货都给了他。

年后处理一起纠纷的时候,我受到一个混混儿的挑衅,又要执法证,又让我背法律条文,还把脸贴上来让我打。现场群众看不下去了,都怂恿我揍他。我哪敢打他,我还在实习期,动手就会挨处分,转正就会延期,我只能认怂当孙子,任他百般挑衅。这时,一个影子从我背后猛然蹿出,一拳打歪了他的鼻梁。9527替我出了气,也因此背了个处分。他给所长做了检讨,承诺以后不再打人。

然而,不久之后,他又将一名吸毒者打得鼻青脸肿。吸毒者家属去局里上访,闹着要说法。局长下令追责到人,我问所长:这事会怎么处理?他说:按惯例会开除。我不能眼看着9527被开除,便说人是我打的,所长让我想清楚,背一个处分,转正要延期的。我说:不用想,一人做事一人当。所长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让我滚蛋。最终,处分还是给了9527,但没有开除他,只是记大过。

我请他喝酒,他喝醉之后吐露了打人的原因,原来他爸爸也是一名辅警,五年前执行任务时被吸毒者刺死,所以他恨透了瘾君子。他高中毕业本想去当兵,他妈妈硬是把他送来当辅警。派出所还是那个派出所,所长还是那个所长,只是辅警由父亲变成了儿子。后来我知道9527没有被开是所长顶了雷。他说,不能让9527的爸爸在九泉之下看着心寒。

局里成立追逃专案组,把9527抽走了,我像丢了魂一样,什么事都做不好,我铁了心要把9527要回来。我找所长要人,所长让我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我找副局长要人,副局长说,专案组更需要9527我没辙,只好去堵局长。

9527回来的那天,所长板着脸训我:你至于吗?把局长堵厕所里一个多小时。我说:至于。我说这话的时候扬扬得意,一副讨打的样子。可三天后,我最想干的事就是把自己掐死。

那天凌晨三点,辖区内的一条输油管线破裂,原油沿着裂缝渗入雨水管线。指挥中心通知我们所的值班警力去施工现场维持秩序。上午八点,施工工人操作失误引发油气爆炸,数十人伤亡,我接到命令的时候还在家吃早饭。扔下碗筷就往所里赶。到了所里,我喊9527跟我去爆炸现场,可连喊三遍都没人答应。一个生病的辅警告诉我,9527凌晨替他去施工现场执勤了,我的大脑的一声。

爆炸现场一片狼藉,我歇斯底里地喊着9527然而,当我在一片淤泥里找到他时,我知道再也不会有人答应了。我永远地失去了9527

六年来,只要看到9527这四个数字,我都会想起他。初冬,新的辅警上岗,我看见队列中一个年轻辅警的眉眼有些熟悉。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上前给我敬礼,然后大声喊出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名字:9527我这才发现,他身上穿的那件羽绒服,正是我当年买给张忠的。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哭得像个娘们儿。

(有删改)

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了发生在年轻警察“我”和同样年轻且性格羞涩木讷的辅警张忠之间的故事。
B.小说开头,作为警察的“我”用辅警编号后四位“9527”来称呼张忠,饱含着“我”对张忠这个辅警的鄙视。
C.小说中多次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我”的率性和张忠的拘谨对比鲜明。
D.小说中“我”曾嫌弃张忠像个娘们儿,但最后“我”竟然也哭得像个娘们儿,可见“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8.小说在塑造次要人物时笔墨俭省却形象鲜明,请选取文章中两个人物加以分析。
9.“9527”这个名字为何让“我”刻骨铭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预,字叔宁,十二而孤,少好学,有文章。余姚风俗,各有朋党,宗人共荐预为县功曹,欲使沙汰秽浊、预书与其从叔父曰:“近或闻诸君预入寺,便应委质,则当亲事,不得徒已。然预下愚,过有所怀。邪党互瞻,异同蜂至,一旦跌,众鼓交鸣。毫厘之失,差以千里,此古人之炯戒,而预所大恐也。卒如预言,未半年,遂见斥退。

太守庾琛命为主簿,预上记陈时政所失,曰:“自顷长吏轻多去来,交错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穷奢竭费谓之忠义,省烦从简呼为薄俗。愚谓宜勒属县,若令、尉先去官者,人船吏侍皆具条列,到当依法减省,使公私允当。”琛善之。太守纪瞻到,预复为主簿,转功曹史。察孝廉不行。遭母忧,服竟,除佐著作郎。

太兴二年,大旱,诏求说言直谏之士,预上书谏曰:大晋受命,于今五十余载。自元康以来,王德始阙,戎瞿及于中国,宗庙焚为灰烬,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自天地开辟,书籍所载,大乱之极,未有若兹者也。预以寇贼未平,当须良将,又上疏曰:“臣闻承平之世,其教先文,拔乱之运,非武不克。愿陛下诏之群公,博举于众。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咸和初,夏旱,诏众官各陈致雨之意。预议曰:臣闻天道贵信,地道贵诚。诚信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蒸。”

好经史,憎疾玄虚,其论阮籍裸袒,比之伊川被发,所以胡虏遍于中国,以为过衰周之时。从平王含,赐爵西乡侯。苏峻作乱,预先假归家,太守王舒请为谐议参军。峻平,进爵平康县侯。以年老归,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虞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B.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C.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D.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不行”与《张衡传》“举孝廉不行”中的“不行”不行含义相同,意思是不去上任就职。
B.“近或闻诸君以预入寺”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含义不同。
C.“预雅好经史”与《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中的“雅”含义相同,都是美好、高尚的意思。
D.“预先假归家”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预年轻时就好学有文才。宗族里的人举荐他做了官,企图向他赠送礼物,以免除劳役,虞预担心这样的过失会铸成大错,后不到半年便被罢官。
B.虞预针砭时弊,指出官吏调动时的不良风气,建议制定条例,依法减省开支,太守称赞并施行他的建议。后他被考察举荐为孝廉,但没有上任。
C.皇帝下诏寻找敢于进言的读书人,虞预直言进谏,认为自元康以来,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焚毁宗庙,屠戮百姓,如此乱象是因为王朝道德缺失。
D.虞预痛恨玄远虚无的东西,把阮籍赤身裸体的行为比作披头散发的伊川人,认为正是这种现象导致胡虏进入中原,文明衰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顷长吏轻多去来,交错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
(2)诚信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