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末 2023-09-03 30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00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胜于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
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C.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D.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说的“家书的审美功用”的一项是(     
A.1947年九月,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
B.读者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
C.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D.范仲淹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对子侄的谆谆教导如“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下面的材料是梁启超在1916年1月2日写给梁思顺(梁启超长女)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吾断不至遇险。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觉此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


【注】①泰西:极西,泛指西方国家。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兵列传

汪曾祺

我们为了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威震后山的骑兵营的情况,访问了黄司令员——当年的黄营长。后山是呼和浩特人习惯的说法,泛指大青山以北地区。没想到,这位妇孺皆知,叱咤风云的将军竟是这样一个人:中等以下的身材,长眉秀眼,高高的额头。近六十的人了,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嘴整齐的白牙。衬衫,军裤,青鞋,白袜。这位将军非常寡言。他是江西永新人。这天,他一共没有说几句话,只是抽烟,喝茶,点头,微笑。最后,他说:你们要了解骑兵营,去找找杨如意吧。他还活着。

一个年轻同志向我们介绍:他家很好找,下了灰腾梁,听见哪里哗啦哗啦地响,那就是他的家。

车过灰腾梁,我们禁不住要下来看看。这地方的景色真是特别。上了山顶,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平地。那么大,那么平!有的地开垦了,种了莜麦,麦苗正在成熟,随风摇摆,一片闪着银光的翠绿的海。有的地方还荒着,长着茎叶都很坚硬的劲草,草丛里开着高寒地区特有的紫蓝色的野花。听说灰腾儿蒙语的意思是寒冷。这个地方是够冷的。我们在山下穿的是衬衫,在山顶立了一会,就都披起预先借来的棉大衣。风,真硬。

下了梁,我们的吉普车一直开进了一个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的院子。这哗啦哗啦的声音是一个风车弄出来的。

我们推开门,一个长着一对鹰眼的中年人斜着眼睛把我打量了一遍。我们说明是黄司令员介绍来的,他立刻改变了态度:请进!上炕吧!

我们知道他爱喝酒,给他带来了两瓶二锅头。他用牙咬开瓶盖,倒了几碗,又从酸菜缸里捞出几个蔓菁。这地方的蔓菁很有名。别处的蔓菁是青皮的,这里的蔓菁的皮是大红的,——里面的肉雪白,非常鲜嫩。他掏出蒙古人吃肉用的刀,把蔓青切成碎块:本来应该给你们搞一点手抓羊肉,我现在这个处境……来,喝!

我们说明了来意,他放下酒碗,皱起眉头:你们问我是怎样参加革命的?——我小名叫个如意,从小可不如意。我虚岁十五上就揽了工,那年来了八路军。您们这儿也成立了抗联会。有一天晚上,有人叫我。我以为是找我干点零活。原来是抗联会敛了一批军鞋,要送给八路军去。他们问我敢不敢去。我说:‘咋不敢!’,八路军挺和气,还给好的吃。我说:‘下回再有这事,我还去!’去了几次,就熟了,后来就参了军。后来就调成排长,七转入转,我就成了连长,在骑兵营三连。

三连是白马连!”“对。

你就是白马连的连长?

对。——你们是不是听过一些白马连的故事?群众那么传,有些是夸大了的。

有个萨克亚你认识不?

那还不认识!

这是个传奇人物!听说他打枪打得很准?

很准!他能骑在马上把枪拆开,再装上。耍得太多了。叫他总结打枪的经验,他说只有一条:‘只要你不害怕,枪就跟你走。’这话是不错的。这家伙真是个傻大胆。他经常一个人跟鬼子干。有一回,他骑了一匹驳花马,把鬼子的骑兵队冲得稀里哗啦,砍下鬼子好些胳臂。

白马连像萨克亚一样的人还有吗?

你是说枪法还是胆量?

都算上。

俺们连特等射手有二十个,一等射手有四十个,不过称得神枪手的,只有三个人。

都是谁?

一个是王振东。他的打法和萨克亚不一样。萨克亚是横冲直撞,越乱越准。他不。他总是选择好有利地形,趴下来一枪一枪地打。有一回,给他一个任务,保护电台。忽然,鬼子围上来了。他叫所有的人都往下撒,他一个人顶在那里打。鬼子呜呜啦啦地上来了,他不慌不忙,点起了烟灯。‘啸——’,吸一口,‘砰——’,撂倒一个鬼子。……这人死了。

怎么死的?

有一次他去执行侦察任务,叫鬼子咬住了。他骑着马,一边还枪,一边还唱,唱了半句爬山调,‘吃了一颗麻籽’……一颗子弹钻进了他的后脑勺。

杨如意接连抽了好几口烟,用羊皮擦着烟灯,说:这盏灯就是他的遗物。

他说的第三个神枪手呢!不用问,就是他自己。

……胆子这东西是锻炼出来的。我跟你们说一个人罢。这人叫杨玉山。这个杨玉山算是个神出鬼没,胆大包天的角色。就是他,他自己说,头一次参加战斗,浑身发抖,怎么也上不去马,尿不停地流出来,洋相大了!所以说,胆子这东西是锻炼出来的。

你们那时经常遇到危险?

危险,那还不危险!俺们经常和敌人只隔三五里。有时他们行军过去,俺们又来,他们留下的马粪还冒热气。……你就说黄营长,他要死,也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有一次,就在我这间屋子里,天刚刚亮,鬼子搭上来了。黄营长还在炕上。他的马又不在。我一脚踢开后窗户,叫他骑上我的马快走。他跳上马,一只脚穿鞋,一只脚只穿了袜子。那次是真险!黄营长后来对我说,那次不是我,他就完了。唉,说这干什么。你替我死,我替你死,都一样。俺们那会有一句话形容同志之间的关系,就叫做‘替生替死’。骑兵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战友牺牲了,他留下的马,谁也不忍骑,每天还是照样喂、饮、遛、刷。那会儿牺牲比请个假还要简单。杨玉山说,他是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的。两条:一是不当俘虏:一是一枪完事,不要挂彩——就像王振东那样死法。

雷声隆隆,大雨要下来了。我们要告辞了。杨如意说:本该给你们弄点山韭菜包饺子吃,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今天是不行了。我跟他要两个蔓菁。他说:行,送你一缸也行!我说:一缸我可搬不动。我只想带两个回北京,让人们见识见识这种红皮的蔓菁。

(载于一九七九年第十一期《人民文学》)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是这样一个人”和“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平地”中两个“竟是”意思相同,都表明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
B.“让人们见识见识这种红皮的蔓菁”中“红皮的蔓菁”,不仅照应上文,也象征着白马连的精神跨越时空,绵绵流长。
C.“茎叶都很坚硬的劲草”“紫蓝色的野花”“风,真硬”,不仅突出了环境特点,也渲染出了一种苍凉的氛围。
D.“那会儿牺牲比请个假还要简单”“一枪完事,不要挂彩”,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表现出勇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7.关于文中谈论“白马连的故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连长,杨如意认为对白马连的故事“群众那么传,有些是夸大了的”,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B.“俺们连特等射手有二十个,一等射手有四十个”,既说明白马连优秀射手多,也暗含杨如意的自豪之情。
C.“有一句话形容同志之间的关系,就叫做‘替生替死’”,既表明战友间友谊深厚,也表现他们的献身精神。
D.王振东和萨克亚都是神枪手,两人打法不一样,说明两人性格经历不同,而杨如意更欣赏王振东的打法。
8.杨如意讲述故事多用生动形象的情境化语言,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9.“列传”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为司马迁首创。作者以“骑兵列传”作为小说题目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津子仲礼,勇力兼人,少有胆气,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初,简文帝为雍州刺史,津为长史。及简文入居储宫,津亦得侍从。仲礼留在襄阳,马仗军人悉付之。抚循故旧,甚得众和。中大通中,西魏将贺拔胜来逼樊、邓,仲礼出击破之。除黄门郎,稍迁司州刺史。武帝思见其面,使画工图之。初,侯景潜图反噬,仲礼先知之,屡启求以精兵三万讨景,朝廷不许。及景济江,朝野便望其至。兼蓄雍、司精卒,与诸善赴援,推总督。景素闻其名,甚惮之。仲礼亦自谓当世英雄,诸将莫己若也。韦粲见攻,仲礼方食,投箸被练驰之,骑能属者七十至,粲已败,仲礼因与景战于青塘,大败之。景与仲礼交战,各不相知。仲礼矟将及景,而贼将支伯仁自后斫仲礼,再斫仲礼中肩。马陷于淖,贼聚矟刺之,骑将郭山石救之以免。自此壮气外衰,不复言战。父津登城谓曰:“汝君父在难,不能尽心竭力,百代之后,谓汝为何。”仲礼闻之言笑自若晚又与临城公大连不协景尝登朱雀楼与之语遗以金环。是后闭营不战,众军日固请,皆悉拒焉。南安侯骏谓曰:“城急如此,都督不复处分,如脱不守,何面以见天下义士。”仲礼无以应之。及台城陷,侯景矫诏使石城公大款以白虎幡解诸军。仲礼召诸将军会议,邵陵王以下毕集。王曰:“今日之命,委之将军。”仲礼熟视不对。裴之高、王僧辩曰:“将军拥众百万,致宫阙沦没,正当悉力决战,何所多言。”仲礼竟无一言,诸军乃随方各散。时湘东王绎遣王琳送米二十万石以馈军,至姑孰闻台城陷,乃沈米于江而退。仲礼等并开营降贼。时城虽沦陷,援军甚众,军士咸欲尽力,及闻降,莫不叹愤。论曰:仲礼始终之际,其不副也何哉?岂应天方丧梁,不然,何斯人而有斯迹也。

(节选自《南史·列传三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礼闻之言/笑自若晚/又与临城公大连不协/景尝登朱雀楼与之语/遗以金环
B.仲礼闻之/言笑自若/晚又与临城公大连不协景/尝登朱雀楼与之语/遗以金环
C.仲礼闻之/言笑自若/晚又与临城公大连不协/景尝登朱雀楼与之语/遗以金环
D.仲礼闻之言/笑自若/晚又与临城公大连不协景/尝登朱雀楼与之语/遗以金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储宫本指太子的宫殿,后用来借指太子。类似的用法还有“东宫”“青宫”等。
B.“见推总督”与“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含义相同。
C.“比至”与“宰严限追比”(《促织》)两句中“比”的含义不同。
D.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本文指假托皇帝的诏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跟随简文帝入宫后,柳仲礼留在了襄阳,他安抚故交旧吏,与众人很是和好。
B.柳津认为臣子如果不能尽心竭力救君主于危难之中要遭后人诟病,仲礼却不以为意。
C.侯景暗中谋反,仲礼多次请求率兵讨伐未果,等到侯景真正到来,朝野只好干望着。
D.台城失陷后,仲礼召集将军们商议对策,虽邵陵王以下全都到会,但终无果而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韦粲见攻,仲礼方食,投箸被练驰之,骑能属者七十。
2)城急如此,都督不复处分,如脱不守,何面以见天下义士。
14.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作者的观点?对此你如何看待?
2023-09-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C.“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16.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