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四川省宜宾市四中高三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25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中国古代成人礼定型于周代。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现存《仪礼·士冠礼》是当时士阶层以及后世礼仪重建的文本依据。古人重冠礼,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冠者加冠命字之后,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②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按照《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冠,首加缊布冠,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笱无疆,受天之庆。”也就是说,加冠之后,你要放弃你的童稚之心,端正你的仪表容貌,慎修德行之性,在嘉宾和兄弟的见证下成人之后,要努力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然后是命字,要念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就是说,美名配俊士,从此你要保守自身德行,配得起这个名号。主持冠礼的重要人物是宾者,宾者多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人”模范,他们在仪式上的出现和教诲对冠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示范和人生导引。此外,冠者在加冠之后还要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他们的训诫。乡贤们通过祝辞和训诫语词将儒家的做人规范和成人标准内化于冠者心中,对其身心意志进行规训。

③古人有名有字。一个男孩出生三个月后要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行冠笄之礼时又另取字,从此同辈之间以字相称,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因为取字,正是为“敬其名也”。在《仪礼·士冠礼》中虽有命字仪节,但并没有专门关于字的来源和含义等的介绍。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字说的创作,用来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含义并加以劝勉之辞。

④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纹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晚唐以后,字说文体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期黄庭坚、苏轼等均作有大量字说,南宋时理学家又借助字说文体复兴冠礼,使其得以在社会上盛行,至元明两代达到最盛,数量逾千篇。还有一些文体,如字序、字叙、字训、字解等,都是士人应邀为其友人的子女、自己的族中后辈或者自己的子女等在冠笄成年取字之时所作。这些字说写作内容或繁或简,形式或韵或散,蕴含着长辈的殷殷希望和切切叮咛,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成人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学者叶国良曾对学说与成人礼关系加以集中讨论,认为字说源于周代冠笄之礼中的“命字”仪节,在冠笄礼仪式衰微之时,部分取代了冠礼的部分功能,在民间社会继续发生作用。

⑤虽然当代的成人仪式中没有加冠命字的仪节,不再需要对于名字由来和含义的解说,而变成了蕴含着成人道理的各种讲话和寄语,但是成人礼中的训诫环节和劝勉语词依然存在,其核心是使人们明确成人的道理,明确何为成人、如何做人的标准和含义。这或许也是成人礼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贺少雅《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男子成人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在古代礼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冠礼分为三加冠服和命字两个环节,古人把这两个环节看作是对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时机。
C.《仪礼·士冠礼》中有关于命字仪式礼节的记载,却无解说取字意义、字本身的含义等内容。
D.当代成人礼虽不行冠笄礼,不另取字,但各种讲话、寄语与古礼中的祝辞、字辞的功能相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从中国成人礼形成时间写起,接着阐述举行冠笄礼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成人礼训诫话语这一中心话题。
B.第二段直接引用加冠仪式中所念的祝辞和字辞,并阐释其中蕴含的训诫之义,意在说明古代成人礼程序的繁杂。
C.第四段引出解说字本身含义、取字意义的字说以及同类文体,意在论述冠笄礼仪式衰微时它所起到的训诫功能。
D.文章论证方法丰富而又灵活,使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方法,其中以直接引用为主,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加冠服每一加祝辞都有关于“德”的训诫,甚至主持冠礼的宾者大都要求是人之楷模,可知古人很重视道德教诲。
B.乡贤们可以对冠者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为而无不为”等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其从中得到教诲。
C.古代男子同辈之间要以字相称,如果直呼其名就会被视为不敬;但是在父辈和国君的面前,则可以直呼同辈的名字。
D.“轼”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瞻”源自《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名字里蕴含着长辈的劝勉之意。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大脑里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鸟会建立紧密的伴侣关系,有些鸟却不会?为什么有些鸟喜欢独来独往,有些鸟却喜欢与人往来?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古德森深入研究了鸟类的脑部。他研究了鸟类在群聚时神经回路所发生的变化,想以此了解鸟类决定和谁交往,以及要加入规模多大的群体,究竟是受到怎样的大脑机制的影响。

根据古德森的研究,鸟类大脑内控制社会行为的回路和人类很像。这些回路非常古老,是所有脊椎动物共有的回路。早在大约4.5亿年前,鸟类、哺乳动物和鲨鱼的共同祖先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回路,形成这些回路的神经元会对一组名叫九肽的古老分子起反应。这些分子原本是古时的“两侧对称动物”(我们的祖先)用来调节产卵机制的元素,但后来演化出社交方面的功能。古德森发现,鸟类社会行为之所以会不同,是因为与这些分子有关的基因在表现上有微妙的差异。人类的情况很可能也是如此。

人脑中的九肽被称为催产素和升压素,催产素是由脑内的下丘脑负责制造,号称爱情激素、爱抚激素或信任激素,甚至被称为“道德分子”。实验证明,催产素能够减轻人类的焦虑,并提高他们的信任感、同理心和敏感度。鸟类也有类似的神经激素,名为鸟催产素和加压催产素。以斑胸草雀为例,这种体形小巧的群居性鸣禽通常会和伴侣形影不离,并且会成百上千只聚集在一起。但古德森等人发现,如果他们让这种鸟脑内的鸟催产素无法发挥作用,它们和伴侣以及笼内的伙伴在一起的时间便会减少,而且还会避开大型的群体。相反地,如果给它们更多的鸟催产素,它们就会变得更加喜欢社交,并且会更愿意亲近自己的伴侣及笼内的其他伙伴,也会更乐于加入较大的群体。

古德森决定找出群体规模不同的鸟类大脑中这些肽的受体所在的位置,因为这些受体的密度和分布位置或许是有些鸟比较喜欢群居、有些鸟则不大喜欢的关键所在。他的研究对象包括梅花雀科的鸟类,这些鸟的生态习性和交配对象都很相似,也都施行单配制,终身配对,而且夫妻会合作抚养后代。不过,它们的群体规模却差异很大。古德森不远万里跑到南非,找到了三种梅花雀科的鸟类,其中两种绿翅斑腹雀和紫耳蓝饰雀不喜欢交际,只爱成双成对地出入,而另一种安哥拉蓝饰雀则会适度交际。此外,他还找到两种高度群居性的鸟类,它们是斑胸草雀和斑文鸟,后者是生长在亚洲热带地区的一种漂亮的栗色小鸟,常常几千只聚在一起。有一个实验室将它们称为雀中的“嬉皮士”或“和平主义者”,因为这些鸟未表现出任何攻击性。

古德森找出这些肽的受体在鸟脑中所在的位置,发现不同的鸟之间存在惊人的差异。热爱社交活动、喜欢成群结队的斑胸草雀和斑文鸟在背外侧膈膜(脑内与社会行为有关的重要部位)的鸟催产素,远多于那些比较孤僻的雀类。

古德森和他的同事詹姆斯·克拉特很好奇,这些类似催产素的肽是否也在鸟类的夫妻联结中扮演重要角色,于是他们再度检视斑胸草雀的大脑。当两只斑胸草雀并肩栖息、彼此跟随、互相理毛,或一起坐在巢里时,人们往往就认为它们已结成一对。古德森等人发现,当他们阻断这些斑胸草雀脑内肽的作用时,它们就不会表现出这种正常的配对行为。显然只有在它们脑内的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它们才会正常地结为配偶。

许多研究表明,催产素可能在人类身上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心理学家鲁思·费尔德曼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体内催产素浓度的高低关乎他们的爱情的寿命。体内催产素浓度较高的伴侣,彼此之间的关系能够维持得比较久。

然而古德森的另一位同事马西·金斯伯里认为,科学家们已经逐渐不再把人体内的催产素以及鸟类身上的类似激素视为单纯的“爱抚分子”。她指出,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研究鸟类之后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爱情激素,“事实上也有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甚至削弱配偶之间的关系”。人类是否也有这样的状况?目前尚无定论,但金斯伯里等人认为,鉴于每一个纲的脊椎动物分泌这类激素的构造和功能都很类似,这是很有可能的。事实上,科学家们针对人类伴侣所做的几项研究显示,催产素和一些负面的情绪(例如焦虑和不信任)是有关联的。

金斯伯里等人认为,没有一种神经化学物质能对大脑和身体发挥绝对良好或有利于社交的作用。无论在鸟类还是在人类身上,这些激素是否能影响社会行为,似乎要看环境和个体的差异。

(摘编自珍妮·阿克曼《鸟类的天赋》,沈汉忠、李思琪译,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德森认为,研究鸟类的神经回路,可了解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究竟受到怎样的大脑机制的影响。
B.一组名叫九肽的古老分子原本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调节产卵机制的元素,后来演化出社交方面的功能。
C.生长在亚洲热带地区的斑胸草雀体形小巧,常和伴侣形影不离,体内的鸟催产素远多于其他的雀类。
D.金斯伯里认为,鸟类或许会受爱情激素影响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状况也很有可能出现在人类身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九肽分子有关的基因在表现上有微妙的差异,这使得鸟类的社会行为有所不同,人类的情况也是如此。
B.古德森想通过研究群体规模不同的鸟类大脑中肽的受体的密度和分布位置,来了解鸟类不同的生态习性。
C.催产素被称为“道德分子”,能够减轻焦虑、提高信任感和同理心,缘于它是由脑内的下丘脑负责制造的。
D.鸟类和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否完全受激素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也许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6.本文中生物学家认为鸟催产素在鸟的社交活动中可能产生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恺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风采,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烘托人物状态。
8.“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C.“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
D.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将英布曾因犯罪被黥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
B.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
C.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D.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
(2)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