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九次检测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30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年年初,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引发收视热潮。电视剧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在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平凡朴素、充满着人间烟火的生活。电视剧、话剧的热播热演,也让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作为影视改编母本文学的力量,尤其是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②翻开当代文艺发展史,严肃文学和其他文艺形式融汇而成的风景,可谓是璀璨夺目,蔚为大观。从改编自茅盾、鲁迅小说的电影《林家铺子》《伤逝》,到改编自路遥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构成了人们对中国文艺的美好记忆。

③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样,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爽点,瞬间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而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另一边,严肃文学遭受冷遇,改编数量和传播热度急剧下降。近几年,只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等少数几部作品激起了收视和口碑的浪花。究其原因,一方面,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时代、环境的铺陈渲染,注重语言文字的韵致美感,而缺少对故事、情节的强势快速推进。比如,小说《长恨歌》第一章就没有任何情节,全部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上海的人情世故和地域风情,这是小说成功很重要的特色。影视改编主要汲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重视叙事和情节,而语言本身很难被改编,甚至很难被转译。正如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柳德米拉·乌里兹卡娅所说,文学作品越出色,就越难找到相一致的电影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视觉时代更偏重快节奏、浅阅读,情节快速推进、故事线条清晰成为影视剧刚需,在视频平台,倍速观看已成为人们观剧标配,这是严肃文学无法满足的。网络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影视剧所需的各种故事和情节,或是惊险离奇,或是甜蜜美好,或是神话玄幻,或是权谋争斗,精彩纷呈,取之不尽,所以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也是你情我愿,正成磅礴之势。

④如果把影视剧比作一道美食大餐的话,我们既需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开胃小菜,也需要精心选材、用心烹饪的主菜大餐,尤其后者更能满足我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以及对美食的品位追求。严肃文学是贴着大地和人民创作的,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并且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最能体现历史的经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由此有了精神的宽度、灵魂的底色和史诗的纵深。在《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洞察民族的历史命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抉择,体味时代变迁下人的命运的起伏变动;在《装台》中,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镜头,捕捉日常烟火中的人性之光。

⑤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指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的倒不是技术,也不是教人在现场傻乐,也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更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当今,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而文质兼美、炽烈凝重的严肃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我们期待有更多像《人世间》这样的史诗剧目不断涌现!

(摘编自刘江伟《严肃文学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语言很难被改编、转译是导致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遭受冷遇的主要原因。
B.《白鹿原》等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优秀影视剧,具有史诗的纵深、精神的宽度等特质。
C.作家要有正确的创作观,不能无视人民的真实生活,要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D.作者指出,我们的影视剧不缺少好莱坞式的大场景,而是缺少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同名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这一现象入手,并略作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将影视剧比作美食大餐,把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比作其中的主菜大餐。
C.文章第②③段列举多部改编自名家名作的影视剧,阐明严肃文学改编数量、传播热度急剧下降。
D.第③段列举了网络文学的特点,意在证明在文学影视化改编上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严肃文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文学注重人物心理情感的演进,注重人物所处环境的铺陈渲染等,因而无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强势快速的推进。
B.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其作为影视改编的母本文学比网络文学有优势。
C.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严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双向赋能、双向驱动,成就卓著;当今,我们仍然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
D.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宠儿,既得益于快节奏、强情节、类型多等特点,也与视觉时代人们观剧习惯的改变有关。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近日举行,16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馆长在线介绍馆藏特色珍品,累计吸引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走进文化宝库。受疫情影响,云上展览、在线直播等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方式。

作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倡议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8K拍摄、制作,大屏呈现文物细节,通过AR、动画,全程5G直播带给观众沉浸体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直播中为全球观众讲述陶鹰鼎、伏羲女娲像立幅、针灸铜人等馆藏珍品。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示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让全球观众在线感受文化赋予的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此次活动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博物馆长久合作共赢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博物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

近年来,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建设中,各种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齐上阵,直播已成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这件气势非凡的铜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它的体积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较大的。安徽省博物馆日前使用一款AR魔镜进行直播。山西博物院则推出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独特风格,带领观众开启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之旅。科技对公众体验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余开亮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技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可以给公众带来高清、立体、互动、虚拟等诸多新型体验。

(摘编自李雪钦《博物馆网上秀趣味多》)

材料二:

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敦煌文物的保护目前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他介绍,在石窟内,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了全面监控。一旦数值超标,工作人员可从电脑系统看见相应红灯亮起。旅游管理人员会及时暂停该窟的开放,让它休息

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也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成和他的团队近10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他们参与研发的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系统,让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进了配有气体净化装置和控湿装置等的高气密沿墙展柜,避免了因空气湿度和颗粒物浓度波动造成的纸质文物老化,也让馆藏文物在展示的同时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摘编自刘喆《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材料三:

2020年是紫禁城建城600周年。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恢弘宫殿,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礼乐文明及其悠久历史的物质载体。故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主要体现于此。不过,面对600岁的故宫,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可能是最近6年来故宫所发生的变化。

关心文化热点的人或许记得,2013年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了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从那时开始,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萌萌哒的文创产品,渐渐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故宫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悄然改变。此后,故宫再接再厉,作出了开设夜场和元宵灯会,设立地方主题分馆,进驻天猫开网店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新颖创意之举。《我在故宫修文物》《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故宫里的大怪兽》、千里江山特展、故宫美妆、皇帝的一天App等爆款文化产品和活动,更让故宫深度触网,频频刷屏、登上热搜。就这样,600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摘编自胡一峰《故宫的6年与600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后疫情时代”全球博物馆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B.安徽省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的做法充分说明各大博物馆通过运用各种科技,能够为公众带来不同于线下实物参观的新型体验。
C.敦煌石窟的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对石窟内微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监控,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
D.故宫在最近6年的时间里积极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使自己从厚重的历史符号成为网络热门,充满活力。
6.以上三则材料针对博物馆这一对象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恺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风采,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烘托人物状态。
8.“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羌虏数出攻钞张掖、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延熹二年,迁河南尹。时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司隶校尉应奉上疏理膺曰: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窃见李膺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膺著威幽、并,今三垂蠢动,王旅未振。乞原膺,以备不虞。书奏,乃免其刑。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乃遣出之。及遭党事,帝怒,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惧,请帝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后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之?乃诣诏狱。考死。时侍御史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B.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C.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D.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青州刺史”和“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
B.“其见慕如此”和“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个“见”字含义不同。
C.“司隶何愆”和“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D.“去将安之”和“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严厉明察,做官疾恶如仇,发现违法犯纪者严惩不贷,当他将担任青州刺史时,那些贪官污吏一听到消息就吓得心惊胆战、弃官而去。
B.鲜卑、羌虏最初肆意进犯,劫掠汉朝百姓,但听到李膺将镇守边境的消息后,无不震惊恐慌,立刻就归服了朝廷,把抓走的人全都送了回来。
C.张朔被处死,其兄长张让在皇帝面前诉冤,皇帝就召李膺入宫予以责备,但听了李膺的辩解后,认为他说的有理,说他无罪,放他出了宫。
D.李膺等人被抓进黄门北寺狱之后,在受审时供出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因此感到害怕,就请求皇帝大赦天下,于是李膺被放回了老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见李膺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
(2)膺免归乡里。后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